APP下载

美术与音乐学科融合的思考与价值

2022-04-29马文文马静静

当代音乐 2022年11期
关键词:阿福学科融合手风琴

马文文 马静静

[摘 要]

音乐和美术都是体现人的精神情感,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体现民族性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不同的藝术学科门类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具体分析惠山泥人的现状以及手风琴曲《阿福》的标题功能运用、乐曲创作特点、旋律线条塑造形象等来挖掘美术元素在音乐中的融合体现,以此来探讨学科融合的价值。

[关键词]音乐;美术;学科融合;阿福;手风琴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1-0199-03

乐曲《阿福》是《惠山泥人印象》手风琴组曲中的一首独奏曲,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首民族风格器乐作品,它与工艺美术作品——惠山泥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工艺美术作品惠山泥人《阿福》作为切入点,以此来探讨音乐与美术学科融合的价值。

一、工艺美术作品“阿福”

(一)泥人阿福的来源根据

惠山泥人是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的一种工艺美术特产,是中国民间雕塑艺术中杰出的代表之一。惠山泥人是以黏度高,韧性好的惠山泥作为原材料,手工捏制而成的一种以泥人为原始造型的工艺美术作品,在经过晾晒之后,运用对比色对其进行上色,多用红与绿,红与黄,黄与紫等颜色来对泥人进行上色打磨,进而形成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阿福”是无锡惠山泥人中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的泥人作品,“阿福”是一个被神化的民间健壮胖娃娃的可爱形象,是无锡人民根据民间传说所创作而成的,同时也承载着丰满吉祥的民间愿景。相传在很久以前的惠山,常有怪兽出没,危害儿童,破坏人们平静而又和谐的生活。有个叫“沙孩儿”的小孩,勇斗猛兽,为民除害,只要“沙孩儿”一出现,对着野兽微笑,野兽就会自愿被其降服。为了纪念“沙孩儿”,人们用惠山的泥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儿”形象。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泥人“阿福”。

(二)惠山泥人的发展现状

惠山泥人相传已经有400年的发展历史,惠山泥人这种民间艺术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更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着惠山泥人工艺的进步与发展。

较为传统的惠山泥人,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耍货”,又称为“粗货”。“粗货”以提前制作好的模具来对泥土进行造型上的打磨,多用来生产小孩的玩具,颜色多以单纯、质朴的美术色彩语言,加之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创作题材多以神化的儿童,瑞兽等寓意美好的民间传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惠山儿童成长,其中“阿福”就是“耍货”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随着时代的进步,大批技艺精湛的专职艺人对于惠山泥塑进行了专业化的制造与外形上的改变,为了与“耍货”形成对比,在制作过程中便有了“细货”的出现。与“粗货”相比,“细货”由手工艺人直接捏制而成,在制作泥人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造型的生动以及色彩典雅,形象上更为细腻、逼真。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少的民俗民间文化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惠山一带许多质朴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面对如此现状,对于惠山泥人最佳的保护就是采取多元化发展的方式。

二、器乐曲《阿福》作品中美术元素的体现

(一)乐曲标题功能的准确运用引出美术作品主题

手风琴曲《阿福》是一首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所具有的美学涵义有以下两点:描绘性、抒情性。标题音乐在进行音乐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乐曲的主题内容取材于诗歌、绘画等。二是音乐的主题旋律表现的是作者对于某件事物的感悟或者对于景色的描写等。乐曲《阿福》有着清晰的标题,是直接取材于手工艺泥塑作品“阿福”,目的是让欣赏者初步了解到乐曲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直接从乐曲的标题提前获得作曲家想要在乐曲中表达的基本信息,其次标题音乐的美学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乐曲的标题直接取材于美术作品的标题,这是音乐的抽象性与美术的形象性的完美结合,其优势有两种:1.泥人作品《阿福》先于乐曲作品《阿福》,音乐作为对泥人作品“阿福”的二次艺术创造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2.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艺术形式,标题的使用让听众有了音乐想象的对象,可以准确地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实际内容。

(二)民族音乐艺术的处理勾画出泥人的体型

制作惠山泥人的老艺人常说“三分坯七分彩”,要想抓住欣赏者视觉的第一印象,原始泥坯的制作是不可忽视的[1]。惠山泥人阿福的制作原材料大体可分为泥土、颜料,其造型是取自可爱、夸张的孩童形象,目的是更好的抒情达意。材料泥土的取材来自惠山泥人厂周围,泥坯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要先用泥手工捏塑出形体,再运用剪刀、木榔头等各种民间器具对泥人的身段、衣纹进行处理。经过手艺人的反复捶捣、捏塑、开相直至神形兼备,形成敦厚朴实、圆头圆脑的泥人形象[2]。在当时,生活富裕,体态圆润丰满就是惠山人民对于吉祥、幸福的朴素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美好的愿望在泥人“阿福”的主题造型中得以体现。

手风琴曲作者李遇秋在欣赏惠山泥人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到惠山泥人主题的原始依据和价值取向,将内心的那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作为创作音乐的动机,利用中国的民族调式,将其美术作品阿福赋予了音乐生命和性格。

《阿福》分为呈示段、展开段、再现段三部分。

呈示段(1—15):乐曲整体运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呈示段主要以F徵调式为主,乐曲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全曲活泼的基调,第1小节高声部在五度之间加了一个大二度的前倚音,使节奏瞬间活泼起来。低声部使用F徵调式的同宫系统调降B宫调式做铺垫,形成两种调式的重叠,结合第2小节协和的纯五度音程,使得这两种调式的掺杂非但没有不协和的音响,反而更凸显出了阿福摇摇晃晃的可爱形象,在听音乐的同时,仿佛也能看到一个憨态可掬的小胖娃娃正一扭一扭地向我们走来,画面非常和谐。乐曲在第8小节,高低声部统一回到F徵调式的主和弦,在听觉上有终止感,同时也标志了第一乐段的结束。第9—15小节运用第8小节的音乐素材进行发展,最后在F徵调式上终止。作者在和声色彩上摆脱了传统三度叠置的和声配置,多运用二、四度叠置成的五度和弦,音色上较为明亮、透彻。同时纯四度、纯五度音程的运用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特点,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段(16—32):展开部调式转到主调的同宫系统调降B大调上,与呈示段形成对比,右手高声部以三、五度叠置的和弦为主,结合跳音和颤音的演奏技巧,與左手的低声部琶音式的线性旋律共同烘托出“阿福”蹦蹦跳跳的神态,使乐曲在之前的基调上又增添了一些新意。在第24—26小节,运用西方复调的音乐创作手法,旋律从低声部进入,然后晚两拍在高声部重复发展,使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脑海中营造出一副儿童们你追我赶的画面,又加以演奏技巧的使用、以及手风琴特有的和声色彩,来描绘美术泥人作品“阿福”外表所运用的黄、蓝等颜色的交织,使其在流动的音乐中为听众描绘出一幅明亮鲜艳的画面。展开段最后在第27、28小节模进发展,然后通过同音反复自然过渡到主调F徵五声调式上,第32小节做了减弱的处理使得展开部平缓温和地结束在F徵五声调式的宫音上,凸显出了阿福玩乐之后的温和景象,同时引出了后面的再现段。

再现段(33—50):完全再现呈示段的音乐,使乐曲首尾呼应,同时通过展开段的对比部分,让听众再次听到呈示段音乐时,使“阿福”的形象在其脑海里更加惟妙惟肖。

(三)高低声部的配合营造出色彩的对比

惠山泥人“阿福”的色彩运用注重主观性和象征意义的表达,从颜色对比强烈的表达意图上,手工艺人采用大量的红、绿、黄、蓝作为主色。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红色是最为吉祥、最喜庆的颜色,为了与纯色(红)形成互补,采用绿色来作为对比色,黄、蓝作为泥人阿福服饰的点缀色,不仅会增强作品的协调性,还给人一种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颜色氛围和视觉冲击[3]。

在手风琴曲《阿福》中,作曲者将左手贝司的演奏方式大大拓展,给与左手一定的旋律主导地位。作者处理乐曲线条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泥人“阿福”所具有的美术元素,如形体的圆润、线条的刚健柔和、色彩的冷暖、笔墨的浓淡等。在实际的手风琴曲片段中,采用左右手的旋律对比,来描绘美术中红、绿色彩线条的流畅。通过调式和声、织体、节奏的对比,将阿福色彩鲜艳的外貌和纯真可爱、勇敢的性格描绘得更加生动。

以上是作者运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思维对特定题材实物的精致概括,作者通过运用手风琴高低声部的连绵交替和音色的明暗对比,准确的把握住泥人阿福的形象特征,恰到好处地塑造出泥人“阿福”基本性格的旋律形态。

三、美术与音乐学科融合的价值

(一)学科融合使学科属性“人文性”更加凸显

关于人文学科的介绍,《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学科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一般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4]。教育中的音乐学科、美术学科是归属于人文学科这个大家庭的,只要是一件艺术作品皆被注入了不同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主张,是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是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还是一门非描绘性的艺术,它不可能描写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场景,而是通过时间展开音响构成的各种要素,以直接激发和呼唤听者的情绪、情感和意志。美术也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等,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绘画用颜料、墨、纸等,雕塑用石头、泥、水等)所创作成可视的,具有美学欣赏价值的平面或立体形象的艺术[5]。由此可见,我们应根据音乐、美术学科的特点,将二者合理的有机结合,在互相“取长补短”中促进学校艺术课程性质“人文性”的发展。

利用美术的可视性,结合音乐的流动性,让听者感受旋律变化的同时,在脑海中还原“阿福”形象,在音乐的环绕中感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逐渐培养一种个人所独有的艺术修养的形成,从而内化为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二)学科融合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也可称为文化民族性,它重在强调一种文化背后所属的民族性特征。所谓民族就是“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6]。文化的民族性或民族文化存有两大特性:“一是共同性,即为民族分子所共同拥有;二是延续性,即随民族之演进而绵延不断”[7]。

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惠山一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手风琴自传入我国就是作为一件“宣传”乐器所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有着良好的社会基础。除此之外手风琴与我国民族乐器“笙”有着相同的发声原理,因此自身也就存在着一种令国人亲切的中国民族元素。手风琴表演的场所活动范围很广,不仅有高雅的音乐舞台,也有亲民的街头场所,不论哪种表演场所都可以使它一展身手,将静态的惠山泥人“阿福”形象在手风琴流动的音乐旋律中变得活灵活现起来。手风琴乐曲《阿福》的问世,使惠山泥人用另一种方式被大众所熟知。乐曲以其原汁原味的民族调式,折射出整个民间雕塑艺术璀璨的光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发展了这种民间艺术。

(三)学科融合促使艺术价值走向多元化

文化的多元发展是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走向,艺术教育学科作为教育大计中的重要学科,也需要多元化发展。美术,与音乐学科的变化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而变化的,相比于被音符记录下来的音乐,民间美术的记录是由其所赖以存在的民间民俗文化生活所决定的,是较为容易受到冲击的一种艺术门类,这是我们所不能避免的客观现实。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在融入主观创造性因素的同时,必然会考虑到客观现实性的存在。将美术作品《阿福》的艺术价值融合在音乐作品《阿福》中是李遇秋作者对于“情景交融”多元化艺术价值的追求,在对于“情”与“景”的处理方式的过程中,或用音色、音强,或用色彩、线条来体现艺术价值的多元化。在手风琴乐曲《阿福》的律动中,李遇秋曲作者将不同艺术门类的特点融合为一种具有中国传统艺术以创造诗意的人生境界为特点的境界之美,由现实时空而超越时空,由生活体验而达到精神升华,于是现实由眼前现实境界进入审美超越境界,从而使听者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8]。

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融合而再创造的音乐艺术作品《阿福》是一种使单一学科走向多元化的一次大胆尝试,该音乐作品不仅包含着创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浸润着人文价值与民间智慧的灵性,而且也将惠山泥人自身所独有的艺术价值特点为世界诉说着中国的语言。在学科融合的视角下看,音乐与美术学科的科学融合带来的和谐音符,不仅记录着中国民族文化,同时也保护着中国的民俗文化。

结 语

工艺美术作品《阿福》是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各种美术元素的实体呈现,是惠山人民对于美好生活、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寄托。手风琴作品《阿福》是美术作品《阿福》的另一种艺术再创造,这不仅是美术与音乐高度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气节和审美情趣与手风琴音乐这一艺术形式高度结合的产物。

在时代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学科融合、学科综合备受关注,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音乐与美术學科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学科,自古以来大多以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与美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将两门学科利用科学的手段融合起来,不仅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拓展大众的艺术视野,同时也会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推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

注释:

[1]

葛 红.惠山泥人[J].江苏地方志,2012(04):14—17.

[2]蒋文安.东方艺术-惠山泥人[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5(01):33—32.

[3]吕志博,李 敏.浅析惠山彩塑服饰中的民俗心理[J].美术观察,2015(01):123.

[4]潘立勇.关于人文学科、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16—23.

[5]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04.

[7]王耀华,王 州.世界民族音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8]徐放鸣,李丕显.审美文化丛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1.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阿福学科融合手风琴
阿福是条狗
阿福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先割牛头后砸瓮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