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建军大业》中背景音乐的艺术意蕴解析

2022-04-29史一丰

当代音乐 2022年11期
关键词:背景音乐解析

史一丰

[摘 要]

音乐作为叙事及情感表达的载体,时常成为影视剧中丰富表达效果和增强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是影视艺术展现不可或缺的要素。电影《建军大业》在不同的情节采用特色音乐加以烘托,不仅起到了渲染气氛,增强表现力的效果,而且在对不同历史情节的故事表述和所饱含的意蕴表达中起到烘托作用。因而,该部影片不仅故事感人、意义重要,而且让观众能从多段背景音乐的演示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革命斗争的艰辛和革命者视死如归的精神。背景音乐作为该部影片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在意义表现和意蕴烘托值得解析和体会。

[关键词]《建军大业》;背景音乐;艺术意蕴;解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1-0190-03

电影《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国民党左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被迫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军大业》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宁汉合流”两个反动事件为背景,以周恩来、叶挺、刘伯承、朱德、贺龙等一批有志于完成孙中山先生遗愿,实现国家统一夙愿的中国共产党人排除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阻挠,用革命的热情,反击反革命的嚣张,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军队奠定了实践基础,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第一页。影片最后以“三河坝战役”作为结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坚决、勇敢和悲壮。也为影片末尾井冈山会师和之后毛泽东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根据地思想作了铺垫。整部影片中刻画了多个关键性历史片段和历史事实,并用不同风格的音乐作为描述的背景音乐,烘托了气氛,表达了特定的情感。电影《建军大业》是2017年由中影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共同推出的一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影片。由刘伟强执导,一批新生代的国内青年演员担任影片中的主要演员,成为本部影片又一个亮点,表现了当时武装发动南昌起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人物形象。[1]《建军大业》也是建国三部曲影片中一部,曾荣获香港第37届电影金像奖,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等荣誉。影片在叙事上严格按照历史事件发生这一时间主线,再现一个个鲜活、逼真的历史场景,并以特定的背景音乐来渲染,体现了该部影片浓厚的艺术意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一、史实描述和音乐呈现

影片《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起义的整个过程。1927年,国民党左派、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宣布清党,残害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并收缴上海工人纠察队的武器。随后不久,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背叛革命,大肆搜捕、残害中国共产党员,“宁汉合流”正式形成。此时,中国共产党党内以陈独秀为书记的党中央对国民党反动面目认识不清,妄想与妥协来换取继续国共合作,使得大批中国共产党员遭到杀戮。其中由我党早期工人阶级领导人汪寿华,中国共产党北方支部领导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之一李大钊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员、进步青年被杀害或被捕入狱,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影片以描述这一南昌起义发动的历史必然为“序曲”,引出了以周恩来等一批怀有爱国情怀、期盼国家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员,在外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内受部分未看清国民党反动真实面貌,害怕与之决裂会破坏革命运动的中国共产党员的阻挠的前提下,毅然率兵东进,进驻国民党驻兵空虚的南昌城,谋划发动武装起义,统一中国。1927年8月1日凌晨,起义提前开始,在周恩来、朱德、叶挺、贺龙、刘伯承等的指挥下,起义军势如破竹、顺利消灭了南昌城的国民党守军,

把红旗插上了南昌城头。第一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从此诞生。南昌起义惊动了蒋介石和汪精卫,他们开始联手,汪精卫派张发奎率兵由北南下准备进攻起义军,蒋介石命令广州政府主席李济深派钱大钧率领黄埔学校学生军北上准备进攻起义。由于南昌起义部队是孤军作战,且即刻就有被包围的危险,周恩来等决定起义军放弃南昌,挥师南下,先占领潮汕,养精蓄锐,并借助码头可以接受共产国际的援助,准备再一次北伐统一中国。当起义军来到广东梅州境内的“三河坝”地区,与钱大钧率领的黄埔学生军发生激烈交战,起义部队遭到国民党军的重创,撤出重围后建制被打散,叶挺、贺龙、朱德等分别带领部队转战湖南、广东,并与当地农民武装结合继续开展革命斗争。朱德率领的部队来到湖南南部,后与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会师,成为后来中国工农红军的有生力量。

影片中多处战斗场景描绘得真实和生动,尤其是起义部队攻占南昌城内的制高点——藩台衙门和三河坝战役两场战斗,敌我双方的激战在画面和声音的配合下,给予观众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影片拍摄中使用的声、光、电技术和蒙太奇的结合使用,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拍摄和制作中的运用使得电影艺术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除此之外,该影片还有一个刻画人物和烘托场景的手段是运用特定的音乐来烘托。这里指出的音乐既有已有的音乐作品,还有为本部影片专门创作的音乐片段。这些音乐作为电影场景的背景音乐,包含着独具特色的艺术意蕴。

二、音乐烘托的叙事手法和意蕴表达

艺术作品是物态化的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是从艺术语言到艺术形象再到艺术意蕴逐步深入的过程。音乐艺术是表情艺术的一种,表现性、抒情性、表演性和形象性是她的艺术特点。而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之所以综合,首先是指它的艺术语言的综合性,即包括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2],这是从传统意义上说的。从现代意义上来讲,各种科技手段在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中的运用,是科技与电影艺术语言的综合。最后,不同风格的电影或者一部电影复杂曲折的情节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体验综合性的审美情感。所以,电影所能塑造的艺术形象也是综合性的,自然所能体验和感悟到的艺术意蕴存在不确定性和多层意义。当音乐艺术融入到电影所描述的情节当中,作为其背景音乐的时候,电影艺术的情节化和人物形象化特征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电影《建军大业》中有6处背景音乐,音乐的风格主要表现为悲壮、紧张、喜悦三种特征。

(一)营造悲壮的情感氛围

电影《建军大业》中有两个片段配以悲壮的音乐。第一个片段是杜月笙杀害汪寿华的那一幕以及之后杜月笙的弟子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镇压工人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的场景。这一部分片段时间相对其他配乐片段是最长的一幕。这一段音乐是朱塞佩·威尔第创作的歌剧《游吟诗人》中吉普赛人的《铁钻合唱》。该乐曲的原意描绘吉普赛人欢乐的打造铁器的场景,乐曲中铁钻的敲击声成为该乐曲形象化的表现。[3]而在本影片中引用这一段乐曲,所要表达的是对汪寿华和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牺牲的三百多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英雄行为进行讴歌和对国民党反动派无比愤恨的一种情绪发泄。影片这一段音乐和血腥的镇压场面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悲壮之声,“叮叮叮”的铁钻敲击声事实上是在表现这些被残害、被镇压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工人、爱国学生的一种反抗的声音。这段音乐的引用被音乐创作人命名为《黑日来临》。

第二个片段是李大钊和其他北方支部的中国共产党员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的场景。这一段音乐时间不长,但是让人感受到荡气回肠的意味。尤其是北方支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被军阀活埋的那一段场景,看到这些热血男儿发自内心愤恨的喊叫,这是一种革命尚未成功而身先死的不甘心的内心痛苦的喊叫,也是对军阀暴行愤怒的喊叫。此时音乐的音响和人物的喊叫声形成落差,音乐的音响盖过了人物的喊叫声,表现了对被残害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一种崇敬,也是在用音乐为英雄送行。

(二)营造紧张的环境氛围

电影《建军大业》中描述形势紧张的场景有多处,主要有“宁汉合流”之后全国白色恐怖,这一背景在影片中呈现了多处场景片段;南昌起义发动伊始;藩台衙门久攻不克;钱大钧部队试探性进攻驻扎三河坝的朱德部队等。这些场景所配的背景音乐时长很短,部分音乐也只是少量弹拨乐器零星演奏,而这些乐曲从音乐调性来看都是小调式音乐,所采用的和声都为小调式和声进行,以收拢性的音效、暗淡的音色来表现气氛的紧张感和当时环境的危险感。例如,钱大钧命令四连渡河试探性进攻朱德率领的起义部队时,背景音乐仅用木琴的敲击结合长号、圆号的长音吹奏来表现钱大钧的诡计对三河坝守军的威胁不断逼近的场景。

(三)表现喜悦的场景氛围

影片中表现喜悦的场景主要有两处:第一处是南昌起义获得胜利;第二处是朱德和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就这两处场景配以的背景音乐来看,第一处的音乐时长较短,在情景中主要以起义军的欢呼声为主,音乐的音响环绕其中。音乐的旋律呈现波浪型,旋律线较长,目的在于表达冲破黑暗、走向胜利的情感。旋律走向的表现形式是对南昌起义从策划到实施所经历的千难万险,终于取得了确定性的胜利,见到了黎明前的曙光的情感渲染。此处所形容的喜悦场景更贴切地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革命军队发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铸就的精神升华。

第二处是本部影片的大结局场景,也是点题的部分。朱德率领三河坝战役后撤退的部队转战江西、湖南,最后与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位革命者的碰面和两支革命队伍的会师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人民军队史上有着奠基石的作用。影片在这一场景的描述上除了漫山遍野摇曳着红旗的战士的欢呼声之外,音乐的响起并且逐步盖过了欢呼声的这一处理手法,成為渲染两军会师的喜悦的气氛的主旋律,表现出中国革命重新燃起希望火光令人肃然起敬的场面。此时的音乐是大编制交响乐乐队的演奏,乐曲在主和弦的进行中不断呈现庄严的音效,这是对井冈山会师的历史意义的肯定,也是对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发动武装起义这一史实的历史功绩的肯定。在场景结束之时,背景音乐逐渐弱化,引出毛泽东对革命前途的经典论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话毕,音乐和战士们的欢呼声再次响起,并持续到影片的结束,给出观众心灵和精神上的震撼。该片不愧为红色爱国主义经典影片。2017年被评为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还需要提及的是,影片中描述毛泽东毅然离开妻儿奔赴革命最需要的地方这一幕场景。离别之时,儿子不舍得喊着“爸爸”,妻子杨开慧一再嘱咐“不要回头”,此时毛泽东的心里承受着亲情与革命热情、小家和大家之间矛盾化考验。这一场景下所配的背景音乐旋律用下行音阶呈现,整体哀伤,但是中间又插入女声的单字母伴唱,而伴唱音乐旋律以上行音阶呈现,有着哀伤中包含希望的意味。这一幕背景音乐虽然没有交响乐来表现,但电子音乐线条清晰的刻画配以女声柔情的伴唱,伟人高尚的情怀得以展现。这一幕也将给观众的心灵和情感升华。影片的音乐制作人把这段音乐命名为《再见故乡》。

三、影片的整体表现力及艺术成就

电影《建军大业》中的音乐由香港著名音乐制作人陈光荣创作。作为影视音乐作品的创作,陈光荣曾经给《古惑仔》《无间道》《头文字D》等多部有影响力的香港影片创作音乐作品。[4]本次给影片《建军大业》的音乐创作,还邀请了香港歌剧合唱团社的加盟,部分人声音乐都由该团来完成。影视音乐的创作不同于其他音乐作品,影视音乐作品需要结合影片特定场景描述的需要来借用音乐语言予以烘托。音乐艺术的形象性和抒情性的特征在电影中作为背景音乐增进了影视艺术的特征表现。电影《建军大业》中的多个场景所配备的背景音乐生动地表现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意蕴对电影情节的描述所起的烘托作用。陈光荣把音乐语言这一作用在影片《建军大业》中发挥得惟妙惟肖。2018年9月,电影《建军大业》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音乐奖。

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一代美学家宗白华曾把音乐的形式与建筑置于一起类比,认为音乐和建筑的形式美不是空洞的,而正是最深入地体现出心灵所把握到的对象的本质。[5]影视中的背景音乐从听觉上与影视作品本身从视觉上共同构筑了一道视听盛宴,给予观众多维的美的享受。电影《建军大业》将叙事史实与音乐表现完美融合,使得每一个历史片段在情景、人物、叙事等方面都得到了生动的表现,赢得了内地当年度4.02亿元的票房收入。

注释:

[1]

https://baike.so.com/doc/6242806-24912903.html.HYPERLINK"https://baike.so.com/doc/6242806-24912903.html###"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17.

[3]沈 旋.西方歌剧辞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994.

[4]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88%E5%85%89%E8%8D%A3/11799?fr=aladdin.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93.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背景音乐解析
城市轨道交通背景音乐的选择和管理策略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旅游环境中的背景音乐研究
背景音乐
睡梦解析仪
背景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具体作用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电竞初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背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