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音乐作品文本存在的特殊性
2022-04-29汪楚琳
汪楚琳
[摘 要]
音乐作品“文本”的存在奠定了作品的演绎与传播。本文将以琵琶重奏作品《夏》为个案剖析,从作品中关于“文本”中记载的音乐术语与演奏技法,到实际演奏时的音乐内容的呈现,进行分析与阐述。并且在现有的“文本”基础之上,通过感性化的演奏处理后最终展现出的音乐效果,来探讨“文本”记载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关键词]“文本”;《夏》;感性化处理;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1-0113-04
《夏》是由青年作曲家孙晶为琵琶四重奏而创作的重奏作品,该作品具有浓郁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琵琶作为一门表现力极其丰富的乐器,在面对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乐曲时,其充分发挥乐器本身特有的特殊演奏技法来表达维吾尔族音乐,完整把握了《夏》的音乐风格,加强了乐曲当中的异域风情。作品运用了很多的“弱音”“靠下演奏”“品上”“小指抵弦根指音演奏”等一些演奏技法,以文本注释的方式记载在谱面上,技法的设定实际上是为了模仿新疆少数民族乐器的音色。因此,笔者将会根据这一记谱现象,以琵琶重奏曲《夏》为例,浅析音乐作品中文明存在的特殊性。
一、琵琶重奏作品《夏》的文本記载
笔者学习琵琶至今,从幼时简谱的学习到大学至研究生期间转变成五线谱的学习,演奏音乐时的作品“文本”记谱的变化使笔者感到民族音乐的迅猛发展,民族乐器学习者也逐渐习惯用线谱演奏。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量的新作品踊跃,简谱记谱转变为更科学严谨的线谱记谱来表达新时代的音乐作品。新作品的涌现,对于作品中的音乐性的表达早已不满足从前的传统音乐旋律,一些特殊音效的发掘,如何在谱面上标记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琵琶这一表现丰富的乐器,在新作品《夏》中所运用的特殊演奏技法使作品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本首乐曲的记谱方面,由于民族乐器的技法特殊性,有些特殊技法如何运用简单的符号或是文字落实在谱面上,并且让演奏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理解作者的用意,乐曲的“文本”该如何记载是作曲家值得斟酌的一个问题,也是更多的演奏者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琵琶重奏曲《夏》的记谱中,为了使用最佳的方式诠释好作品,曲作者在乐曲的尾页注释了如图一中的几行文字:
谱面中的文字提示给演奏者在前期的视奏阶段提供了帮助。要想呈现出一首相对成熟的作品,由三个维度构成,即是作曲家的作品、演奏者的演绎、观众的鉴赏。从音乐文本的角度来说,作曲家作品的初创作是第一文本,演奏者演绎出来的音乐是第二文本,观众欣赏到的音乐是第三文本。这里的三个文本分别对应了三个不同对象,而重奏曲《夏》文本中的文字注释,使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会更加的注重作曲家内心的音乐语言,作为演奏者能否以第一文本的内容诠释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内涵,是笔者探索乐曲存在的音乐审美与情感体验上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夏》特殊音乐符号的记载
如笔者在上述文章中所言,琵琶在本首乐曲中完美诠释了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那么如何在没有任何音频借鉴的条件下演奏出新疆风格的音乐?因此,谱面的记载是这首乐曲中的重中之重。乐曲旋律上运用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为基调,来派尔节奏型、麦西热普节奏型、赛乃姆节奏型的结合来展现新疆韵味。[1]其特点在于运用重复、变化重复、模仿呼应、对比等多种手法发展主题。除此之外,在旋律节奏的基础之上如何使音乐效果变得更加丰满呢?
琵琶作为弹拨乐器首座,只要科学地掌握其演奏技法并与旋律结合,就可擅长于模仿各种种类的音乐,新疆音乐也不例外。可往往我们在解决了技术这一难关后,如何运用到乐曲旋律上?这里除了需要演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谱面上透露出的符号标记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笔者演奏《夏》这首乐曲的过程中,不得不赞叹作曲家严谨的创作风格,每一段的演奏法,在谱面上都有详细的符号或者文字记载,尤其是乐曲的声部分谱记载得更加详细。
作曲家在开头的引子部分,四声部分谱上的分弦演奏就注释了“在品上位做分弦”(如谱例1)。
谱例1:
本意为,在演奏本段旋律时,右手分弦的位置往琵琶品排列的位置演奏,演奏位置略微靠上。这一演奏方法出来的声音略微有朦胧感,同时音量也不是很大,符合谱例上“p”的演奏标记。
谱例2:
如上图谱例2中,在琶音的上方记“上”“下”,也是与“品上分弦”有同工之妙,都是在强调右手位置的变化。往往琵琶在弹拨的过程中,右手的位置决定着旋律的音色与音量,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还需要把握好右手的位置与力度,尽最大能力来还原原谱想要表达的内容。
为了表现新疆风格,新疆乐器热瓦普的音色也是具有独特韵味的,下图中的“小指抵弦根止音演奏”实际上是琵琶音乐中的“弱音演奏”。在琵琶的其他乐曲里,如《春蚕》《狼牙山五壮士》等乐曲中,均有这一手法的展现,但在不同的音乐情境下表达不同的音乐场景。[2]乐曲《夏》的“小指抵弦”与《春蚕》一致,其主要模仿了新疆乐器热瓦谱。两首乐曲同为新疆音乐题材,风格相似,“小指抵弦”的演奏技法体现旋律的颗粒感,增强了新疆音乐风格的音乐性。
谱例3:
除此以外,音乐中对于“摇指”的音色也有着一定的追求。在上图的谱例3中第二行28小节处的“摇指 二弦”规定了音乐旋律的音色。以往当我们在看到无注释弦数的音符进行“轮指”或“摇指”等技法的演奏时,往往会根据上下音乐的旋律走向,以及音乐中追求的音乐情境,在音高音准相同的前提下来决定在琵琶上的哪根弦演奏“摇指”技法音色才是最佳的,这需要演奏者敏锐的判断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敏感程度,从而决定了乐段的音色处理是否符合作曲家设定的音乐情境。但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在现有的音高基础上设定好了弦位,使演奏者一目了然,同时也达到作曲家心目中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愫。笔者认为,琵琶四根弦中通常使用“摇指”的是四弦、三弦、二弦三根琴弦,其中四弦太过浑厚,三弦仅次于四弦之后,变化不大明显。经过判断,二弦的音色既不浑厚也不轻薄,很适合这一段旋律,同时音色也足以模仿新疆乐器的声音,突出新疆韵味。至于作曲家为什么会这么的肯定在二弦上演奏,这要与作曲家的实践经验有关了,作曲家孙晶本科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因此有过演奏琵琶的经验在创作琵琶曲上会更加的得心应手。所以谱面上记号的详细记载与她的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
除了以上笔者所叙述的几个演奏技法外,还有一些常规的经常在琵琶演奏中出现的演奏技法就不加以赘述了。
三、《夏》曲谱中的中文注释
在文中的第二部分,对于谱面上记载的符合音乐情境下的演奏技法进行了个别的分析与探讨。在谱面中,为了提升音乐的风格以及意境会运用到一些技法,这些技法在记谱的过程中有些可以运用符号来代替,有些无法用符号代替的只能选择用文字来记谱。音乐符号在被作曲家运用在一些作品上时,对于民族乐器来说,这些符号只能轻描淡写的概括这段旋律的演奏,不能够表达民族乐器特有的腔韵。历来不少的琵琶演奏家试图用符号来代替琵琶中的“吟”“揉”等技法,但往往这些符号仅仅代表他们个人的理解,如果没有和他们进行过交流的学习者就不会很明白,这样的符号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尤其是一些只可意会的音乐语言,就更不好用符号来表达了,单纯用符号来强制性地表达似乎会使音乐变得空白。因此,未来是否会有一种新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我想这应该会成为我们新一代民族乐曲学习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吧。
在《夏》中,音乐符号的标注不足以概括乐曲的音乐内涵,因此,作者使用了最简洁的语言,用中文注释记录在旋律的附近提供给演奏者参考。
在分声部旋律中,每一个声部的中文注释都是值得拿出来推敲的,如一声部的开头(见谱例4)。
谱例4:
主题旋律是由《古丽碧塔》的旋律素材变形发展而来的[3]。在主旋律的上方标注的“极其优美富有感情地”,作曲家在试图营造一个音乐氛围,若是站在演奏者的角度,在视奏的过程中看到这一行字会迅速进入作曲家设定的音乐情境中去。如果没有这一段文字,出现的音乐效果可能不会那么的尽如人意。除此以外乐曲中还有很多地方标注了可以让演奏者迅速进入状态的中文注释,如谱例5。
谱例5:
谱例5中出自《夏》的第三声部,可以看见为了追求音响效果留在谱面上的批注。37小节上记载的“右手拍板”虽然在琵琶的演奏技法中,拍板是有音乐符号的,但是为什么在这里还是运用了文字记载?笔者认为,此段的音符上运用了“打带”音和“吟揉”并且都有符号标记,如果再去谱面上标记拍板等记号可能会与谱上的其他音符混淆,并且文本从视觉角度上来说会较为混乱。还有可能在演奏时对于这个符号的演奏方法有争议,用文字叙述会更加确定它的演奏法。这也是琵琶符号体系的不完善,因此,加上注释后会更加明确,运用拍板来演奏这一段。41小节的“后出轮靠上演奏 甩起来”也在加强乐曲在这里的处理,后出轮的符号与笔者刚刚叙述的符号一样,都具有争议,还没有出现像“弹挑”一样约定俗成的音乐符号,因而在这里作曲家标注了后出轮演奏。并且还强调了演奏的位置,靠上方演奏。这与笔者在第二段里介绍的“上”的位置,是一样的。“甩起来”可能会过于的口语化,不过口语化的好处是简单直白,让演奏者直接就可以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谱例6:
再比如右手演奏位置的不同,除了“上”“下”的表述以外,还有如上图谱例6中出现的“靠近复手演奏”,“复手”是琵琶固定琴弦的位置,靠近复手演奏的声音音色会变得很尖锐同时也很“木”,不像琵琶平时表达得那么圆润的音色,所以,这里其实运用靠近复手演奏也是为了模仿新疆乐器。
谱例7:
新疆音乐中的特殊强弱的控制,在谱例7中“弱奏持续到最后要结束再突然渐强起来”以及下面的伴奏音型中注释的指法“弹挑挑弹”和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要有弹性和重音”“甩起来”这些对于曲目的演奏效果来说是非常有氛围感的。在这里要强调“弹挑挑弹”的指法编排,因为乐曲的旋律进行到了高潮的快速部分,为了预防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速度压不住,作曲家在这里特别地设定了“弹挑挑弹”的演奏指法,这一指法会相对的控制演奏者的速度,同时也模仿到了新疆弹拨乐器的节奏型与技法。
根据以上所举的例子,在演奏琵琶重奏曲《夏》还是注释上的文字是很重要的,是具体到能否原汁原味地还原新疆音乐风格。这一文本也成了这首乐曲的特点之一。
四、《夏》文本的特殊性
通过以上三点的总结,琵琶重奏曲《夏》在文本上的特殊记谱和特殊演奏技法的融合相得益彰。正因为这两点的融合,使作曲家可以更加精确地表达出自己内心流淌的音乐旋律,同时演奏者可以根据谱面上记载的记号尊重原谱表达的音乐内涵。作曲家为了加强音乐内涵的表述,才有了谱面上严谨细致的记载与提示,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更加明确地处理这些乐句中流露出的音乐内容,丰富作品本身。也侧面说明了琵琶的音乐风格之广泛,文武双全别具一格。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同样也适用在音乐里。在演奏过程中,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4]乐谱文本作为音乐的一种物质化的存在方式,它并不能完全同构于音乐本身。特殊的文本记谱可以确定作品本身的个性,从而使更多的人感受音乐创作的独特魅力。虽然这可能会限制了演奏者自身的演奏发展,不过在笔者看来,在尊重原谱的基础之上,能够对音乐进行一些特别的处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但反过来,如果过度的更改不尊重原谱,演奏时为了方便自己弹奏随意挪动指法,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尊重原作者的现象。演奏者要承认音乐作品中存在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也是作品存在的立足点,不能代表作品可以随意地更改。这是出于对原创作者的尊重,也是对于现在琵琶音乐的发展上,站在演奏者的角度进行二度创作的几点反思吧。
对于《夏》的文本的研究,尊重作者、尊重音乐内涵是对她这部作品的最好的理解。在传统和现代两个支点立足的现代音乐里,太多的内容等待着我们去学习,文本的特殊不仅仅只是在《夏》这部作品的特殊领域里,而是应该存在于越来越多的新作品当中。在孙晶创作的四部琵琶重奏组曲中《早春》《秋归》《冬——一场飘然而至的小雪》都有这样的文字记谱。只不过在笔者看来《夏》是最具有特殊性,最具有代表性的。综上可得知,这样的文本记载已经成为了她的个人创作风格,是新时代音乐道路上的后起之秀。
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现在音乐文本的不断涌现,总是有很多新的思考。大量的民族音乐作品不断创新,也总会有人在“文本”上创新,实际上“百家争鸣”就是最好的状态,但是这个创新难就难在能不能被演奏者和学习者接受。特别是对于琵琶这个传统乐器,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更容易引来争议。但作为新时代的民族乐器学习者,不能因为创新不易停下脚步,我们应该发扬传承创新精神,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总 结
琵琶重奏曲《夏》不管是音乐风格方面还是演奏技法,或是谱例记载上都有它的独特的特点。笔者在学习作曲家孙晶创作的《夏》中打破了自己一直以来记谱的固有思维,这一文本记载也打开了笔者想要对《夏》进行研究的好奇心。
笔者在演奏乐曲的初期,就注意到了上面标注的中文注释,并且严格地按照作曲家谱写的内容来演奏。虽说演奏者表演出成果的文本是第二文本,但是笔者与其他的同学在排练过程中,已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尊重原谱,尊重作曲家的音乐思维。果然在排练后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体会到了演奏家细腻的音乐情感。
笔者在练习的时候常常也在思考,为什么作曲家可以运用如此特别的方法来表达她的音乐呢?同时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不能借鉴这一方式,或者是创造一个属于琵琶的符号体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音乐?同时也填补琵琶符号记谱上面的不足等等,这样的想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或许这是一条很难走的路,但是前辈们的勇往直前让笔者看到了民族音乐辉煌的一面。虽然笔者的能力有限,但是也可以用自己的微光去照亮路上前行的学习者们,让民族音乐在当今的音乐环境下更扎实地走下去。
注释:
[1]
杜亚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116.
[2]叶佳彦.琵琶四重奏《夏》音乐特征与演奏表现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1:20.
[3]李芸珂.琵琶重奏组曲《四季》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21:19.
[4]宋 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63.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