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平均律教学研究
2022-04-29代霜蓉
代霜蓉
[摘要]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是很多著名演奏家倾其一生研究和演奏的作品,也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以平均律BWV866降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为例,从乐谱版本的对比、音响版本的比较和教学原则的研究三方面入手,探究讨论平均律教学途径,从不同角度研究、不同维度看待这部作品,提出巴赫平均律教学的一己之见。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66;教学
[中图分类号]J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102-03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不仅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杰出代表,也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在巴赫一生的创作中,《平均律钢琴曲集》无疑是他数量众多的作品中最璀璨的瑰宝,这套作品集丰富的和声技术、多声部的演奏技法、成熟的复调思维于一体,向世人展现了巴洛克时期最为美妙的艺术风格,是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西方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这部作品是每一个钢琴学习者的必学曲目,很多著名演奏家倾其一生研究和演奏。而巴赫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个“不完美”的乐谱,我们从现有的乐谱版本来看,音乐表情、速度,乃至节奏都没有统一的标注,我们有时候甚至不能确定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平均律。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确定,才吸引了更多人在演奏、教学中不断琢磨、研究。
平均律上册21首——BWV866降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经常被演奏的一首作品。前奏曲轻快而又活跃,左手八分音符旋律线条勾勒出浓重的舞蹈感,右手32分音符跑动轻盈。11小节插入厚重的和声与之前流畅华丽的跑动段落形成对比。在帕尔默HYPERLINK"http://search.dangdang.com/?key2=%CD%FE%C0%AD%B5%C2.%B0%A2.%C5%C1%B6%FB%C4%AC&medium=01&category_path=01.00.00.00.00.00"t"_blank"编订的平均律一书中写道:“前奏曲21恐怕是本卷中最光彩的了,它融合了一系列分解和弦片段、华彩般的音阶乐句和附点节奏感强烈的大型和弦、它可以被当做一首炫技托卡塔(virtuosotoccata),甚至是一首微型的幻想曲”。[1]这首赋格在《巴赫钢琴弹奏导读》一书中写道:“这是一首舞曲型的赋格,主题结构写的如此平稳方整,尤其是最后两小节的重复,使它听起来成了一个乐段,这是巴赫作品中少见的”[2]。这首三声部赋格是平均律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因此,学习研究BWV866,有助于我们管中窥豹,以点带面研究分析平均律曲集的教学。
本文从乐谱版本、演奏版本分析入手,总结BWV866的教学途径,为今后教学、演奏巴赫平均律作品提出一得之见。
一、乐谱版本对比
平均律有很多著名的乐谱版本,如车尔尼版、布索尼版、齐洛季版等,这些版本有人觉得深受启发,也有人觉得画蛇添足违背了巴赫原意。总体来说平均律有净版与编著版两种分类,目前国内常见的平均律乐谱版本有如下四种:
德国亨乐版来自1722年巴赫署名的完整手稿校正本,除希夫标注的指法外,没有加速度标记、表情术语等。在前言中介绍了版本来源,在弹奏提示中介绍了指法选择的原则,在篇末的注释中介绍了这个版本采用的原稿及编订提示。
维也纳净版前言中提到:“在我们的版本中,如何使用左右手弹奏已由指法和符干清楚的区分;两手交替演奏(只能作为建议),我们有意的不在所有的地方都指定。”[3]在演奏指南中介绍了调律、速度、指法句法和连断法、装饰音,并对个别乐曲做了特别说明。乐谱中同样没有速度、表情术语等标记。
美国著名钢琴教师威拉德·阿·帕尔默编订的版本中开篇用了29页详细讲解了平均律的版本选择、赋格写作技法、装饰音、节奏、分句、速度、力度等弹奏平均律作品中的常见问题,篇末又用了十几页介绍了每一首赋格主题不同钢琴家的弹奏法,历史上重要的录音版本、不同钢琴家演奏的每一首作品的速度列表以及学习平均律的推荐书目。乐谱中速度标记、表情术语力度标记等以浅灰体字呈现,在脚注中标记了关于乐曲的不同版本及注释内容。这个版本中BWV866前奏曲用浅灰色字标注了Allegrobrillante(辉煌的快板)=72-80,赋格为Allegretto(小快板)=72-80,可见前奏曲与赋格速度基本一致。
大熊出版社的穆杰里尼编订版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版本,也是很有争议的一版,编著者根据自己对巴赫作品的理解加注了速度、表情术语、强弱记号、连线、跳音、踏板等,在脚注中加入了演奏提示,以及每一首赋格的主题、对题、答题等内容,体现了19世纪演奏巴赫的风格特点。有人爱它的浪漫自由,有人厌弃它的不够严谨规范。这个版本中前奏曲标记为Allegrovivace(活泼的快板)=76,赋格为Allegrettoscherzoso(谐谑的小快板)=104。
对于前奏曲来说,穆杰里尼版本1-10小节中左手8分音符标记为跳音,其它三个版本都没有标记,但是帕尔默版用浅灰色字标注了mp(中弱)和leggiero(轻盈的),并在脚注中标记“加点的演奏指法来自克恩伯格手稿”[4]。
前奏曲11小节的大和弦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部分,不同钢琴家有不同的演绎。亨乐版注释“在手稿第401页,此处标‘adagio”[5],维也纳版本没有任何标注,帕尔默版用浅灰色字标注了速度——Adagio(柔板),力度——ff(特别强)以及节奏的弹法(谱例1)。穆杰里尼版在和弦上标记了保持音记号(谱例2)。可见大部分版本认为几个和弦要弹奏得慢一些,有些版本把带附点音的时值弹得更长。
这是一首48小节的三声部赋格曲,主题由1+1+2共4个小节构成,亨乐和维也纳两个净版未提供明确的句法;帕尔默版用浅灰色标注主题弹法,在篇末的运音表格中给出了15位钢琴家弹奏这一主题的分句法;穆杰里尼版给出了明确的主题分句标记。
通过对BWV866前奏曲与赋格乐谱版本的简要比较,笔者认为对初学者而言,平均律这部巨著难免显得艰涩而无从下手,穆杰里尼版的各种弹奏提示,可以帮助初学者获得弹奏初印象,帕尔默版则给予较为全面的学习和研究内容,并提供了弹奏依据和选择空间,对教学而言,是一个非常好且必不可少的教学助手。亨乐和维也纳净版则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学习基础和研究能力,以净版为基础,有助于深入研究后、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帮助演奏者获得鲜明的个人风格。因此,在教学中选择合适自己能力的乐谱版本是学习平均律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二、音响版本比较
聆听不同演奏版本,是平均律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巨著著名的演奏版本比比皆是,古尔达、休伊特、朗多夫斯卡等演奏家都出版过全套或部分平均律曲集的曲目,有钢琴演奏版,也有古钢琴演奏版。
针对BWV866演奏版本研究,本文选取了四位不同时期演奏家的钢琴演奏版本,分别是:
被誉为“最崇高的女祭司”的美国钢琴家罗莎琳·图雷克(RosalynTureck,1914—2003)在索尼音乐子公司ORCHARD录制的《罗莎琳·图雷克演绎巴赫I》专辑;
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演奏曲目“如同百科全书一样广泛”的俄罗斯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SviatoslavTeofilovichRichter,1915—1997)在索尼录制的《里赫特弹奏巴赫双碟版》;
以演奏巴赫作品闻名于世的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GlennGould,1932—1982)在索尼公司录制的《格伦·古尔德演奏巴赫平均律上册&下册》;
被认为是继古尔德之后最具权威性的巴赫诠释者——匈牙利钢琴家安德拉斯·席夫(AndrasSchiff,1953—)在迪卡公司发行的《巴赫:平均律曲集》。
这四位钢琴家都是巴赫作品诠释者中的佼佼者,对这首作品的演绎不仅具有超高水准,也体现出不同的音乐审美。
(一)速度
速度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演奏者的审美倾向,是最能直接表达演奏者对音乐理解的途径之一,非常直观地体现了音乐性格,与所表达的音乐情绪密不可分。对于BWV866来说,图雷克和席夫弹奏的比较慢,音乐听上去高贵典雅,而古尔德和里赫特选择了比较快的速度,音乐更加热情直率。
(二)赋格主题动机
图雷克将赋格主题设计成连断对比,后两小节十六分音符两个连两个断,乐句精致富于变化,有浓郁的巴洛克即兴风格。席夫的赋格主题同样温婉可人,但所有十六分音符都弹成了颗粒感很强的连奏,形成了短短长的句型结构。里赫特的赋格热情生动,第三小节开始十六分音符连奏与一二小节断奏形成对比,分句对比更明显。古尔德是四位演奏家中弹奏速度最快的一位,他全部采用断奏弹法,既有巴洛克时代特点,又有浓郁的不走寻常路的个人风格。
四位钢琴家对于这一赋格主题分句的划分是一致的,但是具体到如何表现,每个演奏家给出了不同答案。在教学中,既可以参考他们的主题表达方式,也可以继续挖掘不同表达方式。在弹奏时主题动机在整曲中速度、分句的统一是很重要的。
(三)八分音符断奏
巴洛克时期“不同于力度变化,羽管键琴演奏者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去运用断连变化来处理音乐的起伏”[6]。巴洛克时期作品常运用音符连断对比增加音乐趣味,不论乐谱如何标记,八分音符常被弹做断奏或自由处理。BWV866前奏曲左手前10小节八分音符的弹法,席夫选择了前三个音连奏最后一个音断奏,其他三位都将八分音符弹成断奏,古尔德弹得又快又强,有着热烈饱满的情绪。
(四)乐曲结构
前奏曲与赋格采用同一调性,在帕尔默HYPERLINK"http://search.dangdang.com/?key2=%CD%FE%C0%AD%B5%C2.%B0%A2.%C5%C1%B6%FB%C4%AC&medium=01&category_path=01.00.00.00.00.00"t"_blank"编著的《J.S.巴赫钢琴十二平均律曲集》中写道:“虽然每一首前奏曲和每一首赋格均自成一体、且可效果不错地独立演奏,但不可否认,如果将这些前奏曲和赋格配对演奏,两者都可以借助對方得到互补的效果,从而获得更为完美的整体性。”[7]BWV866前奏曲与赋格有着基本一致的音乐方向,图雷克弹奏的赋格比前奏曲更慢一点,其他三位钢琴家的赋格都比前奏曲速度快,体现了音乐整体的舞蹈性。
三、教学原则研究
每一首平均律教学中都离不开赋格声部分析、旋律走向讨论、装饰音弹法以及踏板使用等问题。笔者同样从以下四方面对BWV866进行探讨。
(一)赋格声部
BWV866是一首带有两个对题的三声部赋格曲,主题动机由1+1+2四个小节组成,全曲共出现9次[8]。不论选择何种分句法,全曲主题句法要统一。了解每一首赋格的主题、答题、对题,在开始练习时标记清楚;每一次主题出现都要予以强调;当一只手弹奏多个主题时,用同音无声换指解决延续音持续问题;当两只手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动机时,关注乐句衔接的连续性。
(二)乐句旋律
巴洛克时期音乐在文艺复兴时期基础上更加强调旋律的歌唱性,这是平均律教学中常被忽略的一点。巴洛克时期的旋律强调短小乐句的精致划分、重复乐句“回声”式的写法、大小调式取代教会调式后大小调本身带来的音乐色彩变化、装饰性的旋律写法、以更有活力的节奏带动旋律走向等。
(三)装饰音
巴洛克时期不论在绘画、雕塑还是音乐中,都极力想打破之前的含蓄暗沉严肃,追求更加热烈、华丽的表达方式。装饰音正是体现这种繁复热情风格的有效手法,对于增强作品表现力、增加作品色彩有着重要作用。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作为旋律的一部分,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应出现在拍点上,这一点与浪漫主义时期装饰音大多需在拍点前弹出不同。此外,巴洛克时期在重复音、保持音、终止和弦等处都可以自由的加入装饰音。
(四)踏板
巴洛克时期作品通常很少使用踏板,但并不是绝对不用。在句尾或个别和弦处使用起到强调或者表达不同色彩氛围的作用。如BWV866前奏曲11小节三个大和弦即可加入两个踏板,至单音处抬起,表现辉煌的色彩。
结论
当我们进入了以机器代替人工,以爆炸性速度积累知识、传递信息的新时代,身处多元化时代的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对待艺术的审美也有着不同视角,聚焦到一首作品,我们听到了或热情或沉稳、或激动或轻灵的不同演绎,但是哪一种才是你心目中完美的表达呢?在凌继尧《西方美学史》一书中写道:“巴洛克诗学的基本原则对音乐和造型艺术产生了影响,巴洛克的复杂性、多义性和多主题性在这段时期的音乐中得到表现。音乐作品具有复杂的对位,这种音乐追求宏伟的音乐隐喻,把不可结合的对立面结合起来。”[9]每一位演奏家的演绎都带着自身风格的烙印,每一位听众也遵从自己的审美,选择自己心目中最爱的一版。作为一名钢琴教师面对一首钢琴作品,首先要有提纲挈领的认识,然后深入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品味其中不同意蕴。如同阅读一部小说,不仅要认字、读熟,有感情地朗读,还要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意味。虽然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从乐曲总体到细节、再从细节练习入手,研究作品整体,从不同角度研究、从不同维度看待,永远都是钢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注释:
[1]
威拉德·阿·帕尔默,J.S.巴赫钢琴十二平均律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
[2]林华.巴赫钢琴弹奏导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20.
[3]瓦尔特·登哈特.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6.
[4]威拉德·阿·帕尔默,J.S.巴赫钢琴十二平均律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80.
[5]巴赫.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03.
[6]朱迪,林乐诗.巴洛克键盘音乐演奏传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19.
[7]同[1].
[8]第1小节高声部、第5小节中声部、第9小节低声部、第13小节高声部、第22小节中声部、第26小节低声部、第35小节中声部、第37小节高声部、第41小节中声部。
[9]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94.
(责任编辑:韩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