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小型体裁钢琴作品中的民族性体现

2022-04-29周磊

当代音乐 2022年12期
关键词:前奏曲民族性肖邦

[摘要]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生活在19世纪初艺术气息最为浓厚的欧洲,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加之与生俱来的天赋,使他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家、作曲家之一,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仍然对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本文对肖邦的小型体裁钢琴作品——前奏曲集Op28中的两首作品No22、No24,从创作背景、风格特点、曲式结构以及演奏诠释进行分析,论述肖邦小型体裁钢琴作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如何将浪漫主义的丰富情感与民族革命精神相结合,并从演奏角度总结,如何进行二度创作来表达这样的作品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肖邦;前奏曲;民族性;演奏诠释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098-04

“肖邦不仅是这一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而且是后来欧洲各民族乐派的先驱。他创作的大量钢琴作品已成为波兰艺术民族个性和风格特征的标志。”[1]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弗雷德里克·肖邦将个人的情感倾注在对钢琴作品的创作上,谱写了诸多传颂至今的乐章,也开创了钢琴作品歌唱性、抒情性的先河。他的作品不仅蕴含了自身的细腻情感,还反映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给他带来的深刻影响,在他诸多的作品中,有很多小型体裁的作品,如前奏曲、夜曲、圆舞曲、玛祖卡等,这些作品也同样融入了作曲家诚挚的感情和追求艺术创作的热血,在这些婉尔动听的旋律中渗透着肖邦对音乐和文学的热爱,同时也能体会到他浓厚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也正如俄罗斯钢琴家戈尔诺斯塔耶娃说过:“肖邦音乐的民族属性首先应理解为:民族起源存在于肖邦本身,系其音乐思维的自然属性。”[2]

前奏曲最早是文艺复兴时为琉特琴创作的作品,是作为器乐作品的引子而起,在正式演奏之前演奏者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即兴表演,以检查乐器的音准或演出前音乐厅的声效,也在歌剧中代替序曲,篇幅短小,曲式相对来说较自由,取材源自于剧中的音乐。前奏曲曲式在十七世纪德国的发展导致了多声部前奏曲的出现,比如说作曲家约翰·弗罗贝格或者吉罗拉莫·弗雷斯科巴尔迪的钢琴托卡塔。而钢琴前奏曲与赋格的结合最早出现在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的作品中,即使巴赫创作了大量的前奏曲和令人熟知的《十二平均律—前奏曲与赋格》,而到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波兰作曲家肖邦的这套作品《二十四首前奏曲集》(Op28)使其在钢琴史上真正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体裁。

一、肖邦前奏曲的风格特征

(一)创作背景

肖邦的前奏曲大部分创作于1836至1839年之间。1838年11月,肖邦在地中海马略卡岛居住了短暂的三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他创作了这部前奏曲集中的大部分作品,题赠给普勒耶尔。此时的他听闻祖国的战争失败,加之对巴赫的迷恋影响了他对体裁的选择,在研究了这位德国大师不朽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前奏曲和赋格之后,这位年轻的波兰作曲家决定写一部类似的作品,从而创作了这部经典之作。他共创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这些前奏曲的创作方式及特征和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有一些相似,同样一共二十四个大小调,且都没有给前奏曲写标题。受到浪漫主义文化的影响,自由即兴形式下的抒情沉思的主观性变得更加丰富,实现了新风格音乐的哲学审美倾向,但在风格上,肖邦创作的前奏曲不但继承了巴赫的精华,在此基础上情感更加丰富,并运用了肖邦独特的个性化和声语言,具有深刻的戏剧性和逻辑性,每一首都展示了人类灵魂情感状态的影子,所要呈现的情感都更复杂,有忧郁、快乐、平静、激情,这些情感无不体现了肖邦创作时的内心真实想法,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浪漫主义的百科全书”。

(二)音乐语言与风格

1.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与革命精神

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在二十岁时他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前往法国巴黎,从事着创作与教学,至死他都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艺术家的情感都是敏锐的,他漂泊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日子里,常常思念祖国,这种情绪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发现,而作为作曲家、钢琴家,他将自己心中对故国的满腔思念写进了音乐里,他把音乐当做自己呐喊、发泄的工具,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仇恨。他的作品有描述波兰民族解放斗争,也有抒发思乡之情的,这也使得肖邦的作品既有肃穆庄严的情感,也不乏忧郁感性的基调。对于肖邦来说,自己灵感的最大来源就是故乡波兰,而对于波兰来说肖邦不仅是音乐的代表,也是人文艺术的代表。肖邦热爱波兰的民族音乐,从小就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萌发了音乐艺术创作的动力。在他后来离开波兰前往巴黎后,他的心中就一直怀揣着对故国的思念,这也成为了他众多情感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然而自从离开故乡他便再也没有重新踏上过思念的土地,这可能是他最大的遗憾。例如前奏曲中的第八首、第十首、第十二首、第十六首、第十八首、第二十首、第二十二首和第二十四首,都体现了肖邦对战争的仇恨和绝望,以及对祖国沦陷的悲痛和奋起斗争的坚定革命意志。

2.旋律的独特性

说起肖邦钢琴作品中的特色,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其独特的旋律。在肖邦从事钢琴作品创作时,他深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从歌剧中学习了富有层次性的表达形式,通过多层次的设计让作品变得更易于把控,更便于自身情感的表达,并且这样的设计更加适合钢琴的演奏,能够使整个作品更加丰满且富有张力,

逐渐地,在他的创作中萌生出一种与传统浪漫主义学派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传统的音乐中大多数都存在歌唱旋律动力性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避免因旋律重复而产生單调的影响,肖邦特立独行地加入了大量不同音色乐器的声部的模仿,让相同的底色有不同的韵味,他天生就是一位极具浪漫主义思想的人,对和声有着非同一般的敏感程度,对于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和声色彩,他却有着敏锐的辨识能力,在创作中他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和声和主旋律之间的搭配问题,让和声既不会显得喧宾夺主,也不会让听众觉得多余累赘,而是恰到好处的妥当。例如前奏曲中的第二首、第四首、第六首、第十一首、第十三首、第十七首以及第二十三首,优美且歌唱性的旋律唱出了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过去的留恋。

3.丰富的诗意和哲学气质

肖邦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从人才辈出的时代中脱颖而出,是由于他个人赋予其作品的非凡魅力,聆听肖邦的乐曲会给人一种阅读诗歌的感受,他的歌曲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因此他也被人们称为“钢琴诗人”。他自小便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生可谓是饱读诗书,正因为此,肖邦本人的文学基础非常深厚,这就使得他在进行音乐创作时也为音乐附加了一定的文学性,这也让肖邦的抒情方式变得与众不同,除了借音符以抒情外,他还能够将歌曲直接谱写成更加具有感染力的故事来进行叙事抒情。

肖邦的创作多在他移居法国时期,这个时期,在生活的大环境下他受到了思想潮流的强烈冲击,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他的认知中得以交织结合,这就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浓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对于肖邦来说,钢琴俨然成为了情感寄托,他将自己细腻的情绪融入到创作手法复杂却又不失旋律感的创作中去,例如此前奏曲集中的第一首、第三首、第五首、第七首、第九首、第十五首、第十九首以及第二十一首,每一首作品都犹如一首诗歌,肖邦运用诗歌一般的吟唱方式,来表达自己孤独、忧愁以及疾病带来的痛苦。

二、肖邦前奏曲Op22、Op24民族性的体现

本文选取了第二十二首以及第二十四首前奏曲进行研究,第二十二首g小调前奏曲是最具悲剧性英雄气概的一首,19世纪法国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德尼·科尔托甚至为之取了小标题为“反抗”;而第二十四首d小调前奏曲则创作于1831年,是有别于其它前奏曲创作时期的作品,也是其创作从早期迈向中期的分水岭代表作之一,分析这两首有助于加深理解和演奏肖邦其他同类型的民族主义风格的钢琴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奏鸣曲Op58和“英雄”波兰舞曲等。

(一)曲式结构

1.g小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

这首前奏曲也被称为“革命”,虽然它的篇幅短小,所表达的内容有限,但是作品气势如宏,左手主题的八度叠置旋律就是人民的呼喊,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并且这个八度叠置贯穿了这首作品始终。作品A乐段以左手八度作为主题旋律展开,右手的和弦以及中声部隐藏的旋律动机是在补充丰富左手的旋律,使之更富律动,接下来的9—16小节左手主题旋律完全重复,只是将音区升高了一个八度,后四小节右手的节奏变得密集起来,和弦功能也愈加的不和谐,更加点燃革命的高涨情绪。作品进行到B乐段,调性由g小调转到降A大调,这里17小节和22小节左手低音的八度重复音,形象地再次表现了人民的呐喊声,而接下来的25—32小节完整的重复了前面8小节的音乐材料。最后的9小节可以看做不完整的尾声,并且左手旋律运用了A段的主题材料,也可以看做是乐段a2,最后以完全的主和弦作为结束,调性回到了主调g小调上。

2.d小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为双呈示再现单三部曲式(见表2)

这是一首可以与c小调革命练习曲相媲美的杰作,被德国指挥家、钢琴家汉斯·吉多·冯·彪罗称之为“风暴”,全曲结构紧凑,情绪激动奔放,一气呵成,是最具战斗性的一首作品,深刻地刻画出了在得知波兰起义失败后,肖邦的悲痛愤慨之情。

作品开头由2小节引子构成,d小调,由左手琶音分解和弦引出主题,并贯穿了全曲,营造了愤怒不安的情绪氛围。主题A部分从第3—15小节,主题由右手开始,从第11小节,全曲转为F大调,右手旋律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颤音装饰和上行音阶华彩乐句,使得主题旋律更加丰富饱满,连接段由4个小节组成,作品从这里转到了a小调。乐段A1从C大调开始,在这里左手的伴奏织体没有改变,继续重复低音琶音式的织体跑动,接下来的连接段仍然是由4个小节构成,简短的连接段转入了e小调。B部分从第38—50小节,转到c小调,主题旋律像被拆分成了数个小的动机再加以变化,第42小节转为降D大调,在这里紧张的情绪短暂得到缓解,左手依然保持着低音琶音跑动,但不安的情绪一直在持续,右手在双三度下行半音阶中结束,就像波兰人民愤怒的呐喊。再现部重新回到主题,右手由单音旋律变成双八度,情绪更加热烈饱满,将乐曲带入高潮,尾声是一连串的下行琶音,也可以看成华彩乐句,仿佛是波兰人民压抑在内心的情绪,整个乐曲进入最辉煌的部分,三个强的力度,三个大字一组的单音d仿佛是胜利的号角,此处作品的高潮即是作品的结束,这也表明了肖邦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决心。

(二)演奏诠释

一首最终能完美呈现在舞台上的音乐作品不只是需要作曲家的创作,更需要演奏者精准的二度创作[3]。作为演奏者,除了自身理应达到的专业技术水准,还应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将全身心去贴近作曲家的心境,感受作曲家的创作和音乐内涵,理解乐谱上所标的强弱记号、速度标记等音乐术语,带着作曲家所需表达的情绪去进行演奏诠释,将情绪准确传达给听众。

1.双八度

有部分学者认为,该曲是一首可作为练习左手八度的参考曲目[4]。作曲家运用八度来代替单音作为旋律主题,意在使音色更加明亮,音响更加厚重,这样的效果更好地体现了革命斗争精神,深刻地刻画出了在波兰战争中激昂的爱国情怀,如g小调前奏曲主题左手八度的低音旋律进行,表现了人民的奋起反抗的浪潮。[5](见谱例1)

谱例1:肖邦《g小调前奏曲》1—5小节而d小调前奏曲右手旋律的双八度重复之前的主题,使用双八度就是要体现出情绪激动奔放,一气呵成的大无畏的精神。(见谱例2)

谱例2:肖邦《d小调前奏曲》51—54小节这里的双八度不要演奏成跳音、纯粹的八度技术练习,应以尽可能连奏的方式去靠近键盘演奏,要根据音高的上下行来处理渐强渐弱。除此之外,踏板也需注意踩放的清晰度,保证同一个和声的完整性。指法上要始终保持黑键使用四指弹奏,双八度的练习,要保证大指和五指(或四指)有更好的支撑,腕子高于手掌,小臂保持松弛。

2.落提的弹法

g小调前奏曲全曲的右手部分以落提的奏法贯穿始终,落体的弹法是利用腕子的上下摆动来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音的组合,弹奏要点是第一个音将手的力量松弛地落下,最后一个音利用腕子将音提起。落提的弹法可以使钢琴的声音人声化,突出呼吸的感觉,更好地体现作品中人民呐喊、反抗之声。(见谱例1)

3.远距离手指跑动

d小调前奏曲(见谱例3)左手的伴奏织体是跨越十度、十二度的远距离移动,并贯穿始终,它是分解的三和弦,更具流动性,更准确地反映了内心的不安以及想斗争的冲动。在演奏上,要保持手腕的灵活移动,从低音到高音,要始终保持手腕做椭圆形的运动轨迹。同样的,在肖邦看来,均匀的发声与其说是依赖五个手指力量的均衡,不如说更仰仗在肘部、腕部放松、灵活前提下双手的平稳移动[6]。在这里小指的支撑尤为重要,从和声角度出发,小指作为和弦的根音极为重要,它决定了和弦的性质以及和声的走向;从演奏角度来说,小指是整个手腕运动的出发点,只有小指很好的支撑,才能使得手腕运动灵活、自如、准确。

谱例3:肖邦《d小调前奏曲》1—4小节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肖邦两首前奏曲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诠释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肖邦创作了不同风格、体裁各异的钢琴作品,而小型体裁作品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不仅能体现肖邦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的创作风格,更能展示出肖邦的创作天赋——篇幅短小的作品依然可以完整地表现出作曲家的意图和情怀。从他的作品中,人们能够体会到肖邦的个人情感,感受到他爱国的情怀和战斗的意志。肖邦作为民族音乐家,他的作品根植于民间音乐的土壤,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语言,他思想上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更融入并体现在了他的音乐创作中。正如钱仁康先生写道:“和他的祖国几乎完全没有接触这一点并没有涂抹掉他作品中的民族性,相反地,在他的藝术的成熟过程中,民间艺术和他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终于成为第一个具有世界声誉的波兰民族作曲家。”[7]

注释:

[1]

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1.

[2][俄]戈尔诺斯塔耶娃,向方.关于肖邦的一些见解[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5(01):57—61.

[3]周磊.叙事性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诠释及教学研究——以张朝《叙事曲——主题来自李劫夫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为例[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59.

[4]高千惠.肖邦《前奏曲Op28》不同背景下之创作与演奏特点探析[D].西安音乐学院,2021.

[5]本文以2009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由扬·艾凯尔编订的波兰国家版肖邦作品全集7的谱子版本为依据。

[6][乌]达季拉茨卡娅,吴庆乔.肖邦和他的教学观点[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01):10.

[7]钱亦平.钱仁康音乐文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68.

(责任编辑:庄唯)

猜你喜欢

前奏曲民族性肖邦
《前奏曲NO.1》钢琴曲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肖邦
钢琴前奏曲
前奏曲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