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地方音乐为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2-04-29任洁

当代音乐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政治

任洁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主要阵地,自当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目的与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高度一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本土音乐资源,以地方音乐传承为基点,弘扬与传播我国优秀地方音乐文化,有利于培养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地方音乐;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红色音乐;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2-0039-03

一、以地方音乐文化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为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和发展中国本民族音乐文化是重中之重。大学生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怎样的立场与态度看待问题,决定了其一生的发展轨迹。如果大学生没有对是非的判断,没有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就容易出现思想上的偏颇,甚至导致极端现象的发生。在当今大学阶段的教育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比较成熟,用地方音乐传播文化,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传承,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也能更好地接受。音乐通过旋律这门听觉艺术,教会了我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在思想政治的教育当中引入地方音乐,能够很好地进行表达,通过地方音乐的感染力让学生能够很好地集中在课堂教学之中。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很多,但以音乐作为载体有着时代性、大众性、欣赏性和感染性等优势。进而又以地方音乐作为载体,既能够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又能够实现思政教育融入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充分感受地方音乐的美感,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这与音乐的美育功能是不谋而合的。我国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1]对音乐的价值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传统的思政教育相比较有些古板,很难调动高校大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而音乐教育的形式是鲜活、充满生机、灵活多变的,因此通过地方音乐传播的优势,能够实现音乐美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探索。且我国的地方音乐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无限的生命力。用优秀的地方音乐作品来感染学生,最终达到自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将地方音乐与思政有机融合,根据合理的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播,使地方音乐中美好的精神与情感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一种特别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将地方音乐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起学生肩负社会主义建设之大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以地方音乐为载体的优势与作用

地方音乐作为载体的优势体现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上。思想政治核心内容是思政教育的灵魂,关乎着学生一生的发展。那么将音乐融入思政教育的第一步,即是选择合适经典且有价值的音乐作品。中华传统地方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

(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美育熏陶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一百年来,我国各地區、各民族拥有丰富的红色音乐资源。这些地方音乐文化既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我国各地方的红色音乐,比如:革命、建设时期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冀鲁民歌《解放区的天》、江西民歌《映山红》等;除了各个时期的民族歌曲外教学中还可拓展至各时期的经典歌曲,如改革开放时期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江山》《在灿烂阳光下》等,都可以给同学们带来良好的美育熏陶。教学中将散落在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的红色资源按时间线整合起来。学生在欣赏优[KG(0.1mm]秀的音乐作品的同时,学习串起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革命事件。不仅了解了历史,还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传承和创新发展地方红色音乐,譬如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该剧熟悉的沂蒙旋律、震撼的舞台表演、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创作主题的大型民族歌剧,这部红色主题浓郁的民族歌剧向我们歌颂了沂蒙精神。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中国历史,铭记中国人的国魂。在欣赏动听热血的旋律的同时,继承红色基因,培养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经典、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让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在赏析学习的同时,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激发他们的爱国志向,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感化力。要想加深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地方红色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向先辈革命信仰看齐,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创新的精神。借由地方音乐的感染力,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二)加强品德修养教育,提升智育水平

地方传统音乐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正能量的故事及背景,在教学中,地方音乐的切入点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选择贴近生活,符合当代思想道德与审美意识的作品。以分析音乐特定环境下的创作背景、讲述不同时期音乐背后鲜活而感人的真实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代入感。故事中所展示的品质品德独具感染力,能够更方便、更快速和更容易产生音乐内在与听者心灵的共鸣统一。比如在远古先秦时,扬州民间歌曲《渔父歌》:“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浸急兮将奈何。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2]其创作背景就讲述了伍子胥逃难时遇见渔父的故事。伍子胥此时是受楚王悬赏的,但是渔父放弃了高官厚禄,为义节帮助伍子胥渡过了河。并且婉拒伍子胥价值百金之剑,没有留下姓名,最后自沉于江中。渔父美好的品格是为善永世大义凛然的,地方音乐中蕴含有太多道德的坚守,正义的体现或是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这些隐形的德育内容是大学生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资源。

通过对学习地方音乐文化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本地区的音乐体裁形式,熟悉不同风格的中国地方音乐的代表性曲目。地方音乐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未知领域的兴趣与积极性,学生在美育的影响下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向好的方向发展。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职能,引导学生结合歌曲的真实背景进行歌曲鉴赏,开展研究型,合作式的学习。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课堂中面对面解决音乐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师生通过互动分享地方音乐相关知识、研读传统音乐文化思想、研究讨论合作演唱歌曲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学习地方音乐中所承载的精神。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心智与观念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提升与发展。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作能力与逻辑性。使双方在音乐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在得到相应的素养教育与艺术熏陶的同时,产生更多的思想体悟和真实情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的目的。

三、地方音乐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的发展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地方音乐文化素养

高等教育中主要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为目的,无论是音乐专业的课程还是通识课程。且优秀的地方传统音乐应被视为高校音乐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地方音乐背后所蕴含着的优秀品质与感人精神。在当今大学阶段的教育中,作为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很多,音乐文化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自己。首先,教师应有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知识储备和极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并将自己置身于高等教育的政治大环境之中,通过学习把育人内化于心,自觉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开发利用优秀地方音乐资源,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具有目的性的选择地方音乐中红色的、正能量的音乐资源,避免理论讲授时存在的单调、枯燥和乏味。使理论讲授更具直观性、更加具象化,更富有人情味、更富实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音乐背后的内涵。可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完成思政教育的渗透。

(二)加强美育课程教材建设

在课程中引入思想政治理念,开设思政美育课堂。巧妙地利用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可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使人振奋的文化力量。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使用器乐演奏地方音乐或创编民族音乐来引导大学生,调动其积极性。教师通过精选作品与精心设计案例,以及播放优秀的地方传统音乐。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切身实际地感受音乐,让学生在地方音乐的熏陶中,自主形成有益于国家与社会的良好品质与价值观念。切实做好教学教材建设工作,现有的教材大多仍是较注重演唱、演奏的技法,专业技能的输送,民族发展的历史以及民族文化内涵等内容占比较小。在编写相关教材时,应深入挖掘每一首地方音乐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将地方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让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与意义。切实做好教材建设工作,除了要严谨地选择有价值的地方音乐,教材内容的叙述方式也要符合学生。让音乐文化影响进入学生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合理的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播,增强地方音乐教材思政的实效性。不单是在专业的音乐课程中进行音乐思政教育,在各个科目中都可以引用相关音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地方音乐为载体,共同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课堂上播放曲调优美、热情激荡、饱蘸爱国主义情怀的且符合大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的地方音乐,有益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与“学”双方的良性互动。

(三)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

除了课堂上的音乐美育思政探索,在课堂外更应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地方音乐传播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利用新媒体的及时性、传播性及互动性,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与人文修养。高校应加大投入,打造属于自己的音乐品牌。艺术活动中所选取的音乐应既要符合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要兼具艺术价值高、思想内涵丰富的地方音乐。通过非遗文化展演等活动间接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挖掘校内外地方音乐资源,使思政教育更加亲近民生,贴近生活。在活动开展中,可有效地进行课程融合,例如与音乐语言学进行融合不失为一个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地方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独具特色且风趣幽默,学生从语言学起可大大增进对地方音乐的亲近感,从而了解、热爱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地方音乐以后,逐渐热爱才能真正在意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广泛开展艺术活动,共塑良好的校园风气。活动不仅展示了当代学生的精神风貌,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加深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荣誉感这般良好的思想品质。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思想政治觉悟。

总 结

思政教育与音乐美育之间有着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共同目标。传播地方音乐中优秀的民族文化,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思想道德水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说服力。继承优秀的地方音乐,发扬优秀的文化精神。地方音乐文化中不仅体现了我国人民在困难时刻的艰辛,也展现出劳苦大众克服困难时的艰苦奋斗与必胜决心。地方音乐中所展现的良好品质,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意志与勇气!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敢于拼搏,不畏艰险的能力与品格。地方音乐中蕴含着太多太多的正能量,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产生高尚的想法,丰富内心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借助音乐所特有的传播性和感染性,探索地方音乐中的美育资源,将思政教育中文化思想更巧妙地进行传播与输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如此,从校园课堂内到课堂外以地方音乐文化作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水平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生道德、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对地方音乐的赏析,展现历史先辈们的个人魅力,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地方音乐的欣赏,让学生感悟歌曲之中所蕴含的精神与内涵,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服务社会意识与思想道德水平创造良好的前提;最终通过对地方音乐的学习,实现音乐美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探索。地方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相应的努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的有机融合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地方音乐文化影响进入学生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地方音乐文化。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在地方音乐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领悟新思想,传承新精神!

注释:

侯 健.加强审美教育 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J].兰州学刊,2002(02):75—76.

[2]刘晓臻.《吴越春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11.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