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党报党刊对毛泽东思想创立与传播的历史性贡献

2022-04-29尚凌鑫王红英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毛泽东思想

尚凌鑫 王红英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最终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为中国带来了足以指导实践、引导革命的理论指南。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这一时期,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一系列党报党刊对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入研究延安时期党报党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所作的历史性贡献,深刻解读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诞生前后党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诸多表现,对充分理解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党报;《解放日报》

[中图分类号]D2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12-0033-0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果,并且对中国共产党的前进道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遵义会议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开始逐渐成形并完善[1]。然而到了延安时期,王明“左”倾思想在党内造成的影响仍旧存在,对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消极阻碍作用。为此,在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开始了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时期,并纠正党内的“左”倾思想遗留,进入到延安时期的新发展阶段。

一、《解放日报》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1941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最终决定将延安时期的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和新华社的《今日新闻》合并,成立大型日报《解放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成立之时,毛泽东针对该报作出指示:“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应作为党内学校内机关部队内的讨论与教育材料,并推广收报机,使各地都能接收,以广宣传,是为至要。”从此,《解放日报》就成为延安,乃至全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报刊,也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阵地,通过《解放日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传遍全党全国,全面深化了党的思想理论进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2]。

但是《解放日报》在最初成立的时候,却是“一张不完全的党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最初的《解放日报》内容版面的选择与内容设置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彼时中国国内缺乏大型党报的办刊经验,因此,在《解放日报》成立之初,采用了国际大型日报的办刊形式,在内容选择上奉行“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的编辑方针以及“一天一篇社论”的形式,这种办刊模式适合普通的人民日报,但是并不适合党报。党报作为党的传音筒,在延安时期却没有将重心集中在陕甘宁地区的本土革命事迹上,须知在延安时期,陕甘宁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党的宣传建设主阵地。《解放日报》大谈国际形势,忽略眼前的本土民生,显然与最初创立该报的意图不相符合,因此,毛泽东认为彼时的《解放日报》是“不完全的党报”。第二个方面,在成立之初的《解放日报》对于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作用不突出、不显著,没有在报道中很好地宣传党的政策。《解放日报》是面向全国全体人民的党报,重在向全国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优秀政策,而《解放日报》却对这些内容闭口不提,显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党报的属性和党的传音筒的重要战略地位[3]。

《解放日报》成立之初的问题很快暴露出来,党中央立即采取措施解决。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对《解放日报》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转变了《解放日报》的政治属性,将《解放日报》逐步转化为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途径。在改造开始后不久,也就是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致读者》的重要社论,明确表示,《解放日报》需要“有一个彻底的改革”[4]。着重对《解放日报》的国际板块、社论板块和国内民生板块进行了大量的改革,降低了国际新闻的占比,大大提高了党的理论宣传和本土事件的比例。

此后,《解放日报》逐渐走上正轨,真正成了延安时期传播党的思想理论、政策方针的有力武器,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关键力量,很好地完成了自身使命。1947年,《解放日报》停刊,跟随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1949年,党中央将《解放日报》的报号交给了上海,于是《解放日报》成了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

二、《解放日报》的独特属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形成

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传播工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产生推动作用,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无论是从《解放日报》自身的历史使命出发,还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出发,《解放日报》都是延安时期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必然选择。

(一)《解放日报》的独特属性

从《解放日报》自身的属性而言,《解放日报》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党报,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和理论为主要任务。而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最大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这是延安时期党的理论主旋律和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理论成果。但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和全国大部分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还不了解,不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为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然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大部分党员干部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知,这才使得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有了可乘之机,党内许多的党员干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度迷信使得他们忽略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当时所处的现实情况,企图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直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左”倾错误带来的严重影响,才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构想,避免中国共产党在错误道路上一去不返。《解放日报》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解放日报》诞生的历史使命就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宣传推广工作,并且《解放日报》的这一属性随着其发展进步得到了进一步突出,在经历了大规模改变之后,《解放日报》成了完全的党报,成为党的政策方针与理论成果对外输出的主阵地,是全党乃至全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工具,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管理下的党报党刊数量丰富,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能够起到如《解放日报》一般推动作用的报刊数量并不多。

而从《解放日报》的撰稿者角度来看,《解放日报》从诞生之初就获得了党内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刘少奇等党的重要领导人都为《解放日报》亲笔撰稿提供文章。毛泽东在《解放日报》办刊期间为其提供了40篇文章,“其中亲笔写的18篇,有8篇收入了《毛泽东选集》”。除了自己提供稿件以外,毛泽东还鼓励全党的党员干部积极为《解放日报》供稿,这些党员干部都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坚力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刻的认知,因此,他们的投稿高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解放日报》的推动作用发挥提供了重要力量[5]。

综上所述,从《解放日报》自身的属性而言,《解放日报》能够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主要的宣传工具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形成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最为关键的时期,经历了遵义会议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我们党深刻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明确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战略指挥上的错误,之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成了新的三人团,带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6]。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在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思索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的适配问题,最终得出结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照搬照抄苏联道路。正因为道路上的正确选择,所以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道路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指南。但是在延安时期,敌强我弱的现实形势仍旧是存在的,在《解放日报》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强势打压,另一方面国民党也在给中国共产党制造重重障碍,虽然彼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收获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实力,我党都处于劣势,并且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投入了全部的力量,更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来补充,而这些生力军就来自于后方,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中国共产党急需一个面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工具,《解放日报》就是这样的一个工具。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更需要将这一伟大思想传遍大江南北,传播给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让全国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中国人民的敌人。因此,选择《解放日报》这类党刊党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推广工具,既是出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出于中国共产党要面对、争取的主要对象的实际情况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延安时期的必然要求。

三、《解放日报》对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创立的推动作用

《解放日报》对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创立的推动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因为《解放日报》面向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同时也面向中国广大的无产阶级及人民群众,面向全体中国人民,所以《解放日报》才能够对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成果的实践转化。

(一)《解放日报》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为毛泽东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宣传和研究平台

《解放日报》虽然在成立之初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但是经过党中央领导的整改之后,《解放日报》形成了完整的传播体系,通过多种的传播形式,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和研究。报刊本身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表现形式上就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既有新闻通讯、社论等综合性较强的形式,又有专栏专刊、副刊等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形式,新闻报纸的宣传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形式的多样性,对于《解放日报》而言,正是因为其多样化的形式,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与研究。

首先,《解放日报》的新闻通讯。新闻通讯即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在《解放日报》成立初期,其出现的报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主要就体现在《解放日报》的新闻通讯报道中国际事件占据了绝对主导,严重缺乏陕甘宁本地的革命事件与革命成果,缺乏本土化的革命新闻事件报道。在经过党中央的整改之后,《解放日报》的新闻通讯开始走上正轨,正式走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服务的道路[7]。

其次,《解放日报》的社论板块。在最初的时候,《解放日报》采取一天一社论的编辑方针,社论内容少,论述层次不够深刻,除了少数时候刊登的党内领导群体以及优秀党员干部的文章以外,报社自身开展的社论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不足。这一问题在整风运动开始之后有了明显好转,在整顿“党风、文风、学风”的背景下,《解放日报》的社论水平有了显著上升,《解放日报》不再以“党八股”和“洋八股”作为社论的基调,而是真正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思考时事政治,论述党的政策方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关系,评析党内热点事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社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平台,通过《解放日报》的社论,全体党员干部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三个问题,社论提出的一些措施指南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解放日报》的专栏和副刊,也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推动力。例如《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开设的学习专栏《党的生活》,这是《解放日报》最早的学习专栏,主要围绕的主题是党的整风运动,细致地论述了党内党员干部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以此为鉴,深化学习整风运动的精神内涵。如《解放日报》曾在《党的生活》这一学习专栏中刊载了《三风不正的一些事实》一文,主要论述的内容就是在延安时期,党的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党员干部三风不正、仍旧受到王明“左”倾思想影响的实际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看到三风不正的典型表现和严重危害,以此认识到整风运动的必要性,从而推动整风运动的落实。此后,《解放日报》还开设了多个主题的学习专栏,为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提供了重要力量[8]。学习专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以实践中的真实的案例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参考,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具体实现途径。

以上这些栏目都是《解放日报》中的一些组成部分,在《解放日报》六年的办刊岁月中,增删了许多栏目,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宣传推广,推动党员干部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入理解。

(二)《解放日报》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为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

提到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就不得不提《解放日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的第二个途径,即多主体的创作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解放日报》之所以能够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推广的主力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解放日报》的供稿来自党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刻研究与认识的党员干部,其中还包括党的领导人,因此,《解放日报》有着丰富充足的创作内容。而在《解放日报》的办刊过程中,所获得的供稿主体远不仅仅是上文所提到的群体,还包括更多没有记录姓名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党统治、外来侵略、新文化运动等,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唯一认可的政党,就在于他们对党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有着深刻的研究与解读,并且从历史实践中吸取到丰富的经验,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成为党内的最新理论成果,这势必会引发党内知识分子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是帮助中国共产党渡过一切难关,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这些党内知识分子将从各个角度分析出来的成果刊登在《解放日报》上,让更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程度不够深入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体能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内知识分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深刻且全面的解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素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不断完善改进,最终形成了无懈可击的完整理论,为指导党的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指南。

(三)《解放日报》引导方式的多维化拓宽了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路径

在《解放日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研究出了多种渠道的引导方式,极大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这些渠道面向广大的边区人民群众,面对更多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无产阶级,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基层的实践与落地生根。例如,在1942年创办的《春风》墙报,就是以墙报这一形式,将《解放日报》中的内容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在墙上展示出来,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接触到、能够理解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践途径。除此之外,延安时期围绕《解放日报》还建立了许多引导渠道,其根本目的都是让没有多少文化、没有资产的基层劳动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论,既改善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也夯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拓宽了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路径。

综上所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而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党刊党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时至今日许多的党刊党报已经今非昔比,但是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永远不会消逝,正是因为这些党刊党报的存在,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延安时期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获得意识形态斗争上的重大胜利,为后来的一系列偉大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杭.《解放日报》与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宣传[J].传媒论坛,2022,5(14):48-50.

[2]王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纸出版宣传研究:以《解放日报》和《新中华报》为主的考察[J].中国出版,2022(14):65-69.

[3]刘桥斌.党报头版如何求解守正创新最大公约数:基于对解放日报头版的抽样统计分析[J].青年记者,2022(12):72-73.

[4]洪艺华.延安时期音乐演出活动的情感动员:以延安《解放日报》相关报道为视点[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6(3):93-97.

[5]李琼,凌富亚.抗战时期《解放日报》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J].传媒,2021(24):91-93.

[6]张根福,李焕.延安《解放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因素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3):1-8.

[7]李丹.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8]张苗园.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研究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