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希曼诺夫斯基的研究综述
2022-04-29刘垣月
[摘 要]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1882—1937)是波蘭继肖邦之后出现的一位民族音乐代表人物,他为波兰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音乐遗产。通过对国内关于希曼诺夫斯基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发现:我国对希曼诺夫斯基的深入研究较少,且大部分集中在对其作品的演奏技法和作曲技法的分析研究。因此本文将对我国关于希曼诺夫斯基的研究进行分析,为学者们的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希曼诺夫斯基;内容分析;文献计量
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肖邦之后波兰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被誉为“波兰现代音乐之父”。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创作时期,早期受肖邦和斯克里亚宾等人的影响喜爱晚期浪漫派的音乐风格;中期受自身旅行经历的影响对异国情调和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晚期回归民族音乐的创作,对波兰民族音乐的发展及后辈音乐家们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对于希曼诺夫斯基的研究从他生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也取得了比较丰厚的成果。而我国对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不够深刻。关注希曼诺夫斯基的民族音乐的创作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对国内有关希曼诺夫斯基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尽可能客观的视角反映有关希曼诺夫斯基研究的现状,对笔者及其他学者的研究皆有指导意义。
一、数据检索及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希曼诺夫斯基”为篇关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所有中文文献资料115篇,其中学术期刊79篇(核心期刊13篇)、学位论文27篇(硕士26篇、博士1篇)、特色期刊5篇、会议3篇、报纸1篇。通过研读去除掉重复、无效文献,笔者共筛选出有效文献80篇,其中学位论文22篇(博士1篇,硕士21篇)、学术期刊58篇。
(一)时间分布
国内对于希曼诺夫斯基的研究是从1982年开始的。“1982年是希曼诺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因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希曼诺夫斯基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举办了纪念活动,中国也不例外,这成为国内开始对希曼诺夫斯基进行研究的起点。”[1]发文量从整体来看呈上升趋势(见图1),但总量较少。且发文量在2012年达到顶峰,2011年波兰政府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举办了一系列希曼诺夫斯基的纪念活动且2012年为希曼诺夫斯基诞辰130周年,因此引起了一波研究热潮。
(二)研究内容分类
通过对所搜集到的80篇有效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研读,笔者按照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将其分为五大类:
1.对希曼诺夫斯基的介绍性研究。
2.音乐作品及创作技法的个案研究。
3.音乐风格特征及审美的整体探讨。
4.音乐作品演奏技法研究。
5.对希曼诺夫斯基的音乐史学研究。
由于研究内容本身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分类结果实际上还是具有可塑性的,在此仅能进行大致分类。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对希曼诺夫斯基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对希曼诺夫斯基的研究内容从早期的介绍性文章到近年来更加关注其音乐作品的分析研究。第二,在五大类研究中对希曼诺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及创作技法的个案研究、音乐风格特征及审美的整体探讨这两大类是我国学者们研究的主要选题方向。第三,对希曼诺夫斯基的音乐史学研究,特别是对其民族性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更加深入系统的史学性研究。
二、相关文献综述
在前文中,笔者已初步对有关“希曼诺夫斯基”研究的所有中文文献资料进行了整体的研究范围简述及分析,并总结出各类文献资料研究内容的多样性。在此,笔者将沿袭前文中对文献资料的分类,对其研究内容进行概述、比较、分析。
(一)对希曼诺夫斯基的介绍性研究
对希曼诺夫斯基的介绍性研究,是我国对希曼诺夫斯基研究伊始学者们的主要研究方向。在这些论文中作者们主要对希曼诺夫斯基的个人生活、学习、创作经历以及风格变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于润洋发表的《艰辛曲折的艺术道路——纪念希曼诺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人民音乐,1982),作者将希曼诺夫斯基的创作道路分为对斯克里亚宾和德国新浪漫主义音乐的迷恋;接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转向对波兰民族性的追求三个阶段,并论述了三个阶段的风格、成因及代表作品。作者在对第三个阶段转向波兰民族音乐创作的原因的论述中写到一战、海宾斯基及斯特拉文斯基对希曼诺夫斯基产生影响,但民族性具体形成过程及原因没有详细的论述。此外相关的介绍性文章还有蔡馥如发表的《继肖邦之后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纪念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诞生120周年》(人民音乐,2002)、赵沨发表的《纪念波兰作曲家希曼诺夫斯基诞生一百周年》(乐府新声,2012),等等。
这些介绍性的研究,能够让学习者们对希曼诺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基础的概括性了解,但其中缺乏一些理论基础以及更加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
(二)音乐作品及创作技法的个案研究
关于希曼诺夫斯基音乐作品及创作技法的个案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主要的选题方向,相关文献35篇,其中学位论文12篇、学术期刊23篇。研究内容主要有对某一作品的整体创作技法研究,还有对某一作品中某一种作曲手法的分析研究,如,和声技法、节奏结构、调性陈述,等等。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符译文发表的《希曼诺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复调技法分析》(交响,2012),作者从双调性与多调性复调结构、双调式复调结构、节奏复调结构和固定音型手法四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谱例分析来论述作品中复调技法运用的方式与特色,希曼诺夫斯基将不同的调式,节奏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将这些现代作曲技法与波兰民间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音乐语言。此外,还有郭新发表的《自然音阶与三度叠置思维延展的八声音阶相互作用——席曼诺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多调性的构成与运作方式》(黄钟,2012)、杨和平发表的《席曼诺夫斯基<第四交响曲>(Op.60)的音高组织研究》(黄钟,2012),等等。
这些论文对音乐作品及创作技法的研究,以具体的作品或某一种技法为出发点进行分析研究,理论基础扎实、论述详略得当、分析详实,但他们的侧重点仍然是对音乐的本体分析,对于作品的音乐史学研究、音乐学分析、民族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仍较薄弱。
(三)音乐风格特征及审美的整体探讨
关于希曼诺夫斯基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及审美的整体探讨,也是近年来学者们的主要选题方向。相关文献19篇,其中学位论文2篇,学术期刊17篇。这些论文中对希曼诺夫斯基音乐作品的风格研究涉及到他创作的各个阶段,从各个角度(如:社会背景、家庭、个人经历、作品本体分析)论述各时期音乐风格和审美的表现与特征。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陈亚麟发表的硕士论文《浅析希曼诺夫斯基早期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华东师范大学,2013),作者从希曼诺夫斯基的创作道路、早期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风格成因、音乐本体分析、演奏与美学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作者认为在早期音乐创作中希曼诺夫斯基运用了许多传统的和声、曲式等作曲技法,但在旋律、调式调性、和声等方面也有明显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色,这些古典传统与浪漫的结合为晚期个人风格的成熟及民族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的论文,如任彦洁发表的《现代音乐的“浪漫主义”——希曼诺夫斯基十二首钢琴练习曲分析》(音乐创作,2010),等等,但其中较大一部分论文的研究内容笼统、重合度较高,不具有代表性。
(四)音乐作品演奏技法研究
对作品演奏技法的研究方面,相关文献有9篇,其中硕士论文6篇、学术期刊3篇。这类论文中,作者们大都在对作品背景与本体分析的基础上,侧重从速度、节奏、触键、踏板等方面对音乐作品的演奏技术进行分析与论述。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郭嘉美发表的硕士论文《席曼诺夫斯基前奏曲Op.1创作风格及演奏技巧的研究》(天津音乐学院,2020),作者在对作曲家生平、创作风格及前奏曲Op.1本体分析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从作品的速度与情绪、触键与踏板以及节奏的类型三个方面分析了前奏曲Op.1在弹奏时应注意乐曲情感表现、控制触键呈现出的音色、节奏的控制等以更好地表达乐曲忧郁、悲伤、哀愁的情绪。该论文对作品演奏技术的分析深入细致,能够给该乐曲的学习与弹奏者许多有价值的借鉴意义。此外,还有侯康为发表的《古老形式的玛祖卡在20世纪的再现》(钢琴艺术,1999)、陶庆盈发表的硕士论文《希曼诺夫斯基<玛祖卡>Op.50 No.12演奏分析》(山东师范大学,2020)、郑璐发表的硕士论文《希曼诺夫斯基玛祖卡Op.50 No.1、No.2的演奏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6),等等。
这类论文对作品演奏技术的分析对演奏学习者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从演奏技术角度进入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这类论文虽然没有从史学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但其中提到的作品中所运用的民间音乐元素,为民族性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五)对希曼诺夫斯基的音乐史学研究
关于希曼诺夫斯基的音乐史学研究,是以往的研究中所占比重最少的一部分。相关文献共有5篇,其中学位论文1篇、学术期刊4篇。在这些论文中,作者从史学角度出发对希曼诺夫斯基进行分析,不仅只进行谱面上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文章中贯穿的一种历史性思维。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潘澜发表的硕士论文《席曼诺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学分析》(中央音乐学院,2003),作者通过对《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学分析,在揭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以及他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观念对这部作品影响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去探寻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青睐的原因。论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给席曼诺夫斯基的观念与创作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也是论文的中心部分,作者主要从宏观的文化视角以及基于风格考察基础上的音乐本体分析两方面对《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进行分析研究。作者认为,这部作品融合了波兰诗歌、东方元素、印象主义与晚期浪漫主义等多种风格,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新颖的音乐语言,使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而经久不衰。之后,潘澜还发表了《略论席曼诺夫斯基晚期创作中的民族性》(艺术评论,2011)。
这类论文的论述详略得当,论文切入角度与研究方法对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从研究内容来说,作者们从史学角度论述的有关希曼诺夫斯基个人经历、创作道路、民族性的体现等内容,对于本人及学界未来的研究有极大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三、研究展望
通过本研究,分析我国对于希曼诺夫斯基的研究现状,对于今后学者们的选题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从目前的量化与质性的分析来看,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希曼诺夫斯基的研究相对来说还较为薄弱,核心期刊、学位论文的发文量少;相关研究的权威学者较少;研究内容的深度不足。国外对于希曼诺夫斯基的研究在他生前就已经开始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从史学角度对作曲家生平、创作道路及风格进行叙述与研究;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音乐本体出发对希曼诺夫斯基音乐作品的作曲技法与风格特征进行分析,对作曲家本人创作思想、风格演变、民族性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虽然国内从1982年到目前为止对希曼诺夫斯基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但学界对希曼诺夫斯基的认识还有待更进一步地挖掘和加深。
今后学者们可以更多地从史学角度出发对希曼诺夫斯基进行分析研究,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历史学等)对其个人及作品进行研究。这需要西方音乐史学界的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等。最终要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注释:
[1]潘 澜.席曼诺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学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03.
[收稿日期]2021-09-28
[作者简介]刘垣月(1996— ),女,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117)
(责任编辑:刘露心)
长春市净月区净月大街.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音乐学院
电话15235122596 15235122596@163.com
高志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