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2022-04-29高紫玹
[摘 要]弗朗茨·舒伯特,1979年出生于维也纳,他是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奠基人之一。舒伯特的音乐创作体裁十分广泛,在艺术歌曲、室内乐、重奏、声乐套曲、钢琴曲等许多方面都颇有造诣。由于他对于艺术歌曲领域的成就太过于杰出,导致他在其他领域的贡献往往被人忽略。舒伯特在钢琴艺术创作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奏鸣曲以及钢琴小品。本文所讲述的这首舒伯特创作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20 D.664),创作于1819年,是在1818年创作的D.613、D.625这两部作品均未完成的情况下结出的唯一成果。它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河流中抒发着该时期迷人绚烂的美,同时也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主义的传统严谨的曲式结构。本文通过对作者与作品风格、曲式、演奏技巧等各种方面的分析,希望使更多演奏者能够对舒伯特的这首作品以及他的创作风格与音乐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结合广大演奏者本身精湛的演奏技巧最后将完整的音乐呈现给听众。
[关键词]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分析;演奏技巧
一、舒伯特的生平及创作阶段
1797年,弗朗茨·舒伯特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十分贫寒的家庭,幼年时期跟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在九岁的时候找到了教堂风琴手霍尔查学习唱歌和声,音乐上的天分收获了老师的赞扬。1808年舒伯特担任维也纳帝国圣堂唱诗班的歌手和小提琴手,有时也担任指挥。也正是因为在维也纳帝国圣堂唱诗班的这几年,接触到大量的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积累,就此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他的第一批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钢琴四手联弹幻想曲》《降B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等。1814年至1817年,为了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同时也可以免服兵役,他选择在小学当一名音乐教师,在工作中依旧进行大量的创作。他在这几年中创作了《魔王》《鳟鱼》《流浪者》《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1]1818年以后直至他逝世的十年当中,他辞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依靠售卖自己的创作为生。十分可惜的是,这样一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真正奠基者,余生竟然在饥寒交迫中度过,1819年舒伯特创作的那首十分著名的艺术歌曲《流浪者》,出版商给予舒伯特的稿费是两个奥地利货币古尔盾,而出版后出版社的获利却是两万七千个古尔盾,而这两个古尔盾在当时仅仅是一顿饭的价格。一个作曲家竟然要为了没有钱买书写所用的纸张而犯愁。经济贫瘠的他并没有放弃创作,舒伯特认为创作是他最丰富的思想生活、精神支撑,他与像他一样境遇的艺术家朋友相互帮助,愉快相处。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舒伯特的音乐创作达到了巅峰。1828年,这位古典主义音乐最后一位巨匠,同时也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二、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时期
舒伯特并没有赶上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作时期。从歌剧方面来讲,18世纪在维也纳已经上演起了罗西尼热潮。从交响乐与奏鸣曲方面来讲,莫扎特、贝多芬等前辈早就以大量恢宏、震撼的作品的演奏与发表,拥有极高的威望与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是想从前辈的创作中取得突破,绝非易事。在此过程中,舒伯特投入十足的精力,并且不断地探索,在经历过古典时期又同时对浪漫主义十分向往的他,最终创作出了大量结构情感独特,同时十分优美的曲目。1815年—1828年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时期,更加详细地可划分为早期(1815年—1819年)12首、中期(1823—1826年)7首、晚期(1828年)3首。我们通过舒伯特的早期创作可以看到一些模仿海顿、莫扎特的影子,毕竟是刚开始为身边的小社交圈谱写的曲目,而且乐思变幻莫测,没有太绝对的意义与想法。舒伯特的创作中期也是他的过渡时期,在这几年当中,他在乐思的表达与音乐演奏的技巧上都得到了一些改变的地方,逐渐走向成熟与稳定的方向。到了晚期,也是他创作鼎盛的时期,乐曲的结构,思想规模都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舒伯特所创作的曲目数量至今无法准确考证,因为他有大量未完成的作品。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中期创作的作品,创作于1819年的夏天。
三、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舒伯特所生活的年代,恰逢19世纪初的封建复辟时代,统治维也纳的是文化专制与政界高压。舒伯特在当时音乐界最终所获得的成就是因为个人的偶然现象也是时代发展到两个世纪交点的必然现象。当时的德奥知识分子都已经对生活失去了兴趣与向往,而他当时处于下层社会的生活环境下,这也是为什么舒伯特大多数曲目都十分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却极少反映社会政治事件。在作者创作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时候,他的生活称得上是穷困潦倒,主要的生活来源都是朋友们的帮助,也许正是因为朋友们的倾情相助,他把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和一切与美好相关的情感全部编织到这首作品之中,也通过音乐,使自己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得以解脱。[2]之后我们便从这首作品中听到了流畅活泼,温情动人的色彩。这是舒伯特奏鸣曲创作早期与中期之间最为优秀与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据说,是1819年的夏天舒伯特和歌唱家歇尔·弗格尔这位挚友在斯提尔度假中创作的,整首曲子抒情伴有一些民间气息,也许正是那种简单与质朴更能令人沉醉,这首曲子是舒伯特为了当地铁器制造商的一个女儿而创作的。
四、对演奏技巧的诠释
(一)力度与触键的演奏方式
对于钢琴演奏中的力度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音量大小强弱上的对比。在乐曲平缓、安静持续一段时间后,不免会觉得有一些“索然无味”,在这时,对乐曲适当做一些强力度的处理,会起到眼前一亮的效果。整首曲子在力度上做好适当的强弱力度的对比,使乐曲更加熠熠生辉。在这首乐曲中,就出现大量这样的的“对比”。我们依据乐谱中的标记来进行演奏,才会使乐谱的生命得以正确的体现。说到力度的问题我们就会提及到触键问题,毕竟在钢琴的演奏当中音色与力度的呈现效果都与触键有着很大的关系。
本文前期提及过这首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开篇十分有意境,像是艺术歌曲伴奏一般,所以在这里,伴奏织体的表达尤为重要,我们的手指可以采取慢触键的演奏方式,这样可以在很好地控制演奏力度的同时均匀地弹奏。左手伴奏在大拇指转位的时候保持手的柔软,力度要保证一致,声音要表达饱满圆润。注意左右手和声上的共鸣。
第一乐章在展开部有较长篇幅的八度跑动,左右手依次交替进行,我们的演奏在这里要注意做到精准触键,不容许一点瑕疵出现。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手臂带动手腕的幅度,过高的高度会使时值在“空中”造成消耗,如果不能干净利落的离键还会造成刮音的后果。在掌控好手腕的幅度后,注意指关节的支撑,我们需要注意,连接部是以fs(特强)的力度进行演奏的,绝好的支撑才会使声音更好迸发出来。整体需要营造出坚定又明亮的声音,听觉上要有弹性的感觉,不要弹得过于笨重。
在第一乐章的第8小节与第11小节运用mf(中强)的力度进行演奏,可是在8小节以前和第10小节都是以p(弱)或pp(很弱)的力度进行演奏的,强弱力度变化较大并且转变速度也很快,可以看出舒伯特在这里模仿运用了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因素,在后面的第三乐章中,也出现了这种强弱对比的创作手法。舒伯特通过乐句之间的强弱转换,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变化。
第二乐章是要以行板进行演奏的,乐章以pp(很弱)的力度为开端,给人十分优雅舒适的感受。在这里,我们也要放慢落指的速度,以慢触键的方式进行演奏,身体与手臂全部放松,去以手臂带动手指保证力度。这里的和声织体看似立体,实则上要保证上方旋律声部的进行,所以在演奏时,每一根手指的力量都需要十分细腻的控制好,弹奏上方旋律的手指要比下面伴奏织体的手指的力度稍微对比一些,将主旋律音凸显出来。左手伴奏为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手腕要放松的同时保证音乐呈循环状态进行,使整体听起来更加连贯、轻松。
第三乐章整体风格轻巧明快,乐句以大量的音阶与琶音为主,采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手指需要灵巧的跑动。在这里我们就需要运用古典主义时期的触键方式——颗粒性触键。要让琴弦发出清脆干净的声音,在弹奏出每个音符的颗粒感时也要保证整体乐句的流畅性,要均匀、连贯、有序。本乐章的副部乐谱看上去就稍有些复杂,这里有大量的分解和弦、双音,这就需要很好的技术去处理。我们可以先将左手大跨度的八度和弦伴奏单独练习,保证触键的位置与手腕的力度,右手前两小节注意高声部旋律的突出,后面单旋律声部要用指尖轻轻推键(并不是手指在琴键上产生手位变化,只是手腕力度运用上的变化),以展示出十分轻盈优美的声音。
(二)速度与节奏的把握
在第一乐章中,主部主题以八分音符的织体伴奏伴随右手的一些附点节奏型进行,八分附点这个节奏型可以说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频频出现,舒伯特巧妙地运用附点,在第一乐章中,拉长了乐句的语气,在演奏时可以听出乐句的连绵悠长,回味无穷,采用中速演奏即可。在第三乐章将附点这一节奏型加到弱拍上面,使整体被衬托得更加活泼,灵动。在副部中我们可以看到三连音节奏型的出现,三连音的运用与主部一下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听上去变得更加活跃,欢快。这里要注意三连音跑动的流动性,避免不均匀的演奏。[3]在第二乐章,也运用了较多的三连音节奏型,低音伴奏声部带动音乐的整体走向,高音声部和弦以三连音的节奏重复演奏,更加加深层次,使乐曲到达一个高度,直到第45小节,第二乐章再次回归平静,依旧延用三连音的节奏型,体现出舒伯特创作中抒情流动的旋律与韵律。第二乐章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作者十分有特色的“三对二”(左手为连续的三连音,右手与之配合的是规则的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弹奏时要将节奏对齐,这个“三对二”节奏型的出现,使得音乐变得更加丰富、流动。第三乐章中的对比乐段,左手运用的是八分音符结合附点四分音符的组合方式,开始时,左右手采用相同的旋律进行,利用十六分音符的跑动、结合级进上行的方法,将曲子推向高潮。展开部的副部主题左手采用了八分音符结合了跳音,右手也是八分音符与附点节奏型的结合。216小节处采用音阶上下行跑动直至和弦完全终止结束。
(三)旋律线条及情感的表达
也许是因为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上拥有极高的造诣,他的奏鸣曲保持着多个优美声部的进行,各层主题循序渐进、交相辉映,渲染出十分优美的画面。虽然大部分乐谱依旧保持着低音声部服务于高音声部,低音声部单独拿出来竟也可自然而然地哼唱出来,仿佛又一首动听的歌曲。在第一乐章中的34—37小节,伴奏织体变化成了右手演奏,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应该把旋律的演奏放在左手上,也就是在演奏时,右手的伴奏织体的力度要小于左手的主旋律,这在其他乐曲中也十分常见。这里的伴奏织体也分为两个层次,34—35小节为单声部伴奏而36—37小节是八度音程的演奏方式。所以,在演奏36—37小节时,大臂要垂直释放出力量,继而带动小臂、手指,将八度音程的深沉、张力释放出来。在第二乐章中大量和弦与音符的重复,使音乐风格显得十分温婉、优雅。第15小节开始,乐句以右手绝美单声部旋律演奏,我们在演奏这里时要将右手弹奏出如歌唱的音色,左手弹奏出持续的十六分音符,渲染出一种层次感。
50小节开始,出现了卡农这一创作手法,增加了乐曲的整体性与紧密程度,在演奏时注意旋律的衔接与层次。第三乐章的主题将直线进行与旋律结合在一起,将简单的平直进行增添不少乐趣。以欢快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为开端,声音不停地萦绕,仿佛直接可以看到作曲家在田园生活中的快乐景象。将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不再像古典主义时期一样,需要去采用动机、展开旋律去创作,而是长线条的、悠扬的、自由创作的进行。通过对舒伯特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后,我们会发现,他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使用简单却十分大气的旋律线条,通过音程间的级进、跳进营造此起彼伏、情感上的宣泄,可以读出细腻的变化。每一乐句所表达的内容都大不相同,使舒伯特所有乐曲的旋律性与动力性方面都得到较高评价。
结 论
音乐一直作为艺术的一种体现,无数的演奏者练习技能的同时无形间对自己的文化素养与个人情感世界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以完美精准地操纵钢琴键盘并不是用来评判是否为一个好的演奏者的唯一标准,我们对于音乐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量,自身还要有快速准确理解的能力,使知识与他人所得经验巧妙地与自身的演奏相结合,将音乐文化、乐谱与演奏者本身渗透融合为一体。本文是针对一首演奏曲目通过作者、时代背景、特征、曲目分析等多方位的分析的一篇文章,笔者首先是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给予读者更加全面独到的知识与见解,其次也是呼吁各位演奏者在演奏音乐作品之前,要以尊重作者本身意愿与情绪为原则,积极地去分析了解作品,使技巧与精神上做到完美的融合。
注释:
[1][奥]卡尔·柯巴尔德.弗朗茨·舒伯特及其时代[M].冷 杉,钟 莉译,冷 杉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61—162.
[2][德]恩斯特·希尔马.舒伯特[M].王剑南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1—13.
[3]刘 娟.钢琴演奏与艺术欣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7:48.
[收稿日期]2021-12-01
[作者简介]高紫玹(1998— ),女,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015)
(责任编辑:韩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