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卡尔·赖内克《A大调三重奏Op.264》

2022-04-29解川

当代音乐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重奏中提琴单簧管

解川

[摘  要]单簧管作为交响乐队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乐器之一,不仅在独奏、交响乐、爵士乐、军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在室内乐中有着完美的诠释。单簧管室内乐作品形式多样,有纯单簧管的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还有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组成的五重奏,单簧管与某一件弦乐器和钢琴组成的三重奏等等。[1]而单簧管、中提琴与钢琴的组合是其中较为经典的搭配,特别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发展到了巅峰,德国作曲家卡尔·赖内克的单簧管、中提琴和钢琴《A大调三重奏op. 264》更可谓称作经典。他的这首作品充分展现出管乐、弦乐与钢琴这三种不同发声方式的乐器所能表达出的不同情感体验,以及浪漫派作品的独有技法。本文通过作者的演奏经验对作品进行了简单扼要的分析与介绍,让大家对这类作品和这种形式有一个新的认知。

[关键词]卡尔·赖内克;《A大调三重奏op.264》;单簧管、中提琴和钢琴

室内乐大约产生于16世纪初的意大利,它是一种以小型器乐合奏为主的表演形式。起源于西方贵族宫廷,演出场所和规模不同于当时的教会音乐和戏剧音乐,主要是由几位志同道合的爱乐人士在室内进行的演出,包括重奏曲和器乐合奏曲。室内乐没有戏剧音乐的辉煌灿烂,没有教会音乐的威严庄重,没有交响乐的气势磅礴,但有着亲切细腻的情感,层次分明的声部和琴瑟和鸣的默契。一部优秀的室内乐作品不但需要有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法,更需要音乐家们默契的配合和训练。室内乐经过不同时期作曲家们的不断丰富和修饰,已然成为音乐家们诠释音乐理想的最佳载体之一。

一、单簧管、中提琴与钢琴三重奏

(一)发展历程

单簧管从产生到发展到室内乐作品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起初由于演奏难度较大,单簧管一直被用作乐队的辅助乐器。真正将单簧管融入室内乐创作中的作曲家,应该说是音乐神童——莫扎特。莫扎特聆听了曼海姆乐团之后,就被单簧管恬静优美、温柔高贵的声音深深打动,便将他写进自己的许多部交响曲和歌剧的重要声部里,以此来表现一些忧郁、柔美的人物形象。在莫扎特创作后期,更是创作了一系列单簧管的室内乐和独奏作品。其中1786年创作的《bE大调三重奏K498》、1789年创作的《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都是经典之作。[2]

自此之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作曲家们开始效仿,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变革,延伸和发展。除了单簧管、中提琴和钢琴这种形式,又衍生出单簧管、大提琴和钢琴,单簧管、小提琴和钢琴的形式。更有许多作曲家或是出于对这种形式的喜爱,或是应演奏家的邀约,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单簧管室内乐作品。贝多芬是第一个效仿和改变的,他在1798年创作了《bB大调三重奏Op.11》,为单簧管、大提琴和钢琴而作。

特别是到了浪漫主義中后期,作曲家在莫扎特循规蹈矩的严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旋律的情绪化,织体的丰富化,节奏的多样化。主要的代表作品有舒曼为单簧管、中提琴和钢琴创作了《童话故事Op.132》,勃拉姆斯为单簧管、大提琴和钢琴创作了《a小调三重奏Op.114》。随后,更多的作曲家不断推陈出新,卡尔·赖内克为单簧管、中提琴与钢琴创作的《A大调三重奏Op.264》;马克思·布鲁赫为单簧管、中提琴与钢琴创作了《八首小品Op.83》;文森特·丹弟为单簧管、大提琴与钢琴创作了《三重奏》;巴尔托克为单簧管、小提琴与钢琴创作的《对比》;阿鲁秋年为单簧管、小提琴与钢琴创作的《组曲》;达律斯·米约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创作的《组曲Op.157b》;哈恰图良为单簧管、小提琴与钢琴创作的《三重奏》等。[3]

(二)创作特点

单簧管、中提琴与钢琴的组合,发展成了一种“混搭风”的典范,可谓是经典的搭配。单簧管音域宽广,音色既明朗纯净,又低沉而浑厚,富有极强的表现力,被誉为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中提琴略带鼻音的音色,显得沉着稳重,即可安逸,又可忧郁。这两件乐器音色相似的乐器搭配在一起,既能完美融合,又能鲜明对比。在管弦乐队中也总是会安排相同的旋律,是将木管乐器与弦乐器组合尝试的首选。除了音色相似以外,单簧管和中提琴都擅长演奏长线条富于叙述性的旋律,能充分展现单簧管纯净而优美、中提琴沉稳而柔和的音色。不仅如此,在演奏快速段落时,两者在音色上的统一,能让乐句的衔接也显得自然而和谐。因此,将单簧管与中提琴、钢琴的三重奏形式是作曲家最先尝试的一种。

对比古典及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出,这种组合的作品主要通过单簧管与中提琴音色的相似性、神秘性,音乐的叙述性以及钢琴的包容性来展现。

而卡尔·赖内克的《单簧管、中提琴和钢琴三重奏op. 264》作为一首较为经典的单簧管室内乐作品,从不同乐器的音色、配合以及演奏技术方面都有可以值得借鉴之处,本文以这首作品为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究。

二、卡尔·赖内克的《A大调三重奏op. 264》

卡尔·赖内克(1824—1910)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该作品完成于1903年他的80岁生日之际。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单簧管和中提琴这两种音质、音色接近,和张力不同的微妙关系,配以钢琴贯穿其中衔接衬托,使整首作品既有音色融合产生的丰富层次感,又表现出浪漫主义后期的灵动与感性,是这种组合的典范之作。

整首作品分为四个乐章,是较为典型的奏鸣套曲。第一乐章是速度由Moderato到Allegro的快板乐章,第二乐章是速度为Moderato的间奏曲,模仿了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第三乐章是带有标题的慢板乐章,第四乐章为终曲,速度为有节制的快板。是全曲中最为热烈和集大成的乐章,带有明显的总结性。整首作品在速度上没有特别强烈的对比,主要是节奏对位以及力度的对比和音色层次的多变。对于演奏技法来讲,这首作品能够充分展现单簧管的艺术魅力,将泛音、琶音等各种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第一乐章(Moderato-Allegro)

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单簧管与中提琴以中庸的速度同度奏出了A大调的主题,音符以二分音符和全音符为主,旋律平和安逸,在单簧管一段八分音符的琶音之后,钢琴由长音逐步变为三连音的紧凑,在中提琴一个四拍的颤音后转为快板。整首作品主要由五度音程构成的材料发展而来,如谱例1,主部主题以及展开部都是根据此材料进行演变,整首作品中主题材料以不同的速度和节奏型反复出现,比如节奏的切分变化以及单簧管与中提琴卡农形式的对唱,而钢琴声部主要是通过不断变化的三连音织体,使整个乐章的情绪逐渐加强,力度变化由f到ff。在副部主题也出现了16分音符、连续的切分等新素材,在展开部的旋律进行中,更多的是节奏和调性的变化,情绪更加激烈,速度上也在不断加快,并将主题转回再现部,但再现部中主题旋律的再次出现,并不是简单的回归,更多的是对全乐章的总结和升华,通过节奏型的复杂变化将整首作品的速度从中板慢慢加快,钢琴运用大量级进和弦伴奏织体将单簧管和中提琴的气氛烘托到了高潮,最后在辉煌的气势中结束。[4]

谱例1:

从演奏上来讲,乐章开始就是由单簧管和中提琴同度奏出主题,而且都是长音,这对单簧管来说,音准的控制就比较难,而且,该作品整曲都是用A调单簧管演奏,发音相对于降B调单簧管更难,又是在弱奏中进行,这就要求演奏者绝对把握地控制好嘴部的力道,准确地呼气发音,在长乐句中要保持均匀平稳,力度与中提琴一致。对音准和力度的控制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演奏者能够将气息均匀地吐出,需要注意将伴奏与旋律的层次控制得当。

(二)第二乐章(间奏曲Moderato)

第二乐章是一首间奏曲,曲式结构是复三部曲式,结束在大调性质的尾声中。首先由钢琴小心翼翼地奏出节奏感十足的主题材料,谱例2,是一个疑问式的乐句,这个主题材料的节奏型几乎贯穿全乐章,而单簧管和中提琴在这个节奏基础上,以对话式乐句和复合节奏的形式出现。在C段中出现了中提琴与钢琴低音声部的相同旋律走向,谱例3,而单簧管则在分句重复钢琴的主题动机的节奏。

该乐章演奏上的难点在第7—32小节,钢琴始终是2/4拍重复主题动机的节奏型,而单簧管和中提琴是3/4拍的节奏同样速度进行,这就需要演奏者准确控制好3对2的节拍。我个人在排练和演出中习惯打合拍,也就是每小节打一拍,这样相对于分拍来讲,更容易把握乐句的整体节奏和律动性,避免因为复合节奏的对位使得音乐缺乏流动性。另一处是第82小节——146小节单簧管和中提琴乐句的衔接,类似鱼咬尾的乐句处理方式,演奏者之间需要更多眼神和呼吸的交流,并且要将与之对话的乐器所演奏的旋律烂熟于心,全乐章更像是描绘了一幅优雅迷人,宁静安逸的田园风情。

谱例2:

谱例3:

(三)第三乐章(传奇Andante)

第三乐章是一首带标题的慢板乐章,这种标题音乐体现了浪漫主义中晚期的创作特点,乐曲更多的表现故事情节,更具有叙事性和色彩性。乐章开始又是单簧管和中提琴同度奏出三小节的引子,然后钢琴弱起弹奏出第一句主题,再由单簧管和中提琴同度继续这个主题旋律,两小节后中提琴转向,由单簧管完成后面的主题旋律。全乐章带有舒缓的民歌风格,旋律更加悠长,时而甜美,时而忧伤,像是在讲述一个深邃久远的故事,更多的唤起听众的想象力。而赖内克的作品经常会引入这种文学色彩浓重的描述性。这个乐章甚至可以拿出来作为独立作品演奏。而这一乐章也是全曲唯一的六拍子,但由于是慢板,更贴近单簧管和中提琴擅长演奏长线条乐句的特点。乐曲结构上为带引子和尾声的再现单三部曲式,B段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要织体,是主题的延续和丰富,而尾声则转入#F大调,色彩表达上更为清晰和明亮。

该乐章又是由单簧管和中提琴同度引出,赖内克在作品中用了很多同度,演奏时音准和音色的统一就成为了关键,单簧管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嘴部肌肉松弛和紧张的幅度来调整音高,紧张度越高,音准也会相应变高,反

之,松弛度越高,音准则会越低。钢琴声部主要承担和声色彩的丰富作用,要注意音乐的填充和衔接,比如谱例4,第15—16小节,第21小节,要做好与单簧管和中提琴音乐的连接,比其他和声织体更加突出一些。

谱例4:

(四)第四乐章(终曲Allegro Moderato)

第四乐章为终曲,速度是有节制的快板,较之前两个乐章更加欢快活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乐章的乐思灵感主要来自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但加入了三连音的元素后,更具有音乐的张力和戏剧性冲突,这个乐章主要是三种乐器间的炫技、对话的华彩,是作曲家写作技巧与演奏技术并存的总结性乐章,曲式结构也较为自由,力度变化的张力较大,也是全曲演奏技术较难的乐章。

例如谱例5,在演奏时,需要注意对速度的控制,不能为了节奏的对位而影响了乐句的进行,速度要稳,心中要有节拍,在练习时可以利用分拍、合拍两种不同的方式训练三连音的准确性,注重整体的统一,要合理的使用乐句呼吸,通过乐句的气口达到三者的默契配合。另外,谱例6,是单簧管的solo乐段,以钢琴轻巧的柱式和弦和中提琴的拨弦为伴奏,单簧管的演奏难度在于旋律连续的级进而产生的临时变化音的音准问题。

谱例5:

卡尔·赖内克的《A大调三重奏Op.264》,这首作品将单簧管、中提琴和钢琴三件乐器在演奏技术上进行了提升,每一乐章都有作曲家独特的设计和想象,对于这三种乐器的安排也都有不同的处理。比如第一乐章,运用了五度模进的手法贯穿全曲,不同乐器的组合在一个乐思的发展中不断分裂、变化,以卡农的形式反复出现。第二乐章,单簧管和中提琴演奏不同的旋律,钢琴配以固定的伴奏音型,贯穿全曲。第三乐章,单簧管和中提琴的齐奏引出主题,整首作品充满叙事性,三件乐器以不同的角色讲述一个故事。第四乐章,主要是技巧的升华,多次出现华彩和炫技乐段,热情洋溢。因此,赖内克通过这三件乐器的对话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大胆展示了不同乐器间音色的多样性和表现力,把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化、个性化、民族性、标题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提升了单簧管与中提琴、钢琴重奏作品的价值。

注释:

[1]王春燕.勃拉姆斯及其创作[J].黄河之声,2016(16):76—77.

[2]董德君,杨  彬.莫扎特单簧管作品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4):203—209.

[3]董德君.单簧管在外国作曲家交响乐与重奏作品中的应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03):50—52.

[4]李汉茹.中提琴、单簧管和钢琴组合的演绎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3.

[收稿日期]2021-11-28

[作者简介]解  川(1968—  ),男,天津音乐学院副教授、管弦系木管教研室主任。(天津  300171)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三重奏中提琴单簧管
三重奏
三重奏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行走的流沙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而作
老余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中提琴演奏艺术的特点与发展
幸福三重奏
中提琴上的“马背民族”——探析李自立《第一中提琴协奏曲》
谈中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