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研究

2022-04-29杨柳

当代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一流课程声乐教学改革

杨柳

[摘 要]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从多个方面分析探究目前高师声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探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给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以目前在该门课程上进行的研究和探索经验,为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一流课程;声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5-0028-03

建设“双一流”高校是我国教育部门为强国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我国人民整体文化素质、科学技术、道德修养,进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障。教育部近期出台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1]为加强对一流人才的培养和一流专业的建设力度,全面落实当代高校本科建设的工作要求,各大高校开始积极、系统推进一流课程的培育和建设,本科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声乐》课程定位

《声乐》是普通高等學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根据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而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教学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2]《声乐》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唱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胜任中小学音乐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声乐课程在音乐学专业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整体音乐学学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二、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模式陈旧

高师声乐教学长期以来受传统专业院校声乐教学理念的影响,过多的注重技能技巧,忽视了学生专业理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范性”不够突出,无法满足国家倡导的“综合型”“实践型”“全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灌生受、我示他仿”教学模式,使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导致学生缺失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欠佳。

(二)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

高师声乐教学的任务是培养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求的教师,然而高师的声乐教学内容基本参照音乐院校过于“专业化”,多是演唱专业性很强的中外名曲或者艺术歌曲,曲目设置范围狭窄,类型单一,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脱节,导致学生对中小学歌唱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教学方法认知不够,就业后不能马上适应教学工作,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摸索。

(三)课程思政意识薄弱

挖掘高校各学科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焦点。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直接影响到祖国的下一代。然而,很多高师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略将思想政治教育交融在课程教学的环节中,育人功能明显不足。

(四)评价内容方式单一

高师声乐课学生学业评价存在评价内容、方法单一的问题,依旧采用“学院派”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业评价基本只关注在声乐训练和演唱上,教师掌握着评价的决定权,主要对技能水平进行终结性评价。此外,评价过程缺乏多元化评价构架,忽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程度、学习方法与成效、审美能力、表现与编创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三、课程改革思路

(一)立德树人对标金课标准

知识、能力、品行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属性,一流课程不仅要有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还必须具有立德树人的引领性和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对标金课标准,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其本身应具备的教育特点,使课程不仅要体现“两性一度”的高质量要求,凝练和突显课程特色,还要体现课程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

(二)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实施

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是时代的呼声,是国家高等教育更上一层楼的前提条件,伴随着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的到来,贯彻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完美结合,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个音乐专业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课程改革方案

(一)明确教学目标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三全育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强调了育人功能、教学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凸显师范性。

(二)丰富教学内容

音乐新课标实施后,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做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强调要注重了解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及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然而当前在高师声乐教学中鲜少涉及原声态的地方民歌和戏曲、曲艺等传统音乐作品。因此基于课标,重新构建教学板块,在传统的教学内容板块基础上,增加地方本土民族声乐作品的教学内容,担当起传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童声曲目,让学生了解少年儿童演唱特点,加强与基础教育相融合,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为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支撑。第一学期需着重了解与掌握歌唱的发声基本原理及技巧,基于学情,可从第二学期开始,每一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增加4—8学时的童声曲目、地方本土民族声乐曲目的内容。

(三)创新教学模式

“互联网+”带来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通过借助互联网学习平台、网络资源等优势,与传统声乐教学相结合,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采用多途径、开放性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学情和专业特点采用“翻转课堂”+“学演教三位一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纯专业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能技巧训练的教学模式,满足高师声乐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教学成效。

1.“学演教三位一体”

所谓“学演教三位一体”,是指通过教师主导,让学生在课堂中具有“学生、演唱者、教师”三重身份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作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声乐理论知识和发声技能技巧;作为“演唱者”,在深挖作品内涵的基础上,独立声情并茂地歌唱,或与同伴一起创造性地进行声乐作品的编排与表演;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为同伴进行歌曲伴奏或指出同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同时师生共同探讨歌唱教学的方法。这是玉林师范学院声乐课程组教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始终贯穿“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问题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也为学生今后从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翻转课堂”+“学演教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课前——知识传递:通过与“翻转课堂”模式相结合,将课堂需要掌握的相关技能及理论知识点制成短视频,如:发声技巧讲解与示范、歌曲的音乐分析及处理等。学生通过观看短视频的方式,初步了解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不再占用课堂宝贵时间讲解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在课前的“学”与“练”中,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前思考解决策略,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课中——内化扩展: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采用“学演教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师为引,学生为主,可根据学生上课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调整策略,层层递进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对问题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课后——成果固化:学生在反复观看短视频巩固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将其课后练习或自主排练的视频上传到小组交流群,与教师、同学及时沟通互动,为学生们创建“泛在课堂”。提供一种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专业学习和水平提高的方式与途径,使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动起来,教学内容厚起来,线上线下连起来。

(四)思政有效融入

《声乐》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就包含了大量的思政内容,教学曲目中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爱国爱家情怀的,歌頌抗战英雄、抗战精神的,描写劳动人民创建新社会的,鼓励从军报国的,歌唱富强文明、新中国伟大复兴的,等等,思政的切入点较多。此外,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是重要的德育元素,声乐小组课的授课形式,使得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敬畏一般高于普通授课形式的教师,教师的职业素养、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4]因此《声乐》课程授课形式及授课内容的特点决定了本课程的思政教学可以在课堂上以多种方法、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我们可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课堂中的具体声乐作品分析与讲解,课程中的情景教学,以及演唱实践,适时融入思政教育。通过提高声乐教师思想道德理论修养,增强教师的思政意识,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使其成为学生专业的引路人,生活的导航者,教学中紧贴具体知识“点”恰到好处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民族自信、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道德修养。

(五)完善评价方式

针对课程评价内容方式单一的问题,本着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以课程内容为依据,完善学业评价方式,打破教师一人独大的评价模式,设计三元过程性评价体系。该体系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情况,明确平时成绩评分标准,让评价有理可依,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使高师声乐的学业评价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学评价上,回归到培养学生“师范性”的教学评价目标上,回归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道路上。

五、课程改革成效与反思

玉林师范学院《声乐》课程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自主性,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在校学生参加校外重大专业比赛获奖数量逐年递增,2020年荣获了广西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声乐乙组一等奖,实现了该奖项的新突破。在2018年—2020年连续3年的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调查表中,90%的用人单位对我院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少毕业生成为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2020年课程组成员荣获第13届红铜鼓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优质课堂”奖,2021年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级选拔赛一等奖,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外界的肯定。

在课程创新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人”,即我们的教师本身,无论是从课程的高阶性建设还是在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上,对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日斟月磨,不断教、学、研相结合。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课程团队教师思政教育,坚持教研互动,努力提高教学团队的科研水平,“以教促研,以研优教”积极探索教研深度融合,在教研良性互动中开拓课程建设新境界,提升课程建设新高度。

结 语

总之,高师《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还需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力争找到一条真正符合声乐课程特点及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之路,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资。

注释:

[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高 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研究——以广西四所院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司培培.论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内江科技,2009(10):160,172.

[4]张建化.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为例[J].当代音乐,2019(02):44—46.

(责任编辑:庄 唯)

猜你喜欢

一流课程声乐教学改革
“四个回归”背景下《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试析“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面向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基础(C)》一流课程建设探讨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