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内蕴研究探析
2022-04-29梁寒琰
[摘 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音乐的沃土,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不断对民间故事戏剧和传统诗词歌赋进行发现和挖掘,通过增加作品内涵和提升作品意蕴从而不断升华创作意境,呈现出强烈的人文性与深刻的思想性,从而形成其别具一格的创作规律和广博深厚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创作内蕴
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在不断地交流碰撞中日益交汇融合,而作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载体的中国小提琴艺术,更蕴涵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情感和艺术表现,成为传承中国精神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自1920年第一首中国小提琴作品《行路难》诞生以来,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在数代中国作曲家、小提琴家的不懈努力下,历经一个世纪的艰难探索,凸显其卓殊的创作规律与艺术风格,并取得丰富的成果。
在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发展之前,小提琴艺术这一西方重要音乐文化已在四个多世纪的嬗变历程中迅速发展并日臻完善。然而自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迈出第一个探索的脚步起,便天然地将小提琴艺术这一西方外来音乐文化形式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素材和借鉴吸纳中国文化精华,逐渐形成民族化音乐风格和中国化艺术特点,并使其发展成为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重要艺术形式。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音乐的沃土,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充分吸收民族音乐的重要精髓,展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不断对民间故事戏剧和传统诗词歌赋进行发现和挖掘,通过增加作品内涵和提升作品意蕴从而不断升华创作意境,呈现出强烈的人文性与深刻的思想性,从而形成其别具一格的创作规律和广博深厚的艺术特点。
一、故事戏剧增加作品内涵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中,众多民间故事传说源远流长并家喻户晓,大量传统戏剧脍炙人口并广泛流传。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数据,截止于2021年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五个批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共有十个类别的1557个项目入选,其中,民间文学共计251个项目,传统戏剧共计473个项目[1],这些珍贵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和丰富的灵感。
何占豪、陈钢于1958年至1959年期间合作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取材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并吸纳了越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同时借鉴了中国民族乐器的丰富演奏技巧,是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传说起源于晋代,最早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有多个版本,是中国民间流传久远、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祝传说,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女子祝英台乔扮男装访师求学,与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情谊深厚。然而梁山伯并不知祝英台为女子,二人于草台结拜为兄弟。之后祝英台遵从父命归家,梁山伯上门拜访后方知祝英台是女儿身。然而此时祝英台已被父亲许配给了马家,梁山伯思念成疾随后悲痛辞世。随后祝英台在出嫁途中路过梁山伯墓,在她痛苦祭奠后突然风雨大作,墓穴裂开一个大口,祝英台遂纵身跃入,墓穴随即合上,二人魂魄化为蝴蝶翩翩起舞、形影相随……梁祝传说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戏剧情节彰显出歌颂爱情、追求自由的主题,具有历久弥新的永恒艺术魅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梁祝传说最具代表的戏剧情节作为曲式结构的布局和音乐发展的脉络,并以“梁祝相爱”“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作为段落标题,以梁祝传说经典的艺术魅力赋予作品丰富的音乐内涵和艺术韵味,使其具有动人的艺术效果和经典的美学价值。
宗江、何东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合作创作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作品以细腻的歌唱性和丰富的戏剧性,通过单乐章协奏曲的音乐体裁展现出海南岛一个动人心弦的黎族神话传说:凶残的峒主逼迫年轻的黎族猎人上山打鹿取回珍贵的鹿茸,勇敢的猎人手持弓箭,射杀追赶坡鹿的凶狠斑豹,并从五指山出发翻越无数高山河流,将坡鹿追至南海之滨。坡鹿被追赶至海边悬崖处无所去路,在驻足回眸时忽然变成一名美丽的黎族少女,猎人遂放下手中的弓箭,二人相爱并在此繁衍生息,而这座海边的高山亦因此得名“鹿回头”。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曾赋诗:“海闻龙摆尾,山见鹿回头。椰树森森立,渔舟渺渺浮。”,开国元帅叶剑英则写下“到鹿回头滨海处,红豆离离,占断天涯路。浅水蓝鱼梭样去,教人疑是龙宫女。”的委婉诗词,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创作诗歌《鹿回头》:“别离方两日,始解鹿回头。酸豆参天密,椰林映日稠。地邻小东海,庄有大方楼。陇畔相思子,迎風待客收。”。作为与云南“阿诗玛”、广西“刘三姐”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爱情传说之一的“鹿回头”传说,具有古老的神话色彩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是一首歌颂黎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动人赞歌。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以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作为创作灵感,广泛吸纳黎族民歌旋律和舞蹈节奏,运用小提琴抒情的歌唱性音色和管弦乐队宏大的交响性织体,展现出民间传说的瑰丽场景,富有深厚的人文内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陈钢创作《王昭君小提琴协奏曲》由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于1986年在上海首演,作品中既有清雅婉转的吟唱,更有恢弘磅礴的赞叹,具有古典的中国意韵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作品取材于著名的“昭君出塞”传说: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作为西汉汉元帝时期的一名宫女,自愿远赴关外、出塞和亲。王昭君通过智慧和努力,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和平,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展现了无私奉献、无畏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王昭君小提琴协奏曲》以著名的昭君出塞传说作为创作基础,融入了广东传统戏曲音乐和中国民族器乐的元素,运用单乐章结构形式再现出王昭君这位古代女子的人生历程与精神之美。作品分别以“娉娉汉宫”“萋萋塞外”“峨峨青峰”作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段落标题,以昭君出塞的故事贯穿于整个作品,以富于想象的笔墨和极富张力的手法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充满着雅致的古典神韵和隽永的艺术内涵。
除此之外,刘育熙创编《白毛女小提琴协奏曲》以歌剧《白毛女》及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作为创作蓝本,深刻地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彻底地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强烈地赞颂了共产党和新社会,生动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道理;陈钢创编《红楼梦小提琴协奏曲》以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及作曲家王立平创作的同名影视音乐作为创作素材,分别以“赏花”“吟花”“葬花”作为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揭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剧主题;黄辅棠《西施幻想曲》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故事作为创作灵感,展现出这位传奇女子的不凡人生;陆培《满江红·一个古代英雄的传奇》取材于宋代名将岳飞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及其精忠报国的传奇故事,作品以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音乐体裁和大胆新颖的创作手法,展现出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传说;罗新民创编的《刘三姐小提琴协奏曲》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和作曲家雷振邦为电影《刘三姐》创作的歌曲音乐作为创作素材,以“传歌”“相遇”“相恋”“对歌”“抗争”“出走”“百年好合”这七个部分演绎出这个动人的壮族民间故事;陆培创编的《“歌剧魅影”主题幻想曲》以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音乐剧《歌剧魅影》作为创作素材,运用小提琴高超的演奏技法和绚丽的音乐表现,以器乐化艺术形式重新演绎出这部世界经典作品……
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从民间故事传说、中国传统戏剧、世界优秀文献等艺术性文学作品中吸收了宝贵的创作养分,这些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通过器乐化的音乐体裁和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得到重新的演绎,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在赋予它们崭新生命力的同时,更以独特的方式传承、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重积淀和世界经典文明的深厚内涵,并以创作实践努力探索了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发展道路。
二、诗词文学提升作品意蕴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释道和谐共生,孕育出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诗经、楚辞、唐诗、汉赋、宋词、元曲……这些凝结着古人智慧和文明精髓的文化瑰宝,展现着真善美的艺术主题,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同时为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提供了宏大的视角和肥沃的养分。
杨宝智于1978年创编《关山月》,作品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同名诗歌及同名古琴曲作为创作素材。唐代诗人李白以乐府旧题创作五言古诗《关山月》,诗中勾勒出关山明月的边塞景象,渲染出兵戈扰攘的战争场景,描绘出思家怀乡的愁苦之情。在小提琴作品《关山月》以多彩的创作手法再现唐诗的壮阔豪情,钢琴丰富而灵动的和声音响交织着独奏小提琴厚重而深沉的琴声音色,渲染出古诗中“关”“山”“月”的广袤意象,营造出宏大壮丽而又苍凉悲叹的艺术意境。
杨宝智创编的《白石道人曲调三首》分别由《鬲溪梅令》《角招》《侧商调“古怨”》这三首乐曲组成,作品取材于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所创作的词调及琴歌。南宋词人姜夔借咏物以抒怀,籍山水载精神,以高洁雅致的创作笔触及空灵超逸的艺术风格,抒发了郁结苦闷的情感和感时伤世的情怀。小提琴作品《白石道人曲调三首》以绵密的创作笔触渲染出宋詞的典雅意境,藉由词曲中的平仄音调和古典韵律,以中国五声调式和声衬托独奏小提琴抒情而极富表现的琴声,以细腻的演奏技法展现出丰富的音乐情感,充满着原词琴曲中质朴深邃而又凄婉感伤的艺术韵味。
黄虎威于1981年创作《峨眉山月歌》,作品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同名诗歌作为创作题材。唐代诗人李白以蜀地山水为题创作七言绝句《峨眉山月歌》, 诗中描绘了峨眉山月与平羌江水的动人夜景,突破时空的界限展现出一幅千里蜀江壮景图,语言自然,构思精妙,意境明朗,抒发了思乡游子的依恋之情,是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小提琴作品《峨眉山月歌》以极富特点的巴腔蜀调营造出李白诗作的独特情韵,以小提琴富于歌唱性的音乐主题展现出古诗中勾勒的巴蜀美景,和声色彩鲜明而富于变化,音色层次分明而富于张力,呈现出古诗中描绘的诗意画境。
瞿小松于1982年创作《山之女》,作品以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组诗《九歌》中的《山鬼》作为创作蓝本。楚国诗人屈原以楚地民间祭神乐歌为基础创作楚辞《九歌》,《山鬼》为 《九歌》的第九首,以华美瑰丽的创作笔触和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描绘出率真多情而富于幻想的山鬼形象。小提琴作品《山之女》以丰富的音乐手法展现出楚辞的浪漫情感和梦幻意境,大胆采用新颖前卫而富于效果的创作手法,具有浓烈的个人音乐风格和鲜明的民族艺术特点,充满着浪漫而诗意的人文气息。
除此之外,赵薇《飞云碧》以同名现代抒情诗为创作素材,作品音乐旋律自由舒展而富于诗意,以质朴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的音乐情感,赞颂了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陆培《满江红·一个古代英雄的传奇》取材于宋代名将岳飞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及其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作品乐思细腻,构思精妙,以极富张力的创作手法艺术再现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生涯;代博《空谷幽兰》以宋代词人张炎的《清平乐》为创作蓝本,以清淡雅致的创作笔触呈现出古代词作的隽永意韵;代博《沙之书》以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发表于1975年的同名短篇小说作为创作题材,作品以新颖独特而又富于哲思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人们对于时间及永恒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从中国传统文学、古代诗词歌赋、世界经典文献等艺术性文学作品中吸纳了丰沃的艺术精髓,这些古代诗词和经典文学通过器乐化的音乐形式和时代化的艺术手法得到凝练与升华 ,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在增强它们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更以特殊的方式继承、发扬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经典文明的人文内涵,并以创作实践努力探索了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发展道路。
结 语
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从民间故事传说、中国传统戏剧等艺术性文学作品中吸收创作素材,更从世界文化经典中汲取艺术灵感,以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手法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世界经典文献的丰富内涵,在以艺术化、时代化的创作手法传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再现世界经典艺术作品的同时,更增加了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作品内涵和作品意境。
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从中国传统文学、古代诗词歌赋等艺术性文学作品中吸纳创作养料,更从世界文化经典中凝练艺术精华,以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手法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隽永韵味和世界经典文献的厚重沉淀,在以民族化、器乐化的创作手法传承中国古典艺术文化、再现世界经典艺术作品的同时,更增加了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音乐内蕴和艺术格调。
广泛吸收世界文学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通过运用中国特色民族音乐语汇与融入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技巧,不断对创作风格进行革变创新,展现出充分的活力与丰富的张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特点和绚丽斑斓的艺术风格,从而开拓出广阔的创作道路。
注释:
[1]http://www.ihchina.cn/project.html#target1.
[收稿日期]2021-12-02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项目(2021JGY06);广西艺术学院2020年南湖学者人才项目(NHXZB03)。
[作者简介]梁寒琰(1984— ),女,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弦系副主任。(南宁530022)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