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音乐融入青少年美育教育的途径

2022-04-29马聪程旭

当代音乐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美育途径青少年

马聪 程旭

[摘 要]

美育是对青少年实施的美的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素质教育。其中红色音乐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伟大复兴的艺术结晶。在新时期,充分挖掘红色音乐这一宝贵红色资源,并将其切实融入到青少年美育中,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以红色音乐作为实现青少年美育教育的载体,分析美育教育实施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其对策,探析其途径,以期切实提高新时期红色音乐融入青少年美育教育的实现程度。

[关键词]青少年;红色音乐;美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1-0042-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与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重大决策与部署,全面加强改进学校美育。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更高站位出发,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进一步凸显美育的价值功能,聚焦突出问题。其中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完善美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美育的理论支撑与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多发面作出重要讲话。由此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领导集体对青少年美育的高度重视。红色音乐作为中国红色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特有的红色精神和民族精神,孕育着新中国的理念和元素,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充分挖掘、研究这一新时期的宝贵资源,切实融入到青少年美育教育中,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然而在红色音乐融入美育教育实施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学校等多方面对其认识不够深入,甚至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未能充分重视美育教育,使得青少年无法真正学习、理解具体内涵和精神,在思想观念上得不到真正的改变,红色音乐融入青少年美育教育教学陷入困境。

一、红色音乐融入青少年美育教育的困境

(一)政府关注程度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逐渐加强改进美育,但对于教育活动以及学校美育教育的实施与监管力度不高。此外,在音乐美育教育中,对于红色音乐的选择没有过多的要求,使得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逐渐边缘化,其重要价值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另外,在青少年中红色文化的读书会、红色主题的征文比赛形式的语言活动较多。因此,红色音乐融入美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形成一定的教育模式和发展基础,并在社会环境的建设为教育做好辅助。

(二)师资缺乏,认知不高

学校从事红色音乐美育教育的固定师资力量缺乏。首先,教师对红色相关的歌曲的理解与认知存在差距,大多数教师对其停留在表面,未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与探究。其中担任校内的音乐教师有许多为其他专业出身,音乐知识缺乏,对红色融入美育的教学更是无法承担。其次,学校在举办红色音乐为主题的美育等相关活动时存在临时聘任校外教师的状况,如在举办建党百年活动时,学校临时组织学生,聘任教师进行紧急排练,亦或是聘任兼职教师仅担任一学年甚至一学期的课程。种种情况,都导致了教学不稳定、不全面、不系统、不连贯以及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等。因此,应尽快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可忽视其重要作用。

(三)教学中心偏移,课程教材缺乏

音乐教学教材中红色音乐所占比例较少,其他内容的声乐曲目及器乐曲目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展音乐视野,了解不同题材、形式的作品,但对于美育教育中红色音乐的融入是远不够的。此外,在学校艺术团中大多数学校采用考核选拔制度,偏离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使得部分热爱但基础薄弱的青少年丧失了学习的资格,同时,在日常的练习、排练中将技巧的训练作为重心,忽视了其审美教育。此外,学校教育中缺乏红色音乐教学的专用教材,学校更多的选用难度较小,旋律较为动听的歌曲作为学习、欣赏以及排练的曲目,忽视了青少年所急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灌输以及审美能力培养。

二、红色音乐融入青少年美育教育的策略

美育是以审美方式进行的教育,红色音乐则是由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凝聚而成的红色革命文化,其本身蕴含着深厚的审美特征和美育价值。鉴于美育与红色音乐本身的特征与价值,为其探寻以下途径,以期切实提高红色音乐融入青少年美育教育的实现程度。

(一)充分利用传媒手段,创新美育教育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式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的传统型教学模式,适用于多种学科,也是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红色音乐融入的美育教育中,讲授式教学虽可在有效的时间内将大量的红色音乐相关知识传授给青少年,但将教学仅仅停留于讲授是远不够的,既没有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又显得枯燥、乏味。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普及与健全,成为当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而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需要从其本体结构中解读。因此,在红色音乐融入美育教育过程中结合音频、视频进行的方式,能让青少年更直观的感受红色音乐的价值与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意识。如电影《英雄儿女》讲述的抗美援朝时伟大革命烈士王成的故事,其主题曲《英雄赞歌》(公木词,刘炽曲)展现了英雄壮举,讴歌了英雄的伟大精神。“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将红色音乐置于影片之中,通过感官更能够让青少年在和平时期切实感受战争年代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让青少年从过去的苦难中得到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此外,随着传媒手段的不断发展,逐渐迎来微信、微博、手机app等自媒体时代,其凭借传播速度快、形式丰富多样、交互性強且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吸引着新时期青少年。不仅如此,自媒体还能充分把握青少年群体的受众心理与心理需求,更好地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真正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环境与平台,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更多的知识,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应将其作为美育的有力助推器,充分利用并发挥其作用,使红色音乐、红色文化以及红色基因“活”起来,避免灌输式教学,激发青少年接受并学习的动机,培养其兴趣,让美育更好地走进当代、走近青少年,更加广泛地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并增强其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正确价值观。

(二)举办全员式美育活动,亲身体验参与其中

在当下教育中青少年受到成绩、升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压力过重,素质教育也存在不达标的普遍现象。曾任国务

院副总理

的李岚清先生曾说过:“音乐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文明有深远的影响。”[1]美育既能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

在红色音乐融入美育教育中,以青少年为主体,让其真正的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沉浸其中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合唱作为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合唱既是集体性的艺术,也是体现集体精神力量的表现形式,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战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群众歌咏的形式,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姚筱舟词,朱践耳曲)、《在灿烂阳光下》(贺慈航词,印青曲)、《跟你走》(张海词,左建翼曲)等红色音乐都是当时特定时期产生的结晶。群众歌咏通过对积极向上歌曲的传唱,以有形的内容广泛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鼓动人民群众积极热爱生活,热爱社会,推动社会意识的传播,使更大范围内的人民群众接受积极进步思潮的熏陶。新时期以红色音乐为主题的合唱在美育中也将发挥特定作用,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成为重要美育力量。音乐教育家廖乃雄[2]先生认为:合唱不仅体现一个集体的音乐素养和审美取向的总和,还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一个集体、一个时代精神及其音乐的艺术成就:合唱有助于培养集体意识和民族意识,为此,近现代音乐教育把合唱及其水平视作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与文化水平的标志。[3]因此,在新时期把合唱作为美育中融入红色音乐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融入其中,实现全员式审美教育,既能培养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又能在潜移默化的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從而树立审美意识与正确的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营造特色美育教育

红色音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党百年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十二个重点“红色基地区域”。如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基地区域”;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基地区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基地区域”;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基地区域”等。各区域包含诸多与之相关的历史及红色音乐,如1927—1937年的星火燎原时期,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在此时期此区域创作出来的如《秋收起义歌》(张士燮词,陈杰曲)、《歌唱中国共产党》(小调,江西井冈山地区)、《拥护共产党》(江西井冈山地区)等红色音乐都是本区域宝贵的红色资源,而这些也正是成为红色音乐更好地融入青少年美育的先天条件。它能充分联系实际,将美育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之中,改善美育教育效果不佳的现象,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营造出具有特色的美育教育环境。同时,音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音乐的形态各式各样,如赣南地区的《苏区干部好作风》(钟银凤整理)、井冈山地区的《歌唱中国共产党》(小调,江西井冈山地区)、江西地区的《共产党成功万万岁》(莲花落,江西永新)等。虽然在题材上都在赞颂共产党,但无论是曲调亦或是风格都有不同之处,这些红色音乐的创作大都以当地民歌作为参考,是与当地的语言、习俗相结合的音乐形式。将其置于当地的美育教育之中,可让青少年感受到强烈的亲切感,从而更深刻地体会革命先辈们、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更有利于美育的进行,对青少年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

(四)利用地域优势,开展地区特色美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谈及红色文化时说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红色音乐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布满红色的中国大地上,红色音乐诞生地广阔,充分利用各区域特有的红色文化,打造特色美育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其中在吉林省,通化市就是一座英雄辈出的红色之都。在这里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其红色基因是白山松水文化的灵魂。吉林通化作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根据地,涌现出民族英雄杨靖宇、高志航、王凤阁等,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并在生死中铸就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东北抗联精神。在这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中,红色音乐也应运而生,《露营之歌》《四季游击》《劝亲日士兵反正歌》《全民抗日》《四季抗战》《送西征》《追悼冯志刚同志》等上百首歌曲,著名抗日将领李兆麟、杨靖宇、赵尚志都参与到其创作中,这些歌曲不只鼓舞军民斗争士气,也控诉敌人暴行,使得抗联路成为一条留下了抗联将士们的足迹和不朽的忠魂的血与歌的道路。红色音乐作为珍贵的、鲜活的教材,在美育教育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依托地域红色资源优势,加入本土的红色素材,如在吉林省的美育中加入东北抗联歌曲,让置身于杨靖宇烈士陵园、四平战役纪念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等青少年,更深刻的体会到英雄烈士英勇抗战的历程与真挚的爱国情怀。地域特色的红色音乐代替抽象乏味的说教,用本地的红色音乐补充红色音乐的空缺既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实效性,又能吸引青少年,增强教学的感召力,激发青少年的兴趣,更能深入人性让青少年更容易感同身受。此外,大别山、赣州、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等各个地域都充满了红色气息,都被刻入了红色基因。因此,以地域为依据,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以本土的红色素材打造区域特色美育,既是良好途径,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结 语

新时期,加强青少年美育工作既是时代的号召亦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课题。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今天的中国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行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新征程中,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祖国的明天与未来,是民族之希望。红色音乐所迸发的精神力量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剂良药。红色音乐的融入为美育教育教学开辟新的思维方式和指导路径,将红色音乐作为美育教育之载体,编进音乐课本,引入课堂,充实课外活动已然成为趋势,利用其价值全面落实以德育人,以美化人亦将成为青少年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朵奇葩。

注释:

[1]

甘 露.音乐教育之实践与审美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0.

[2]廖乃雄(1933—  ),惠城区人,生于上海。中国当代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原上海音乐学院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A%E6%B5%B7%E9%9F%B3%E4%B9%90%E5%AD%A6%E9%99%A2/545259"t"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B%96%E4%B9%83%E9%9B%84/_blank"教授,《人民音乐》编委,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1989年定居加拿大,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3]廖乃雄.重唱一合唱教程(第一册音.音阶.调式)[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59.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美育途径青少年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青少年发明家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