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勤奋的“跨界”耕耘者
2022-04-29王次炤
王次炤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004-02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头,世界性的疫情冲击着每个领域,也同样冲击着每一个人。面对这场灾难,不仅人际交流和社会活動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在精神领域的心理活动也变得无从梳理。似乎一切都在停滞不前的模式中等待的时候,有一种思维活动却永不停止,那就是学术研究。被关闭在“密室”里的学者们依然甘于寂寞,在思考着他们的学术理论,搭建着他们的逻辑桥梁。我的老朋友魏煌兄就是其中的一员。疫情尚未完全稳定之时,他就打电话来要我为他新出版的文集写序。毫无疑问,魏煌是在疫情肆虐的那几个月里潜心书写和编辑文稿的,他不愧为一位真正的学者。
1986年中国音乐理论界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讨论,由《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编辑部与辽宁音协共同主办的“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座谈会”在辽宁兴城召开。在那次会上我认识了魏煌。我们分别作为北京代表和辽宁代表参加了会议。魏煌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留校任教才一年,就作为正式代表在大会上发言。我还记得他发言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建立国民音乐教育“金字塔”的问题。他认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应该重视国民音乐教育这个“底座”,否则就会使这个“金字塔”成为空中楼阁。他呼吁每一位音乐专家都应该更多地关注国民音乐教育工作,还建议音乐理论研究要充分重视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尤其是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我非常赞同魏煌的观点,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魏煌是一位信守诺言的青年学者,他说到做到。兴城会议后不到四年,他就完成并出版了《音乐教育学》一书,该书应该是我国第一部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专著,它很快就成为许多院校该专业课程的教材和重要参考文献,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认识魏煌34年来,他始终在音乐教育学领域耕耘不辍、成果累累。中央音乐学院为加强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力量,当时也曾几度决定调他到学校音乐研究所工作,但因沈阳音乐学院不同意商调,我们终究无缘成为同事。魏煌在音乐教育学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从普通教育学中吸取教育学理论用于音乐教育学研究,而且还从他多年从事音乐表演的实践中总结音乐教育的经验,作为音乐教育研究的实践材料,丰富这个领域的研究。此外,他还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对李劫夫、李凌、霍存慧、秦咏诚等现当代音乐教育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创作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当代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更可贵的是,作为一名教师,魏煌始终把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从1987年开始,连续12年为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当时为师范系)开设《音乐教育学》专业课程。这也为1990年出版《音乐教育学》和他后来完成多篇高质量的音乐教育文论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魏煌还积极投身于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他多次参加各种全国性的音乐教育会议,为我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建言献策。他还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教育科学的科研项目,对辽宁地区乃至全国的音乐教育进行调研,总结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这些研究成果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对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在他的这本文集的四个部分中,都充分体现出魏煌对音乐教育领域的关注和取得的优秀成果。除第二部分《教育篇》的九篇文章外,第一部分《论文篇》中有多篇文章涉及音乐教育和教学问题。比如:《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劫夫音乐教育思想研究》《长笛演奏和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等等。第三部分《评论篇》中,也同样有多篇文章涉及对音乐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评价。比如:《卡巴列夫斯基与他的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大厦的一方鼎石—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等等。第四部分《其他》里,也同样包括多篇关于音乐教育、教学问题的文论。比如:《前苏联的儿童音乐学校》《从李凌对国民音乐教育的支持看专家的社会作用——在〈李凌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等等。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教育篇》的九篇论文,应该说每篇都是高质量音乐教育文论。不仅有宏观的教育观念的评价和教育学原理的阐述,而且还结合教育学原理论述音乐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这些论文虽然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但至今仍然不愧为我国音乐教育文论中的精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载于《音乐研究》2002年第1期的《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一文,发表在我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音乐学术界正在展开一场关于多元文化的大讨论之时。魏煌站在国际的大视野高度,从宏观角度出发,在分析、研究、介绍了在国际上风靡一时的多元文化这一命题的缘起、内容以及当时国际学术界的主要观点后,在关于我国音乐教育立足点的定位问题上,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主张:“中国音乐教育的参天大树要吸收一切的养分才能枝繁叶茂,但只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才是其生命之源。”这篇论文立意高远,视野开阔,逻辑缜密,文笔流畅,是很有理论深度的。文中一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在今天看来也有其现实的意义。总之,魏煌兄在音乐教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显著,可以说他的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十分鲜明地贯穿在这本文集之中。
音乐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应该是魏煌学术成果的重要内容,但在他的研究内容中还贯穿着一条红线——鲁艺红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无论是教育思想的研究,还是创作理念的评价都深深地烙上红色传统的印记。比如:《论文篇》中有四篇对李劫夫的音乐创作和教育思想研究的文论,其中都涉及到鲁艺传统的红色基因与这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的密切关系。李劫夫当年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奔赴延安,正如魏煌在文中所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像一盏明灯指明了劫夫人生的方向,使其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厚积薄发。”《讲话》精神不仅使劫夫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始终把握好办学方向,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他的音乐创作。劫夫曾经说过:“我觉得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假如有哪一个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或政治上的重大事件没有在我的歌曲中有所反映,我总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文集》中还对李凌、霍存慧、秦咏诚等前辈的音乐思想、创作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了多方面的评价,其中也能看出鲁艺红色基因在他们身上的体现。诚如魏煌所说:“在鲁艺这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学校里,秦咏诚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受到了红色熏陶,接受了红色教育——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的生活、理想和愿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尚美好的精神食粮的鲁艺精神,激励着他的创作也影响了他的一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作曲家之一,他亲身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祖国之于他是至高无上的,他深知,没有祖国的培养,就没有他今天的功业与获得。所以,他非常热衷于祖国题材的创作。他说,每当看到歌颂祖国的歌词,就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魏煌认为秦咏诚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曲家,赞美祖国和人民,讴歌时代和生活,是他一生创作中的永恒主题。沈阳音乐学院是全国音乐学院中唯一一所与鲁艺一脉相承的音乐大学,魏煌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沈阳音乐学院的教师和学者,紧紧抓住这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教学特色,不仅自己研究和书写这所学校的传统和前辈的教育思想,还充分利用该校学报《乐府新声》这个平台,讴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沈阳音乐学院在音乐人才培养上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正如魏煌在《劫夫音乐教育思想研究》一文中所说:“在劫夫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下,沈阳音乐学院学生学习民歌和民间音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一时间蔚然成风,并且形成了传统和一大办学特色。这种特色不仅影响了几代沈音人,同时,在这种教学思想和由此形成的教学内容的影响和教育下,一批批有着丰富民族民间音乐底蕴的音乐家、特别是作曲家不断涌现而出。傅庚辰、谷建芬、秦咏诚、羊鸣、雷雨声、徐占海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尽管他们的作品创作风格各有不同,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气质和民族的神韵。因而,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鲜明的民族性,雅俗共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写到这里,不禁要回望魏煌兄的音乐历程,我们千万别忘记他是一名出色的长笛演奏家和教育家。他在长笛表演和教学上的成就暂且不在此序中陈述,但他所撰写的关于长笛和音乐表演的理论学术论文不能不在本序中提及。在这本文集的四个部分中都有关于长笛和音乐表演的文论,而且多达14篇。这里既有关于长笛演奏的技巧和方法问题,也有关于长笛教学和练习的方法问题。其中《关于长笛演奏与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文,用最短的篇幅把长笛演奏和教学的一系列问题论述得一清二楚。从最基本的呼吸与姿势、口型与喉咙,到体现长笛演奏基本功的节奏与音准、连音与吐音和音色与揉音,再到长笛教学进度与练习方法,以及对音阶与练习曲等具体内容的练习指导;可谓是一部极为浓缩的长笛演奏大全。此外,魏煌还通过对于继学、赫尔曼·克莱玛雅和法国长笛学派的代表人物菲利普·高贝尔等国内外长笛名家的研究和评价,为演奏者和学生提供长笛表演艺术的范例。这不禁使我想起多年来魏煌在长笛演奏和教学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在这本文集里,魏煌还收集了多篇关于音乐表演问题的探讨和对音乐表演和创作的多篇评论,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展示了当代音乐实践活动的新成果。
写到这里,我在赞赏魏煌兄的敬业精神和勤奋、执着的学术态度的同时,还赞佩他是一位“跨界”的音乐家。他不仅横跨音乐理论与音乐表演两个领域,而且在这两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在我国音乐界是并不多见的。这本文集不仅充分体现出他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如此广泛,体现出他在音乐理论与音乐表演两个领域“跨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更看出他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从早期提出建立国民音乐教育“金字塔”的理论,到后来提出建立中国音乐教育学体系的设想,都说明魏煌是站在国家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并且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他所撰写每一篇论文,都充分体现出他所倡导的音乐教育思想。他把教育学理论和音乐实践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懈努力完成了这数十篇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音乐文论。在此,我祝愿并相信这本文集能够为广大音乐工作者所喜爱,也能够带给大家以新的启示。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