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研究与实践
2022-04-29罗恺韵周润苗陈晓玲陈琰
罗恺韵 周润苗 陈晓玲 陈琰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创新实践教学;计算机类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考查学生能否应用四年所学,独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从某种程度而言,其质量与水平也是对高校教育教学能力及学生科研能力的检验。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为明确,其重点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
以传统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为例,从师生互选课题开始到毕业答辩结束,时间基本控制在6个月之内。而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眼界开阔也非一蹴而就,短期内要求他们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有实质性的发现、创新和突破,难度很大。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普遍出现论文选题设计不恰当、内容结构甚至描述相似、堆砌论述内容、增加论文字数而内容并无实质性创意、语句不通、逻辑不顺等现象。
本文在参考实际情况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我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大纲中传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调整并同步进行针对性训练。大一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中,任课教师带领学生亲历项目选题、文献检索、实际调研、任务设计到申报书的格式编辑、内容填写等,为大二的正式申报做准备;大二时,在专业课程设计要求中,将每一次设计内容都模拟成真实项目,让学生亲历项目选题、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团队建设、项目实践及结题交付全过程,真实感受行业技术的要求,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思考个人职业发展路径;大二、大三时,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让他们对所学专业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联系。通过上述举措,旨在让学生体会校内课程和校外实践的密切关联,提升专业能力,重视团队协作,也进一步提升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进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下文就提升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在各实际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做法及特色进行相关探讨。
1重视信息检索能力
信息检索能力是大学新生迅速融人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的必备技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文献检索,如何准确获取信息,并针对研究课题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重组和利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任务。通过新生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将毕业论文中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及参考文献部分作为培养信息检索能力的重要用例,让学生在了解怎样选题的基础上,关注课题的研究动态,并明白文献在论文写作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最初,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快速、有效地检索文献资料上。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要求他们根据论文选题完成课题内容、方案设计等工作,从而推进预设的教学环节,引导他们围绕课题进行文摘检索,并在文献引用过程中遵循相关规范。在此之前,学生对文献信息的检索不太重视,但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后,绝大多数学生提高了信息检索能力,并在发现问题时先行应用文献检索法来启发思维,帮助解决问题[2]。这不仅让教师达到了实践教学目标,学生能力的增长也保障了后期科研或毕业论文(设计)的文献搜索质量。学生增强文献检索能力后,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也使学生在面对相同问题时,具备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考方向。专业文献阅读量的增长和思辨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执行下一阶段的训练计划,也有助于改变目前毕业设计过程中常见的论述对象之间逻辑关系不通、辩证不足的现象。
2加强研创项目申报训练
创新创业训练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3],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从大一开始,学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并进行相关项目申请,以及进行评阅渐进式训练。具体做法是,首先,让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近5年的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列表,以及往届优秀项目申请书和相关评审意见书作为参考。其次,帮助学生尽快熟悉项目申请书的内容组成,厘清项目研究目的、内容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递进关系,思考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自身研究累积、项目创新点等问题,探讨项目实现的技术路线、拟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成果。最后,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分组讨论、文献查阅、调查统计、行动研究等方式得出相应结论,再由导师给予校正和指引,进行多轮修改并最终定稿。
从实行情况来看,学生从最初的完成任务式渐进至三五成群自发讨论、思考;从前期的缺乏信心到经过导师启发、讲解后,感觉收获满满,对专业学习的自信程度快速提升。大一开展的是过程训练和预申报,目标针对校级项目,大二则在大一的基础上,针对省级或更高级项目进行申报。课题组初次对2019级软件工程专业的106人进行为期一周的短暂训练,最终收到正式项目申请书14份,参与人次84人,占总比79.2%,其中2项获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一般项目,2项获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级及2021级的申报率更高。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对项目申请过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对未来的科研项目申报、毕业设计(论文)的自主选题、开题设计有效、论文写作及就职后更好地融人职场实践,都是一场共赢的探索。项目申报以项目为基础,让学生自主自学相关课程、技能,并进行大范围内的讨论、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创新意识及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
3财务预算训练
长期以来,学校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是否掌握在校四年所学,并初步具备分析、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否很好地独立完成毕业论文(项目)。而商业意识的培养经常被师生所忽略,财务预算环节在规划之初也颇有争议,但考虑到新工科環境下,科研项目申报或毕业论文(设计)的功能都应与时俱进,而且学术规范的训练、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分层分类地指导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很重要。由于缺乏商业意识,导致学生(尤其是工科类学生)进入职场后不适应工作岗位或创业失败。而在实践课程中,指导教师先让学生先按自己的思路上报相应数据,然后根据项目实际帮助他们进行分析,明白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过程,最后要求项目组内有专职出纳、会计处理记账、打款、报销等相关事宜。这样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并助力他们在未来职场中生存和发展。
4毕业设计与实习的深度融合
传统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如学校经费紧张、实习单位接受困难、与学生考研安排冲突等,很多学校的毕业实习提供了“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原本是为了解决上述冲突,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但结果是,部分学生借此待在家里或在校内闭门造车,敷衍了事。安排学生到真正的企业去实习,是为了让他们提前感受行业发展的前端要求,清醒认识用人单位对专业应用能力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行业及社会发展的认识,避免应聘时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同时,实习安排也不应局限于大四某一个规定时间段,大二、大三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调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校课程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感受企业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团队协作氛围等[4]。
在实习基地与专业契合的情况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所学和所长的更深层次的认知与思考,使其更容易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收集的实验数据或样本数据进行糅合,从而带来新的想法,进而促进项目选题的产生。由此,无论研创项目或毕业设计的选题权都能重新返还给学生,更利于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或研创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经过三年多的教学探索,证实“经常性走出去的实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使其更为客观地认知自身,为以后独立工作、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准备。而且,根据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认可也在逐年提升,为学校与企业横向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实践证明,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的有效性,让学生能顺利适应实习岗位,还拓宽了后期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师生的准备空间,甚至在项目选题的实用性、程序设计的从容性和解决方案的创新性方面都大有裨益。
5结束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一关,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近年来各界对毕业论文(设计)中出现的抄襲改造、照搬照抄、东拼西凑等现象的关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数量多而多无实质性创新的现象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比如,如何减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命题建设无效化、结构形式相似化、内容表述堆积化等现象[7],如何有效推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发展等。基于此,本文针对毕业设计中的不足,提出从新生着手的研创活动、参观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关联的实践教学模式改进方案,自实施以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与学重心实现转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对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