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富:一桨渡两岸 壮年到古稀
2022-04-29周晏如苏其善
周晏如 苏其善
一根纤绳把船拴在渡口,也把铜梁区水口镇人大代表、大滩六社社长张邦富拴在大滩水库渡口26年。
26年前,这位憨厚的壮实汉子从父亲和兄长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大滩水库的摆渡人。
一摆一渡间,时光飞逝,如今张邦富已年近古稀。但只要听见一声“老张”,他仍立刻上船,拔锚、拨浆。
张邦富说,他不会停下来,“只要我还划得动一天,只要群众还需要我。”
父子三人接力50年
秋日清晨,大滩水库微波荡漾,野鸭在水中嬉戏、空中白鹭成行。
渡口薄雾缭绕,有女中音传来:“张代表,我要过河,婆婆要到卫生所看病!”
只见对岸一个背着背包的中年妇女,扶着80多岁的老婆婆。
“好嘞,马上就过来!”张邦富用略显苍老的男声回应。很快,渡船穿过薄雾,离岸轻快地划来,划船人舞动双臂,熟悉地摆动着双桨。
船到对岸,他跳下岸,帮着将老奶奶扶上船后,又调转船头朝对岸划去。
有力的双桨划破清澈的水面,一圈圈涟漪在船舷边荡漾开来……
大滩水库建于1972年,两岸住着400多户村民,且大多是留守老人。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和劳作生产,水库中段设置了码头和渡船。
张邦富的父亲张依林,成为第一任摆渡工。10年过去,父亲年老体弱,这个任务落在了张邦富二哥张邦云身上。
2006年,摆渡14年的张邦云也渐感力不从心。村里却再也找不到愿意接手这份月薪资只有280元的工作的人。
眼看渡船就要停摆,无奈之下,村党支部书记硬着头皮拨通了张邦富的手机。没想到,张邦富毅然放弃每月3000元的收入,第二天就扛着铺盖卷回来了。
就这样,张邦富成为第三任摆渡工,和父亲、兄长演绎了一场长达50年的摆渡接力赛。
小小渡船风雨无阻
刚接手时,渡船还是很重的水泥船。从库头到库尾,行船全靠手摇,逆流而行时,划起来特别吃力,而且相当缓慢。每摇送一趟,张邦富都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如牛。
“夏天晒得衣服半小时就要换一件,冬天又冷得发抖。”渡船每天在两岸间往返数十趟,即使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张邦富也要先为村民们摆渡。
但他没有一刻退缩过。村民们很受感动,都和他特别亲。
“父亲和二哥坚持了半生,这份事业理应由我来继承。”张邦富常常说,因为群众需要渡船,所以自己从没计较过收入的高低。
早年,大部分村民留在家务农,坐船过河的群众特别多,肥料、粮食、柴草,都是靠这艘小船运送。
两岸全是土路,每逢下雨便满是泥泞,运进化肥和送出粮食又全靠肩挑背磨,非常艰难。张邦富只是摆渡工,并没有运送农用物资的任务,但遇到体弱多病的老年人,他仍帮忙将东西送到公路上。
转眼26年过去,张邦富仍摇着船桨,每天过着船上到家里的生活。
听过他故事的人都觉得枯燥,但张邦富却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但是,常年风里来雨里去,水面湿气又特别严重,再加上多年劳累,张邦富的肩膀和膝盖都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
“现在上年纪了,经常关节痛。实在痛得受不了,就吃点止痛药,或者抹点自己泡制的药酒。”张邦富妻子周优碧指着家里一坛坛的药酒说,这些都是给张邦富准备的。
张邦富也有痛得下不了床的时候,这时,周优碧就会来到渡口,暂时接替丈夫摆渡。一来二往,也落下了病痛。
渡口随时有村民需要坐船,所以张邦富夫妻很少离开渡口。哪怕逢年過节,老两口也很少去县城女儿家团聚。
周优碧说,伤痛都是小事,只要能让乡亲们过得好,他们也就安心。
传播文明乡风
2018年一个冬日,凌晨2点,张邦富家的门被敲响,他在寒冷的空气中哆嗦着起床。原来是本村五社村民刘坤云,因结石病发作腹痛难忍,快要走不动路了,不得已请张邦富送他到对岸。
张邦富叫上妻子,立即下船起锚。
寒风呼呼刮,细雨漫天飘。妻子帮忙划船,张邦富则将痛得如一滩软泥的刘坤云背在背上,一直送到水库大坝的公路上,又叫车送其到医院……因为救治及时,刘坤云的病情得到缓解。
其实,张邦富已记不清多少次半夜被敲门声吵醒。
“张代表一家人,个个都很和善,从来没有和谁红过脸。不管白天黑夜、无论风霜雨雪,凡是想到水库对岸去了,只要喊一声,都能很快坐上船。”全村群众都对他赞赏有加。
为了村民在渡船时能学习知识,喜欢读书看报的张邦富还从村党群服务中心借来各种书籍和报纸,在渡船上建起了“流动书屋”。除在船上阅读外,村民们还可以将书报带回家中,看完后再还回来。
张邦富坚守水库渡口多年的事迹,获得了上级组织和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他多次被镇人大表彰,还获得“铜梁好人”“铜梁十佳道德模范”“重庆好人”“重庆最美家庭”等多个荣誉……
“要是张代表干不动了,还有哪个来带我们渡河哟?”有村民感叹。
张邦富笑着说,只要他还划得动一天,就会为村民服务,“如果真有一天划不动了,希望水库上能架一座桥,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