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2022-04-29朱利利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迎来了新的变革,它是所有专业的通识课程,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通过使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文章从呈现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规律、教学评价的标准任务驱动模式来阐述如何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任务驱动;计算机基础;职业教育
中图法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computer fundamentals"course in higher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ask-driven under background of"Internet+”
ZHU Lili
(Zhengzhou Shuqing Medical College,Zhengzhou 45000o,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Internet+”era,the teaching of“computerfundamentals”i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ushered in new changes.It is a general course for all majors and requiresstudents to flexibly master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methods.By using advanced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s, the article explains how to make studentsinterested in the course from the standard task-driven model of presenting tasks, completing tasks,summarizing rule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aim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corequality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Internet+,task-driven,computer basics,vocational education
1 “互联网+”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影響
互联网助力教育,其可以应用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授非计算机专业,特别是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如针灸推拿、中医等古老专业)时很难顺利进行。大多数学生未接触过计算机行业,没有相关概念,难以理解相关内容。学生对计算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以与自己专业相关联,不重视理论和实操。此时,教师需要从互联网上收集丰富的资源,转换成学生思维去教授课程,借助跟他们专业相关的、更容易理解的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建立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方便理解的课程资源[1]。
填鸭式教育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演示讲解,学生观看后实操。其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独立思考、团结合作能力,限制了发散思维、计算思维、信息化技能的培养,学生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而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教学方式方法更加新颖且逐渐完善。应用钉钉、雨课堂、微信、职教云、自适应学习系统等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师生可随时随地完成教与学任务。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布置作业,催交作业,查看班级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在系统中可以看视频、写作业,与同班同学互动,向教师提问等。
2 任务驱动的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必须跟任务或者问题联系,探索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教师需改变自己的教学观,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强硬地灌输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对学习拥有主动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自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系统框架。通过新旧经验的交替,实现丰富知识和提升能力。
任务驱动最大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参与整个实施过程,教师加以引导和辅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与他人建立联系,完成自我探索、锻炼思维的同时提高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其中,强调任务开放,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确保每个学生拥有创新空间。教师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将一些理论概念广泛而灵活地应用到具体情境中[2]。完成任务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3.1 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忽略学生主体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在课堂上教授知识,通过实操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关心学生是否真理解知识。学生只是比葫芦画瓢,模仿教师动作,被动接受知识,感到教学枯燥、无趣,参与课堂积极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其中,实操内容多、时间短,动手实践时间短。学生每次遗留一点不懂的知识,便会积少成多,继而畏惧相关课程的学习,不再跟着实操,成绩一降再降。社会需要的是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新颖有趣、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学生对此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基于此,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尽情发挥自己才能的游乐场。
3.2 学生之间层次差异大
由于经济水平、师资队伍等发展的不均衡,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情况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忽略了学生的相关差异,教学上一视同仁,没有进行差异化教学,学生成绩严重呈两极分化态势。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学生水平进行测试和衡量,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分层指导,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会所有内容,从而掌握所需能力。
3.3 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策略不足
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现阶段,很多教师还是简单的讲解知识点,举例说明操作方法和步骤,后续让学生不断进行重复操作,对学习方法、策略和技巧不够重视。学生耗费了大量时间却没有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遇到同类型知识点困难重重、艰难前行,无休止内耗。“计算机基础”课程多是进行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很多,教师无法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无法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教师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跟着计算机专业技术网站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学习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策略和技巧。
3.4 课时不够,理论重视不足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都是采用“一半理论一半实操”的教学方式,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包含的内容特别多、知识点琐碎、时间不够充裕,重心一般放在实践操作上,只能无奈缩短理论知识教学时间,内容不能详细展开,只能挑重点讲,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3]。由于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度不够,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因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而不停返工,反复出现各种错误,既浪费时间,还会让学生受挫。因此,教师需要整合互联网上的相关素材,利用慕课、职教云平台等提炼知识点,让学生明晰重难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不断加强对知识点的使用,从而让学生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能够牢牢掌握知识。
4 “互联网+”时代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4.1 呈现任务
教师提前设计好任务,以较好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此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如何设计任务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每次设置多个任务,完成一个任务才能进入下一个任务,闯关式参与任务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中层层递进,从易到难,激发胜负欲和好胜心,成功完成任务[4]。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标注学生掌握何种能力,如图表制作任务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以致用,将生活中感兴趣的数据做成图表,能够以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其次,要设计情景式教学任务,任务呈现要合情合理,实现沉浸式教学。
4.2 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和操作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得以改变,教师教授课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慕课、职教云以及自适应学习 APP 得到广泛应用。学生在慕课上学习,可以了解本节课内容和知识重难点,随后进行任务分解,分析本次任务会用到哪些知识点,需要进行何种操作。通过分析任务,学生可明晰任务考查点,更容易找到突破口,从而完成任务。其中,可使用钉钉直播的形式,记录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可在网上查找对应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多方佐证,实施操作,并思考其他更快完成任务的方式。实施视频对比解决方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若学生的学习水平不高,使用的策略为先完成会的部分,随后跟其他学生小组讨论,確定考查内容,再将不会的部分重点补救,从而完成相关任务。此后,难度高的任务级别跟计算机二级考试一样,即需要靠小组探究,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每个学生完成自己最熟悉的部分,通力合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则通过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择优进行表扬。
4.3 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在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的框架和脉络,突出讲解重难点,总结出完成任务的多种方法。教师利用相关设备演示、播放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常犯的错误,示范优秀学生的操作过程,通过正反操作对照,对比清晰,使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变幻不同场景,总结规律,教师讲解知识点在该场景下的应用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教师重点展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和思路,发现处理问题的多元性,拓展思维和知识面,使学生学会以多种思路完成任务。此外,教师重点讲解难度最高的综合性任务处理方法,使用大数据评价功能,小组分析任务没有完成的原因,如人员分配不合理、短板太明显、缺乏拓展能力等,根据学生情况取长补短,后续发挥各自优势,补齐短板,使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而积极完成任务。
4.4 教学评价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课堂评价的方式更多,教师可以多角度、全方位评估学生。教师统计学生每一次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综合动态进行过程性评价。利用自适应系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程度、小组中对任务的贡献度来进行智能评价分值。评价的设定经过多维度考虑,包含知识掌握情况、技能熟练度、思维提升、能力拓展等指标。由于评价手段更加多样化,因此教师使用智能化手段,查看班级整体情况,平均任务完成度,单个任务完成人数,从而合理调整分组,进而使班级整体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5]。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课堂记录,积累的成长雷达图,知识掌握曲线、待提升的知识点,能够选择的提升途径等,根据未掌握知识点模块和规划的提升路径进行巩固复习,从而有目的、分层次、个性化复习。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分为不同的层级,使学生拥有不同的称号,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不断获得更多的荣誉,鼓励学生向更高峰攀登,增加学习自豪感和成就感。
5 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教学方式,可以解决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多个任务,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利用智能化手段因材施教,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路径。同时,引入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穿插使用策略、方法和技巧。利用智能分析系统,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进行个性化辅导。在以后的工作中,教师需要多关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娟.“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6):141?142+160.
[2]杨再奇,段发梅,段莎莎,等.“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混合教学模式[ J].教育观察,2020,9(22):124?127.
[3]唐玲,尹珧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应用类课程在线教学设计[ 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3):162?163.
[4]杨再奇,段发梅,段莎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2020(2):90?91.
[5]王宇,刘亚同.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32):233?234+239.
作者简介:
朱利利(1989—),硕士,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大数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