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与闾山梨园教
2022-04-29马小鹤
[美]马小鹤
(哈佛大学 哈佛燕京图书馆,美国 麻州 剑桥 02138)
引言
2009年9月在都柏林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上,笔者对新发现的霞浦文书作了介绍[1]。介绍的主要文书是《乐山堂神记》(简称《神记》,缩写L.)。对其中摩尼教神祇的辨识,已经得到大部分学者认可,但对非摩尼教神祇的介绍实属“急就篇”。此后笔者专注于研究霞浦、屏南文书的摩尼教内容,甚少涉及非摩尼教成分。在研究屏南文书时,注意到摩尼教文书是在寿山乡降龙村寿发堂傀儡坛班遗物中发现的,与提线木偶、梨园教文书保存在一起。何以摩尼教文书会与傀儡戏遗物共存呢?受尤小羽[2]120-125、张帆女士[3-4]的启发,觉得很值得从闾山梨园教的角度对《乐山堂神记》等明尊教文书作一探索。
本文拟对霞浦文书《神记》[5]、《明门初传请本师》(简称《明门》,缩写M.)[6]、屏南文书《贞明开正奏》(简称《开正奏》,缩写Z.)(1)感谢张帆女士惠赐照片。等三种明尊教谱书与梨园教之关系作一探讨。明尊教之名出自《大明律集解附例》,本文指明清时代华化的摩尼教。
一、闾山梨园教
道教闾山派师公(尪师)提傀儡演法事,形成六种提演剧目,其中有的被改编为四平傀儡戏后,在原有祀奉闾山教主许九郎(即许真君)和王母娘(闾山师娘)及法主陈靖姑的基础上,也供奉起戏神田公元帅,遂自称为梨园正教[7]。“献六硐”属于梨园教道坛家庭法事的总称,包括“芙蓉硐”(华光大帝)、“临水硐”(奶娘夫人)、“紫荆山”(五圣侯王)、“南朝硐”(龙图相公、七五大王)、“水国硐”(天妃妈祖)、“黄碧(蘖)硐”(九使神王)[8]。
梨园教于明清间最为盛行,至今闽浙山区仍有遗存,主要流行地区为闽东北的寿宁、福安、福鼎、霞浦、周宁、政和以及浙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县。
梨园教的外坛为“众圣神坛”,多指醮事仪式中设置的傀儡神坛,设于傀儡台与台屏之上下层之间。上层中挂戏神田公元帅,而紫金(荆)山侯王、九使神王(蛇王)、水母娘娘(妈祖娘娘)则分别挂于左右;下层(即戏台上)左端坐华光大帝,右端坐大奶夫人(陈靖姑),旁边分别站着千里眼、顺风耳和王、杨二净等。
梨园教的内坛为“三界神坛”,设于傀儡台下正对面大厅中的道坛,是梨园教科仪活动的主要坛场:上界神案为天神,上摆玉皇大帝(中)、星辰教主(左、龙树)、吉祥教主(右、观音);中界神案为地神,其左中右为三元三官大帝,左边为真武大帝,右边为华光大帝;下界神案为陈林李三夫人(陈靖姑居中),旁边有王杨二将。以往其神案后还有“三清图”,供道教“三清”。在“三界坛”两旁还有“城隍”“社令”(当地社神)或地方祀神之神像牌,此为内坛之陪祀神。
梨园教法事傀儡的“六硐”为:“芙蓉硐”即《华光传》,或称《五显传》,演华光五兄弟出世及华光上天入地、寻母救母、收妖成神的故事。“临水硐”即《奶娘传》,演陈靖姑收长坑鬼、白蛇精等妖魔鬼怪和祈雨救民故事。“南朝硐”,全剧名称不详,剧中演书生薛文进进京高中后被害,包公下阴间判案为其申冤。“水国硐”即《天妃传》,演莆田妈祖娘娘于水国硐收妖救民故事。“紫荆山”即《紫荆山全传》[9]144,演书生黄金龙与紫金(荆)山四金龙兄弟结拜,后进京献宝得中状元,并奏朝廷宽赦四兄弟无罪,最后五人皆得封赏故事。“黄碧硐”即《九使传》,演福清县大板村刘孙礼之妹被黄檗硐蛇妖摄去,在洞中生下十一子。刘学法后,上山破洞斩蛇妖八子,经刘妹力救而遗三子。后三子上庐山学法而成神,此即九使、十使、十一使。九使兄弟在田公元帅麾下使用。“六硐”剧目形成梨园教之基础,各剧目所演的主要人物都有收妖立功受封之事,所以也都成为梨园教之神,而受祀于“众圣神坛”之上,因之成为六硐之神。
自宋仁宗(1023—1063在位)禁巫之后,自古以来以傀儡行法事的巫师尽量向道教、佛教靠拢,使自己的地位与身份合法化。其仪式之科仪中首请之神为“释迦文佛”“吉祥教主”(观音)、“星辰教主”(龙树)等,故称“做佛事”;师公为了体现其为道教闾山派之“闾茆二洞门下”弟子,亦请张天师、许真君、真武帝、华光、陈林李三夫人,而使祈福醮仪有“道场”之称[10]。
二、众圣神坛
霞浦、屏南三种谱书所列非摩尼教神祇颇多,佛教、道教、土著神祇都有,来历复杂。先从戏神田公元帅入手,有助于辨明他们与梨园教众神之渊源。
戏神田公元帅起源于和合神田太尉两兄弟,隶属于道教玄坛赵公明信仰体系。赵公明自东汉时期作为厉鬼出现起,其形象经历了瘟鬼/瘟神、杂神的阶段,而变为守卫正一玄坛的元帅神。收录宋元至明初上百种道法的《道法会元》中有《正一玄坛赵元帅秘法》,其《赵元帅录》曰:
元帅姓赵名朗,一名昶,字公明,终南山人。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行圆满,被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逮汉祖天师修炼大丹,飞神奏帝,请威猛神吏为之守护,由是元帅上奉玉旨,充正一玄坛元帅。[11]445-452
在这里,赵公明几乎被抹去了一切与瘟鬼有关的痕迹,成了天师张道陵的助手[12]。《明门》奉请“玄坛关、赵二大元帅”(M.8—9),关指关羽,赵即赵公明。《神记》奉请“三天教主张大真人、……马、赵二大元帅”(L.9、34—35),张大真人即张道陵,马即马华光,赵即赵公明。
《玄坛赵元帅秘法》中,田、郭、窦还是和合神:
冲天风火院昭烈侯、昭信侯二田太尉,副将郭太尉,窦判官……凡在后或有买卖交易,所谋事务,散祸禳官,除非释讼,千和万合,自然成真。已成未成,皆得圆成。已济未济,皆得利济。[11]452-458
其中《玄坛如意大法》还记载了田、郭、窦的名字:“冲天风火院昭烈侯田大太尉苟……昭信侯田二太尉留……副将郭太尉碧……窦判官坚……”[14]475-477
和合神田太尉转型为戏神田公元帅,则源自民间傀儡戏戏神田智彪与田太尉之复合。明代前期编纂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简称《大全》)曰:
风火院田元帅:帅兄弟三人,孟田苟留,仲田洪义,季田智彪,父讳镌,母姓刁,讳春喜,乃太平国人氏。……至汉天师因治龙宫海藏疫鬼,□徉作法,治之不得,乃请教于帅。帅作神舟,统百万儿郎为鼓竞夺锦之戏,京中谑噪,疫鬼出观,助天师法断而送之,疫患尽销。至今正月有遗俗焉。……天师保奏,唐明皇帝封冲天风火院田太尉昭烈侯、田二尉昭佑侯、田三尉昭宁侯,圣父嘉济侯,圣母刁氏县君,三伯公昭济侯,三伯婆今夫人,窦、郭、贺三太尉,金花小姐,梅花小娘,胜金小娘,万回圣僧,和事老人,何公三九承士,都和合潘元帅,天和合梓元帅,地和合柳元帅,斗中杨、耿二仙使者,送梦报梦孙喜,青衣童子,十莲桥上桥下、棚上棚下、欢喜耍笑,歌舞红娘,粉郎圣众,岳阳三部儿郎,百万圣众云云。[13]242-243
康保成先生认为,《大全》描写的是一场傀儡戏的演出,福建各剧种多与傀儡戏有渊源关系,南方供奉的戏神—田元帅实际上是一架木偶[14]。
戏神信仰可能起始于宋代。吴自牧元统二年(1334)成书之《梦粱录》记载临安城(杭州):“正月十五日元夕节……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15]陈志勇先生认为,几乎在所有傀儡戏艺人心目中,宋代杭州“苏家巷”就是傀儡戏的源头和圣地,只是这个圣地在名称上逐渐演化为“杭州铁板桥风火院”[16]。屏南县寿山降龙村“寿发坛”傀儡班保存的《抽戏神担本》抄本云:“……奉请杭州风火院田、窦、郭三大元帅师阜(傅),徽州府雾源宫五显灵官大帝,……”[17]丁荷生(KennethDean)与郑振满先生对莆田地区的田公元帅信仰做过全面调查[18]。
《明门》奉请“杭州风火院田、窦、郭三大元帅舍投(2)“舍投”可能意为“让我这边的人给您送上请柬”,或请神降临。”(M.41—42),《神记》奉请“梨园坛内田、窦二大师爷”(L.38—39),就是指上述戏神风火院田元帅及其部属窦太尉、郭太尉。
瑞云祖庙莆仙戏班恭请祖师《仪文》曰:“有劳五方值符使者拜请九天风火院玉封田、窦、郭三位老郎师父……顺风耳、千里眼、风火二将……梨园会上一切威灵、合台文武圣贤同降花台到座。”[19]
《开正奏》在“田、窦二大元帅师父降吉祥”(Z.64)之后曰:“风火二大将军来加护”(Z.65),当即“风火二将”,为戏神部属。
闽东梨园教的仪式傀儡剧“六硐”之一为“黄碧硐”即《九使传》。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行的《榕阴新检》的“妖蟒惑人”出自陈鸣鹤所著《晋安逸志》:
唐僖宗福清黄蘗山有巨蟒为祟。邑人刘孙礼妹三娘姿色妖艳,蟒摄入洞中为妻。孙礼不胜忿恚,誓必死之;遂弃家远游,得遇异人,授以驱雷秘法,归与蟒斗。是时,其妹已生十一子,孙礼杀其八。妹奔出,再拜,为蟒请命。孙礼乃止。其后三子为神曰:九使、十使、十一使,闽中往往立庙祀之。[20]
李燕燕认为,这一记载与梨园教“黄碧硐”所演剧目《九使传》的内容相差不大。“黄碧硐”“黄檗硐”“黄毕山”均指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的黄檗山[21]。《明门》奉请田、窦、郭三大元帅之后,奉请“巡山侯王九使、十使、十一使舍投”(M.42—43),当即《黄碧硐》之九使、十使、十一使。九使即梨园教“众圣神坛”上层挂在田公元帅旁边的九使神王(蛇王)。
梨园教仪式剧“紫荆硐”(五圣侯王仪式剧)[22],演书生黄金龙与紫荆山四金龙兄弟故事。闽东瑜伽教发奏科仪所发文书“九函十二牒”之一为“牒紫荆山上宫,东峰亭坪显圣侯王前”[23]40。《明门》“奉请本境门前降所祀紫荆胜境、通天达地大圣、伍通侯王”(M.54),当即“紫荆硐”中的“五圣侯王”,也即梨园教“众圣神坛”上层挂在田公元帅旁边的“紫荆山”,也即瑜伽教中的紫荆山显圣侯王。
仪式剧“南朝硐”:祀包公,演《七五相公传》[9]144。《明门》奉请“南朝护国七五[师]公”(M.61),当源自梨园教“南朝硐”《七五相公传》,也即梨园教“众圣神坛”上层挂在田公元帅旁边的七五大王[24]101。
三、三界神案
梨园教三界神坛上界神案为天神,其中有星辰教主(左、龙树)。《开正奏》曰:“祖师龙树菩萨降吉祥”(Z.56)和“星辰教主列代宗师降吉祥”(Z.58),这可能与梨园教有关。白玉蟾(1134—1229)记述瑜伽教:“然其教中,有龙树医王以佐之焉,外此则有香山、雪山二大圣,猪头、象鼻二大圣,雄威、华光二大圣……”[25]唐代(?)有人托名龙树撰《龙树五明经》[26],多讲治病养生,经中列有道教神符形制之“符”与“印”,与道教关系至为密切。闾山教所请的神祇中就有龙树医王[27]。故梨园教、《开正奏》的龙树可能都与瑜伽教有渊源。
梨园教天神有吉祥教主(右、观音)。三种明尊教谱书中多次出现观音,如果与势至一起出现,有可能源自摩尼教,指呼神与应神。观音如果单独出现,可能与梨园教中的观音类似,是指佛教之神。如《开正奏》曰:“救苦观音菩萨降吉祥”(Z.54)。
梨园教中界神案为地神,其左中右为三元三官大帝。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灵,东汉时,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三官神格极为崇高,仅次于玉皇。三种明尊教谱书所请之神,与梨园教神谱的类似之处在于:观音等佛教之神前后,突然出现道教中神阶很高的尊神。《开正奏》曰:“三品三官大帝来加护”(Z.59)。《明门》奉请“天地水〈火〉上元一品锡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M.9—12)。《神记》奉请“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上元一品天官锡福紫微大帝,中元二品地官赦罪清虚大帝,下元三品水官解厄洞阴大帝”(L.6—9)。
梨园教中界神案三官大帝右边为华光大帝,他也出现在众圣神坛下层左端,又是仪式傀儡戏“芙蓉硐”即《华光传》的主角。华光大帝身世复杂,源自宋代的五显神,宋末与佛教的华光如来融合,明初又融入了道教护法四圣之一的马元帅(马华光)[28]。
约在北宋撰作的《太上洞玄灵宝五显灵观华光本行妙经》叙述了道教护教神华光的生平事迹,天尊曰:“三天境内有灵官大圣,华光五大天帅……或现一身,或显五相,或化为诸天天帝,或化为梵王帝身,或化为吉祥如来,或化为日露天主,或化为华光菩萨,或化为天丁力士,或化为妙行真人。”经中说华光“部领五百灵观大圣,金砖金枪、火瓢火车……扫荡妖氛,驱逐不祥,肃清境界,人鬼分离,生民安泰。”[29]
华光如来即舍利弗。《法华经》记载,尔时佛告舍利弗:“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30]
福建省寿宁县闾山梨园教科仪本中“元帅诀”云:“诚请梨园元帅翁,田公马赵三帅公。”[24]101《神记》奉请“马、赵二大元帅”(L.34—35),马即马元帅马胜,赵即赵公明。
五显信仰出现于宋代,常与民间对五通神的信仰相混淆。南宋洪迈1162—1202年间撰写的《夷坚志》不止一次提及五显神。宋理宗(1225—1264在位)时,鲁应龙撰《闲窗括异志》曰:“五显灵官大帝,佛书所谓华光如来,显迹婺源久矣,岁岁朝献不绝。”[31]五显神为佛道两教所接受。元刊《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前集《五圣始末》讲述了五显的故事,“先是庙号止名‘五通’。大观(1107—1110)中,始赐庙额曰‘灵顺’”[32]。明代前期刊印的《大全》照抄元刊《搜神广记》的《五圣始末》之外,新增《灵官马元帅》条[13]220-221。这段故事虽然回避了“五显”“华光”等字样,实际上是把五显灵官大帝与火神灵官马元帅糅合在一起了[33]。至万历(1573—1619)时,余象斗编集神魔小说《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简称《南游记》[34]。梨园教仪式傀儡剧“芙蓉硐”即《华光传》,或称《五显传》,本事与余象斗《南游记》相近。
五显灵官大帝也进入了瑜伽教神谱,可能与白玉蟾所言之“华光”有渊源。闽东瑜伽教发奏科仪所发文书“九函十二牒”之一为“牒五坛教主前,徽州金阙殿天下正神上安宫五显灵官大帝”[23]40。
梨园教中界神案三官大帝左边为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即唐朝册封的玄武大帝,形象为“踩龟蛇”的武士。宋祥符(1008—1016)间,避圣祖(赵玄朗)讳,始改玄武为真武。《真武灵应大醮仪》称其为“北极镇天真武灵应佑圣真君玄天元圣仁威上帝”。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谓“真武空中协助”。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使真武信仰在全国得到了普遍传播,并逐渐与民间宗教相结合。《明门》有“真武大圣”(M.7),《神记》有“北方镇天真武菩萨”(L.4)。
梨园教下界神案为陈林李三夫人(陈靖姑居中),旁边有王杨二将。陈靖姑也出现在众圣神坛下层右端,旁边也有王杨二将。陈靖姑也是仪式傀儡戏“临水硐”即《奶娘传》的主角。林夫人,即林九娘,原为三夫人之一,后神格日高,一般称妈祖,为仪式傀儡戏“水国硐”即《天妃传》的主角;也出现在众圣神坛的上层,称水母娘娘。陈林李三夫人为夫人教主要神祇,内容较多,需另文探讨。
梨园教在“三界坛”两旁还有“城隍”或地方祀神之神像牌,此为内坛之陪祀神。《明门》“先请本州城隍”,又请“本县城隍大王”(M.92、95),“各境地头、地主、神坛、草庙、桥亭、佛塔,上临溪头,下临水口,一起有感神祇,见闻随喜,见喜随闻,良日夜今时普同请降道场,证明修奉”(M.102—105)。《神记》“上临溪头,下临水尾,桥、亭、佛塔、古迹、灵坛、草庙神祇,普同拜请”(L.56—57)。《开正奏》祈求“本管土主正神降吉祥”(Z.114)。这些也都是陪祀神。
梨园教师公做道场时也请张天师,此神也见于《大全》[13]320。《云笈七签》云:“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35]《神记》奉请的“三天教主张大真人”(L.9)应该是指正一道教祖张道陵,也即梨园教奉请的张天师。
四、结语
中原摩尼教在唐代会昌(841—846)法难遭到禁绝以后,向闽浙发展,受到民间宗教越来越大的影响。明尊教文书《明门》《神记》《开正奏》吸收了不少梨园教的神祇。
三种谱书最后写定的年代大约在清代。《神记》传教宗师最后传人谢法行(L.31)卒于雍正五年丁未(1727),《神记》之定稿当在此之后[36]。《明门》的撰写大概比《神记》早一些。《开正奏》记载的最后的法师韩法真即道光十二年(1832)抄写《贞明开正文科》者。
《明门》的“灵源历代传教宗师”名单最后,用小字添上谢法如、随担陈法震、吴法兴、吴法广、詹法通五人(M.38),在《神记》中已将随担陈法震、吴法兴、谢法如、詹法通写成正体字,惟吴法广因遗漏而在旁补加,复用小字添加了谢法昭、谢法元、谢法行三位传人(L.30—31)。这些当非臆想人物[37]。随担当指以傀儡担进行法事的传教宗师。由此推测,随担陈法震当为明末清初之人,可能就是从他那个时代开始,明尊教吸收了较多的梨园教成分。
三种明尊教谱书都列举了大量神名,仅就与梨园教有关的神名作一概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明教接触梨园教之前,就已经吸收的神祇;另一类则是从梨园教吸收进来的神祇。
宋摩尼林瞪(1003—1059)的族谱记载其“入明教门”,明教门在接触梨园教之前已经吸收的神祇中,最突出的当为顺懿夫人陈靖姑。林瞪之妻陈氏应为普通民女,但明教门搞了个“拉郎配”,让林瞪“娶”了闾山法夫人教主神陈靖姑。霞浦文书《兴福祖庆诞科》(简称《庆诞科》,缩写X.)[38]“一心奉请:生居名族,归届德门,六阴贯体性淑明,万德周身灵应顺,宣封顺懿兴福夫人”(X.94—99)。《贞明开正文科》(缩写W)[39]也奉请“临水诸宫夫人”(W30180)。基本采用道教科仪形式的明尊教霞浦文书《祷雨疏》(缩写D.)[2]141-163有专门拜请陈夫人的奏式——《牒夫人》,牒请“临水崇福太后元君、灵通有感三位舍人”(D.176—180)。《奏申牒疏科册》(缩写ZS.)(3)见杨富学《霞浦摩尼教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即出,第600—668页。称陈靖姑为“勅封临水宫”(ZS.18)。
明教门让林瞪“娶”了陈靖姑,从而打开了与陈靖姑信仰结合的大门。而陈靖姑也受到以提线傀儡为法事特征的梨园教的供奉,那是梨园教将自己置身于闾山门下的重要依据,从而为明教门与梨园教进一步互动打下了基础。
明教门除了“娶进”陈靖姑之外,也“降服”了道教的马赵二元帅。相传林瞪学法得道回家,曾碰到“四大元帅”(马、赵、温、康),林瞪的驱雷法胜过他们,收其为徒。现在霞浦柏垟乡只塑马华光、赵公明的像,迎神活动也只抬出他们的塑像[40](4)温元帅讳琼,康元帅讳席,《明门》也奉请“温、康都统二大元帅”(M.40—41),“温、康二大元帅”(M.53)。。马赵二元帅多次出现在《庆诞科》中,如:“一心奉请:神功浩大,圣力威严,承奉天师之法旨,辅弼雷使之权衡,正一马赵二大元帅。”(Q.102—103)
明教门文书也奉请观音、三官大帝、真武。《点灯七层科册》(简称《点灯》,缩写DD.)[41]“一心奉请,翠竹林中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临法会”(DD.46—48)。明尊教文书《奏申牒疏科册》“瞻礼观音大士之前”(ZS.87);在其《焰口疏》中说“观音大士洒杨枝而羹如”(ZS.106)。《祷雨疏》有《申三元》,申“上元锡福紫微大帝陛下、中元赦罪清虚大帝陛下、下元解厄洞阴大帝陛下”(D.147)。《冥福请佛文》[42]也“一心奉请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第39行)。《祷雨疏》多次奏请“玄天上帝真武菩萨”(D.5、7、157、395),又称“真武帝”(D.49、614)。
明教文书中的上述道教、佛教诸神,也是梨园教崇拜的神祇,这无疑为明尊教文书吸收梨园教的其他诸神开了方便之门。至于像张天师这样的道教神祇,则不易确定是明教在接触梨园教之前或之后所吸收进来的。
另一类则是从梨园教吸收进来的神祇。杭州风火院田、窦、郭三大元帅,风火二大将军,紫荆胜境通天达地大圣伍通侯王,巡山侯王九使、十使、十一使,南朝护国七五师公,五显灵官大帝等,当属此列。
三种谱书虽然吸收了或多或少的梨园教神祇,但与梨园教神谱相比,其区别仍然是明显的。梨园教神谱以玉皇大帝等三界神坛众神,以及田公元帅等众圣神坛诸神为主;而三种谱书仍然将摩尼教神祇置于最突出的地位,以“本师教主摩尼光佛”为首,源自梨园教的众神只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就是三种谱书在杂糅梨园教因素的同时,仍然得以区别于梨园教文书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明尊教谱书仍然是摩尼教在闽地的最后余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