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2022-04-29段萍马亚东符礼霜杨林韬
段萍,马亚东,符礼霜,马 娅,孟 华,杨林韬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为扩大就业,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经”。创新创业意识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已经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相比公办高校,我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但可以通过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提高自主创业能力来扭转此窘境。近年来,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了显著的提升,对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缺乏政策指引、缺乏创业资金、缺乏创业指导等原因导致大量优质的创新项目夭折。因此,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巩固和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调查,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为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在校生创业意识的现状,累计调查600人,得到有效问卷540 份。有效样本的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从性别上看,男生占比37.41%,女生占比62.59%;从学生户籍上看,农村户籍学生占比65.88%,城市户籍学生比例34.12%;从学历层次上看,专科学生占比37.23%,本科学生占比62.77%。研究样本中性别、户籍、学历上的比例结构与该校整体学生情况相符合。同时,被调查学生的专业覆盖该校所有的专业类型,被调查学生在年级构成上分布均匀。综合上述,研究样本分布合理,确保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另外,本研究还调查了有关创业的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是否有过学生干部任职经历,是否有参加创业活动(例如: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经历,以及是否有亲友创业。
表1 有效样本的构成情况
(二)调查结果
本研究根据现有文献中有关创业意识的测度方法①有学者的研究中关于创业意愿的概念,本质上也就是创业意识,如:邓洁(2020)和汤添全(2020)。因此,本研究关于创业意愿的测量就借鉴了这类研究中创业意识的测量方法。,采用四个问题来衡量大学生创业意识,即包括两个“意愿”方面的问题:“Q1:一直以来我都想自己经营公司”、“Q2:我将来一定会选择创业”;以及两个“行为”方面的“Q3:我积极为创业做准备”、“Q4:我会主动关注创业方面的资讯”。每个问题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进行测量,1 表示“非常不符合”,2 表示“不太符合”,3 表示“不确定”,4 表示“基本符合”,5 表示“非常符合”。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整体来看,不论是意愿上,还是行动上,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均有待提升。
表2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结果
本研究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结果做进一步的分析,将“非常不符合”和“不太符合”的回答视为创业意识差,将“基本符合”和“非常符合”的回答是为创业意识好。将调查结果呈现为柱形图,如图1 所示。由图1 可知,27.74%的被调查者一直以来就有自己经营公司的愿望,54.93%的被调查者没有过自己经营公司的想法;35.7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将来会选择创业,47.8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将来不会创业;32.1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积极为创业做准备,47.6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有为创业做准备;19.13%的被调查者主动关注创业方面的资讯,62.2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主动关注创业方面的资讯。综合计算,28.74%的被调查者具有创业意识(回答为“基本符合”和“非常符合”),仅有11.36%的被调查者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回答为“非常符合”)。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处在较差水平,有待提高。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
(一)变量测量
文献分析发现,既有研究通常从政策支持、学校教育、家庭支持等方面研究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例如:邓洁(2020)的研究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包括性格特征(包括成就动机、风险偏好、创造性以及坚韧性)、传记特征(包括性别、学校层次、专业类型和就读年级)、家庭背景(包括户籍类型、父母职业和家庭收入)和社会环境(包括亲友创业经历、学校教育和政府政策)4方面;刘静(2020)从个人能力(包括市场把控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专业知识、社会关系和家庭支持)、高校环境(包括创业活动、创业课程、创业培训和创业硬件)、政府政策、市场环境四个维度研究了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汤添全(2020)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构建了一个由个体差异、创业知识和创业环境3类变量16个因子(创业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可行性感知、愿望感知、主动性人格、冒险倾向、创新性、同理心、内控制源、创业自我效能、机会识别、创业竞赛、创业学习、高校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整体环境、社会网络规模)构成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借鉴既有研究成果,本研究从个体特征、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家庭支持四个方面,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个体特征,本研究主要选取性别、户籍类型、学历层次、专业类别、就读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参与创业活动、亲友创业经历等指标作为类别变量,测量方法详见表1;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家庭支持3个变量的测量方法与创业意识相同,测度内容见表3。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变量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各变量的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均超过0.8,各变量的克隆巴赫α 系数均超过0.8,说明各变量的信度良好。同时,各变量的KMO 值均接近或超过0.8,Bartlett 球形检验均达到了Sig.=0.000 的显著性,累积方差贡献率均超过50%,说明各变量的效度良好。
表3 变量测度与信度效度分析
(二)相关分析
表4给出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创业意识的均值仅为2.396,反映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差。创业政策和创业教育的均值也均未超过3,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认识水平较低、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待加强。家庭支持的均值为3.843,表明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度较高。从相关系数上看,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家庭支持、性别、户籍、学历、专业、年级、学生干部、亲友创业与创业意识的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家庭支持均与创业意识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4 均值、标准差与相关分析结果
注:Min表示最小值,Max表示最大值,mean表示均值,SD表示标准差,N表示样本量;★★★,★★,★分别表示p<0.001,p<0.01,p<0.05(双尾)。
(三)回归分析
由表5所示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家庭支持、性别、户籍、学历、专业、年级、学生干部、亲友创业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创业意识对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家庭支持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Beta>0,Sig.=0.000),说明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家庭支持正向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对性别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Beta=-0.101,Sig.=0.004<0.01),说明男生的创业意识更强;创业意识对户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Beta=0.171,Sig.=0.000),说明城市户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更强;创业意识对学历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Beta=0.326,Sig.=0.000),说明本科层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更强;创业意识对专业类型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Beta=-0.242,Sig.=0.000),说明大学生创业意识在不同专业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创业意识对年级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Beta=0.111,Sig.=0.002<0.01),说明就读年级越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越强;创业意识对学生干部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Beta=-0.406,Sig.=0.000),说明有学生干部任职经历的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更强;创业意识对亲友创业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Beta=-0.212,Sig.=0.000),说明亲友有过创业经历的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更强。
表5 回归分析结果
(四)结果讨论
上述研究不难看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比较薄弱。这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创业缺乏深刻认识,缺乏对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创业意识淡薄;第二,民办高校大学对政府实施的创业政策缺乏全面的了解,导致大学生对创业望而却步,因担心自己无法承担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而陷入有创业想法但不敢付诸行动的境地;第三,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创业教育往往更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锻炼,同时缺乏实际创业案例作为指导,导致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
究其根源,造成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在于民办高校在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保障体系两个方面存在不足。民办高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对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然而,现实往往相去甚远,由于高水平创业导师配备不足、资金和制度保障存在缺陷、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实践平台短缺等因素的限制,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往往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和简单操作的层面,创业教育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最终导致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由于民办高校面临着激励的生源竞争的压力,所以民办高校往往更重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而非“创业率”;而且相比创业率,民办高校更关注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这就造成了民办高校难以形成良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能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热情。总之,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和创业保障体系亟待健全完善。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对策
大学生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调查即影响因素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受到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应该重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构建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一)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定位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位置,处理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重视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将创业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内容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凸显创业教育的特色,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塑大学生职业观。
第二,加强教育引导的作用,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相关的讲座、论坛等方式向大学生宣传创业政策、普及创业理念、搭建创业思路,将创新创业融入到学校文化,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模拟演练,举办创新创业模拟竞赛,帮助学生将创业想法进行模拟实操。在创业模拟活动中,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不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管理能力。一方面,精选筛选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通过集中培训、进修以及到企业挂职等方式,提高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实战经验,切实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从企业引入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参与指导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合作,充分发挥专业性和需求性的互补,融合企业社会资源和学校教育优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活力和动力。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
首先,完善高校创新创业配套设施,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高校依托科研、人才、实验设备优势,借助所在地的政策、环境、服务、资金等优势,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这通过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落地提供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依托创业平台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为高校开展有关创业的相关课余活动的提供平台,实现创业教育;二是挖掘创业团队,培养创业项目,孵化创业企业;三是提供工商、税务、财政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四是提供科技政策、财税政策、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创业辅导。
第二,发挥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孵化作用,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培育工作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高校通过拨款、社会资助等方式筹集资金,设立大学生创业资助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援助和孵化服务。实施严格的创业孵化项目准入制度,对项目经营的风险问题以及创业团队应对风险能力进行科学地评估,投资有发展潜力的优质项目。同时,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定期对处于孵化中的项目进行考核,帮助创业团队将已经成熟化运行的项目推向市场,针对经过帮扶救助后仍然难以继续运行的创业项目予以淘汰,扶持新的创业项目。退出机制包括自愿退出、破产退出、勒令退出。
第三,加强高校与政府、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主体的合作。一是高校要与政府形成合力,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配套政策,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发布、政策解读、技术培训、项目跟踪、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二是高校要联合金融机构,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贷款利息减免政策,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和资金支持,拓宽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保障。三是高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引入优质的行业资源,企业事业单位凭借自身在资金、技术、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直接或参与的方式支持和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顺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