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制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型构建探析
2022-04-29朱红丽
朱红丽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一、引言
环境设计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学习日本设计体系,将当时的室内设计专业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内容基本为室内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分成室内和景观两个专业方向,目前新增本科专业均改叫“环境设计”专业,也就是之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该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实用艺术,涉及的学科也比较广,包含建筑学、城市规划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因此,各个高校均在探究环境设计市场的人才需求问题,并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做了一定的改进。本文试图将工作室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融合,构建适合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内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设计底蕴的优秀设计人员。
二、工作室制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根据工作室的不同类别安排相应的课程,以突出设计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工作室课程体系分理论、实务、实践三大模块,实务、实践模块,占到总课时的60%以上;教学方法以实践主导型为主,课程设计上突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及项目实践中发挥创造性。
以培养岗位工作室为导向的环境设计培养体系的本质是将工作室真实项目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在校生的设计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并掌握环境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环境设计相关材料性能及施工工艺,环境设计手绘表现、计算机表现、综合表现等相关设计表现技法;核心是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既懂设计又擅长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并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在市场上的就业方向,项目组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三大模块:室内模块、景观模块、建筑表现模块,图2,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和学习途径,根据课程模块,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增加了地方少数民族建筑表现这一特色,同时适应云南省地区环境设计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需求,能系统掌握关于室内环境设计、室外景观设计的科学方法和新兴手段,具备“一精”(专业制图与识图精通),“两通”(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贯通),“三熟”(沟通、设计、施工流程熟知)“八模块”(设计理念、快速表现、识图制图、设计实施、审美情趣、设计创新、设计营销、自主创业)的能力。
表 环境设计核心职业岗位要求
三、“工作室”下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目的和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将工作室真实项目的内容合理编入环境设计专业教材当中,在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体现实际项目的真实性。根据真实项目会不断完善不断增加的特点,建议专业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材以电子教材、智慧教材、云教材为主,根据真实案例及学生实际案例的内容方便增加案例,电子类文件也便于保存及传播。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材除采用国家十三五或十四五规划教材外,教师以电子课件和云班课上资源为主,目前已经完成出版的云教材1部,《景观设计》云教材,校本教材是根据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利用学生项目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课程和实践运用课程。通过成立教研小组,共同编写教材,教师之间相互讨论,通过环境设计理论体系进行编写,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环境设计应用型专业的教材与市场实践项目结合与地方相结合,才能很好地传承地域特色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以“工作室制”带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市场的需求,教学模式也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协作以及教师和学生充分深入实践项目中得到完成各项指标,真正做到师生受益、校企受益。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够建立一个多种学科、多专业间互补互助的平台,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灵活的教学环境。
四、“工作室”下的项目制教学过程
环境设计专业结合工作室开发的项目包,调整并设计实际项目或比赛主题项目为导向的,编写教学计划及各课程教学大纲、进度等,采用适宜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灵活的课程考核机制,由设计项目企业与课程教师、学生共同组织实施。环境设计工作室环境设计相关项目后,按照产、学、研融合的要求,设置相应的项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安排充足的教学学时,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各项专业素养。
环境设计专业通过工作室项目从入门到综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第二年开始的专业学习,从基础课绘画、平面设计、空间理解等转移到建筑表现的学习,初步建立环境设计的抽象概念;三四年级从初步向综合性项目发展。
在工作室项目中,学生通过不同的项目类别,完成前期调研、问题提出、设计概念抽象、设计思维的表达、设计关键技术问题解决、设计表现等过程,在项目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与设计创意及表现能力,提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更多的是启发、引导、教授。通过工作室的学习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设计项目,下课后自行完成设计项目。
另外环境设计专业产教融合项目会在现场上课,比如太阳冲乡村建设,学院按照“建实践基地,推动师生教学利用实际项目。
五、工作室建设的后期展望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根据前期工作,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度下的人才培养定位,接下来还有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教学特点其教学目标应建立相应的教学激励机制、教学分享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以工作室为主要定位的教学分享机制。建设教学共享平台、教学分享视频、教学服务公众号、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用书籍、网站、微信公众号、讲座、会议、座谈、汇报展览、课堂观摩等交流方式,传播工作室的实际案例及相关的知识、项目任务书和设计案例,解读真实设计项目的设计方法及市场对项目的最新需求情况,赏析优秀案例,交流教学心得,汇报教学成果等。在教师之间展开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将各高校掌握的项目案例资料整合起来,实现校际间、平台间的共享。
完善以工作室制度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测评方案,设计企业评价或以学生的获奖数量及质量评价,学生的项目设计情况、专业教育管理与实施情况;评价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引入情况研究、教学研究、课程实施的情况;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和效果,主要以企业评价为主,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挖掘
教学内容依据市场需求分类设置不同的工作室,比如基础类工作室主要解决效果图表现、建筑漫游、制图基本规范、方案表现、施工图表现等内容。设计类工作室主要解决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家具与陈设设计、展示设计等设计构思及设计表达。施工管理类工作室主要解决园林绿化工程、景观建筑工程、室内装饰工程的相关工作。
每个工作室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1名负责人及3~4名教师成员,负责人必须由讲师及以上职务担任,也可以由企业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管理者、工程师担任。负责人固定担任工作室的管理及教学组织工作,其余教师成员承担专业基础、设计、实践等内容的配套教学,可以根据学期及学生选择的需求在各工作室中灵活调配。
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根据云南地方特色加入课程思政,目前挖掘的主要是云南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元素,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便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发挥专业教师的专长,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技能与创业指导。
(三)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
目前仅仅在课程设置上建立好切实可行的方案,进一步层次的完善还不够,需要我们专业课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各自的课程内容,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及积累,相信后期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会更有特色。
五、结论
分析出适合学校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型,通过长期不断地深入学习和实践,针对种种弊端,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对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重要的是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再通过工作室完成理论的成果化。工作室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项目化教学能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来完成实践。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机制模式适应市场需求,它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产教融合的平台。“工作室制”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还在不断地完善中,作为应用型院校要做到因校制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环境设计专业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