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峥嵘八载 许京津冀一个更好的未来

2022-04-29成静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区京津冀协同

成静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这一年,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年,“十四五”平稳开局;这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八年……

2022年2月26日,我们迎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八周年的日子。“过去一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制定实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时间表,加快构建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牵住“牛鼻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1年冬天,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大楼显得有点冷清。原来,就在2021年的9月26日,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成立28周年之际,集团总部从北京回迁到了湖北武汉。

不仅是三峡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电子集团总部等首批7家央企总部都迁出北京,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等标志性央企总部也在雄安新区注册落户,代表一批重大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正在有序落地。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目的在于通过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破解因大量功能和人口集聚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过载、污染严重等问题,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

天津和河北两地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要目标地。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天津市京津冀协同办常务副主任孙虎军告诉记者,2021年,13家央企和单位与天津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51家央企和单位在天津新设机构173家,24家央企和单位在天津落地重大项目42个,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中石化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等一批高质量项目落地建设,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

河北省一方面不断健全承接机制,优化承接布局,营造承接环境,有效服务疏解企业便捷高效落户雄安新区;另一方面加强省内环京津、沿海、冀中南三大区域精准定位、错位承接相关产业转移,精心培育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渤海新区、邢东新区等43个重点承接平台,研究梳理京津冀主要产业链条,联合举办系列产业对接推介活动。目前,北京现代汽车沧州工厂、张北云联数据中心等项目投产运营,中国船舶涿州海洋装备科技产业园、中电科涞水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加速实施。

事实证明,通过一系列的疏解动作,近两年来,京津冀地区创新动能持续释放,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52.5%和43.7%。

聚焦高质量发展,北京新“两翼”逐渐丰满

新年伊始,雄安新区的大地上就呈现出一派“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场景。2021年,容东片区首批2.3万套安置房交付使用,3万多名征迁群众喜迁新居。

雄安新区建设聚焦启动区,目前,启动区北京援建的北海幼儿园、史家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三校一院”的学校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医院项目主体结构封顶,综合管廊和燃气、电力、供热、给排水等重点市政设施网络逐步形成,起步区1号供水厂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投运。

交通方面,京雄城际铁路全线稳定运营,雄安新区进入北京1小时交通圈。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荣乌高速新线等对外交通骨干公路建成通车。

数据显示,雄安新区在高峰期有260多个工地、1000多台塔吊施工,参建劳动力稳定保持在10万人以上。高峰时期约有20万建设者紧张有序施工,10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滚动推进,2021年全年完成投资超过1400亿元。

如今,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质达到近10年来最好水平。雄安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活力动力都在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也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还未出正月,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与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的“三大建筑”工地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据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副中心工程办主任王承军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这三大建筑至2021年底已完成工程总量的近70%,实现外立面亮相。计划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争取2023年底前对外开放试运营,打造首都文化新地标。

除了这三大建筑,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许多项目也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2月21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召开的虎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孟景伟宣布,2021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0.6亿元,建安投资470亿元,排名居北京市第一。

2021年1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实施,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等重点任务明确了6个方面17项具有针对性和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扎实有序构筑城市框架,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格局初具规模,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梯次推进,民生福祉稳步增进,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随着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高质量发展,北京新的“两翼”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呈现出一派崭新的形象。

瓣瓣同心,三地重点领域协作不断加强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不同是基础,但同心却是协同发展取得成效的关键。

为了同一个目标,三地凝心聚力,统筹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相互衔接、互为促进的良好态势。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京唐、京滨、津兴、城际联络线等铁路项目加快推进。京哈高铁北京至承德段新开通运营,冬奥赛区太子城至崇礼段铁路试行通车。京秦高速遵化至秦皇岛段、京雄高速北京段等项目顺利实施,津石高速天津段主线贯通。北京房山至河北涞水西太路等“瓶颈路”加快打通。京冀两省市协同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共同推动机场综合保税区(一期)封关运行。首都机场集团推进“差异化发展、一体化管理”,加快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津冀两省市组建港口联盟,天津市积极落实《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意见》,天津港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准箱。

生态联防联控联治力度持续加大。2021年1~12月,京津冀地区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9.2%,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分别降至38微克/立方米和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约15.6%和11.5%。京津冀19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断面比例达到70.4%,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降至0.5%。应急部还开展了京津冀森林防火灭火联合演练防范森林草原火灾。截至2021年底,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全年完成营造林151.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产业协同协作深入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以来累计新增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注册资本金超过1400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京津冀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推动北京建设国家级工业大数据中心,开通京津冀地区5G基站超过10万个,覆盖三省市全部县城城区和超过90%的乡镇地区。京津冀三省市签署《关于打造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合作协议》,联合举办2021年京津冀物联网产业对接会等活动。

除了重点领域,三地还扎实开展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有序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发展成果共享,不断提升京津冀公共服务水平。

如今,京津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河北省延伸布局,河北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津跟岗学习累计培训超过1000人次;京津冀4200余家定点医院实现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跨省联网医疗机构实现三省市县域全覆盖;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规划编制完成,北京市、河北省共同推出“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活动……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和推动下,三地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协同的便利和融合的优势。展望未来,一个绿色、智慧、宜居的世界级城市群必将在这里崛起。

猜你喜欢

新区京津冀协同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协同进化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