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标签无趣味
2022-04-29陈娟
陈娟
在各种各样热闹新奇的活动形式下,我们需要看到幼儿真正的需求和真切的发展。一切活动的设计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当我们真正蹲下身来,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待“标签很‘忙’”这个案例时,我们会发现所谓的“趣味”标签只是披着“趣味”外衣的练习题,只不过它被嵌入整理环节中了。
我们一直在倡导“去小学化”,要让游戏真正走进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可是在实践中,教师无意中仍做着“小学化”的事。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借助标签上的趣味题帮助幼儿巩固知识经验,却忽略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如果想要引导幼儿巩固知识经验,教师应该抓住生活、游戏中的契机。比如,关于三原色,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美工区开展玩色游戏,幼儿会发现红色加黄色的结果并不唯一,两种颜色加入的比例不同,最终调出的颜色就有所不同。幼儿通过亲身操作感知色彩的变化,这样获得的经验才是有意义的,与通过“红+黄=?”这样的练习题进行的复习巩固而获得的经验是不同的。幼儿的经验不是靠这种所谓的反复练习获得的,一定是在生活和游戏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逐渐形成、丰富的。
教师起初将这些练习题设计成纸牌配对游戏投放在益智区,后来发现幼儿对这个游戏不感兴趣。可是教师只考虑换一种方式来出题,却没有意识到题目本身存在问题。我们遇到问题时,應该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幼儿对这样的纸牌配对游戏不感兴趣?我们设计的趣味题标签为什么没能在幼儿的整理中发挥作用?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会豁然开朗。这种趣味题标签并不能帮助幼儿学习自主整理,教师若真正想培养幼儿的自主整理能力,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商量和设计各种材料怎么分类、怎么摆放,在幼儿实际整理时发现问题了再加以引导,推动其思考、改进,而不是直接规定好摆放位置,还通过所谓的趣味题人为地提高整理的难度,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生活中学习”。
我班幼儿刚入园时,尚不具有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常常不知道该把玩好的玩具送到哪里,那时,我们采用“水果对对碰”标签,帮助幼儿认识“玩具的家”。中班时,我们仍然采用这类一一对应的标签,只不过“水果对对碰”可能会变成“数字对对碰”等。到了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们便尝试让他们自己去整理。所有的材料柜、材料筐上不再贴标签,全班幼儿先一起商定哪些材料放在哪个区域,每次游戏结束后,每个幼儿自主去整理。放手之后,我们发现,区域活动后每一筐材料都会被送回材料架,只是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但这不影响幼儿再次取放。当然,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有个别材料筐放错了区域,我们会请幼儿一起来分辨,将其归位。渐渐地,幼儿都能够把材料筐送回相应的区域了。标签不忙,幼儿不忙,教师也不忙,一切都水到渠成。
一次只做一件事,不求多求全,把事做好,把习惯培养好,对幼儿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教师应立足于幼儿的发展,把自主权还给幼儿,相信幼儿会做得很好。
(福建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幼儿园 陈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