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说,奢侈浪费的人不值得交!

2022-04-29闫燕秋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颜回论语家风

闫燕秋

节俭是对资源的尊重和万物的礼敬,是生命的自我庄严,更是新时代的美好家风。

前一阵子,闺蜜夏树找我哭诉,说她快破产了。

这怎么可能?

夏树的朋友圈,是一副早就实现财务自由的样子:一年四季,她只在冬季工作,其他时间都出去旅游。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两口都快飞遍了。她的生活精致考究,衣服、鞋子、包包必是名牌,连蛋糕也只吃昂贵的“黑天鹅”。

夏树一脸绝望地说:“这两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客户紧缩,公司资金链断裂。我们已经把房子、车子抵押,就连品相好的奢侈品都送到二手店寄卖,可还是不够还银行欠款,我的肠子都悔青了!你说,我怎么就没点儿危机意识呢?”

我拍拍她的背,安慰道:“别怕,有我呢。有我口干的,就有你口稀的。”

她红着眼圈说:“我们赚得盆满钵满时,婆婆总叮嘱我要节约,说我不会过日子。现在才知道老人家说的都是真理啊!但凡当初我们能听进去一言半语,也不至于此!”

闺蜜的经历,正是我本期想写“节俭”家风的缘起。

《论语》中的“俭”与“奢”

在中国传统家风中,勤俭节约恐怕是最具烟火气的。有很多朗朗上口的警世老话流传至今:“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等等。或许是受到农耕文明影响:自古以来,农民种地都是靠天吃饭,并不是每一年都会风调雨顺。遇到年景不好时,不仅全家饿肚子,还可能被迫卖儿鬻女,卖身为奴。所以,古人就摸索出“家有余粮,心里不慌”的朴素生存智慧,有浓重的危机意识,反对寅吃卯粮。

孔子也是如此,特别青睐节俭的生活方式,注重精神愉悦,人格养成。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两句中:

《论语·述而》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有乐趣。干不正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好像浮云。

《论语·雍也》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贤良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贤良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理想的生活是节俭、简约的生活。他不注重物质享受,不追求奢华,更注重君子人格的修养,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不仅如此,孔子对那些追求物质享受、不能吃苦的人还持否定态度,比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意思是一个立志于追求道德修养的读书人,却以吃喝用度不好为耻,是不足以与他谈论道的。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深层领略孔子对物质生活的不屑和对道的执着与坚守。

窥探孔子的精神世界对我们有特别深刻的教育意义,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这对我们提高修养追求思想进步本是一个物质助推。可很多人却贪圖安逸注重享受就此沉溺,忽视了对理想的追求和人格的修炼,和孔子倡导的节俭生活背道而驰,实属不应该。

孔子一方面倡导节俭生活,另一方面也看到“奢”对人格修养的惊人破坏力,并巧妙地在“奢”与“俭”之间进行对比。

《论语·述而》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本句中有3个字要重点说一下:一是“孙”,此处为通假字,通“逊”,表示谦逊的意思;二是“奢”,“奢”为形声字,从大,从者,者亦声。“者”指“非农家庭”“城市人家”,“大者”就是“城市里的大户人家”,典型的“大者”就是皇家,本义指排场大。我们理解时可以把重点放在“大”上,“大”过头,人就容易放逸、傲慢、无礼;三是“固”,《说文解字》:“固,四塞也。从囗、古声。”四周围起来是囗(读“围”),十口相传是古。囗、古叠加,“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谨小慎微的意思。

因此,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奢则容易放逸,俭则容易谨小慎微。与其放逸,宁可谨小慎微。孔子把“奢”与“俭”放在一起比对,得出了宁俭勿奢的抉择。“与其……宁……”这样的句式,说明二者都不是最佳选择。最佳选择依然是“中庸”之道。如何在“俭”与“奢”中间实现“中庸”,是需要大家自行把握的,因为每家每户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

再来看看另外一个节俭金句:

《论语·八佾》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此处依然把“奢”与“俭”做对比,依然用了“与其……宁……”的句式,可见孔子在“奢”与“俭”之间的价值取向,以及对中庸之道追求的一以贯之。

人间清醒,新时代俭生活的几点建议

除了孔子以外,许多见证家族兴衰的先贤大师们,也无不将“俭”字奉为圭臬,将“俭以养德”融入自己的家风家教当中。比如,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一生俭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还专门写了《训俭示康》,告诫儿子司马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在他的教育下,司马康以为人清廉和生活俭朴享誉后世。

由此可见,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好家风。现在全球经济下行,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资源和能源也相对匮乏,节俭的家风更应该被重新召唤、凸显和重视。

或许有朋友会问:节约谁不会啊?不就是勒紧腰带过日子,一分钱当两分钱花?

“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畸形的“伪节俭生活”,比如有的人立志“断舍离”,可扔掉旧物的目的是买得更新、更好、更多;还有人节俭过度,以抠门为乐,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新时代的我们要想保持人间清醒,过上优质节俭生活,还是有许多要点需要掌握的:

改变认知,节俭绝不是丢排面儿的事

很多人并非不知道节俭的重要性,而是怕丢面子,认为节俭就是露穷、抠门。其实,节俭是一种品质与修养,古今皆如此。放眼看世界,很多比我们富有的人也很节俭。比如前文说的司马光、南宋理学家朱熹,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经常念叨“节约便士,英镑自来”,而且坚持用牙膏要挤到一点儿不剩。

灵活掌握,不要“本本主义”

节俭是一种生活理念,在具体的操作与践行上可以灵活一些。比如,不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缝缝补补又三年”才叫节俭。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优渥,孩子的吃穿用度讲究品质也无可厚非,毕竟品质生活对于孩子的审美和教养也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但是父母需要教育孩子珍惜粮食和自然资源,尊重别人的劳动,消费有所节制,不能浪费东西。

不走极端,当心矫枉过正

有位先生嫌妻子不会过日子,整天乱花钱、大手大脚,一直建议她要注意节俭。直到去年,妻子终于开始算计着过日子,连双方老人的春节礼物都没买。先生非常不满,妻子却言之凿凿:“是你让我节俭的呀,他们又不缺什么,我也没给我爸妈买,很公平啊!”先生哭笑不得。

还有更荒唐的,把节约过成苦修和自虐,故意找苦吃!以上这些“坑”,大家千万莫入啊。

总之,节俭是对资源的尊重和对万物的礼敬,是生命的自我庄严,更是新时代的美好家风,希望千家万户都能过好自家的“俭”生活。

猜你喜欢

颜回论语家风
颜回偷食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