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悄然改变,是她在泥土里种出春天
2022-04-29合理
合理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丹比萨·莫约
没有铺张浪费的婚礼布置,没有日夜不停地“打牛杀猪”,没有传杯送盏的流水席,也没有鸡飞狗跳的婚闹环节……双碓村这几年的婚礼变了,变得从容、简单,新人们从礼堂回家后,过起了实实在在的小日子。
这些改变,还要从她的故事说起。
泥土里的文艺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张大庄镇双碓村村头,一块5米高的牌子立在广场上,“中国淘宝村—双碓”,橙底白字分外醒目。每逢“双十一”等促销季前夕,家具配货车都会在村头排起长龙。
德州市宁津县素称“家具之乡”,双碓村所在的张大庄镇是家具制造产业最为集中的乡镇之一,双碓村有村民1600余人,半数以上村民自主经营家具相关产业,还有一部分人在附近家具厂打工。2013年起电商接入,村民开始线上销售,次年网络交易总额就超过了3000万元。
口袋沉甸甸了,但双碓村的风气却愈发浮躁起来。
“这些年结婚彩礼要一二十万,房、车五六十万,三金也比别的地方高。大家都赚钱了,就开始在这些方面攀比。彩礼陪嫁你家20万元,我家就要30万元;红白喜事你家办3天,我家就要办5天,一天3顿地摆宴,钱不知浪费了多少。”身為家里的大嫂,侍奉公婆、照顾兄弟、养育孩子,还在酒厂当主任,段书荣这个要强的女人是家里家外的一把好手,但她打心眼儿里不喜欢这些陈规陋习。双碓村是个大村,但这里的村民除了种地、做家具之外,没有其他的业余文化生活,干完活儿就是打牌、喝酒,骂人打架时有发生。
有一天,外村一支文艺队来双碓村“巡演”,段书荣兴奋地赶去凑热闹,结果只看到十几个人和几面大鼓,咚咚锵锵一顿敲,声音很大,看的人寥寥无几。“怎么只敲鼓,也没个扭秧歌的哩?咱们这么大个村儿,有文艺队吗?”段书荣问村支书,村支书抓抓头:“一直没人张罗啊,要不你来?”
行啊!段书荣一口答应了,她先问左邻右舍愿不愿意参加。最初大家都觉得不好意思:“哎呀,抛头露面的多不好意思啊!”段书荣也没灰心,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终于凑了6个人,组起了双碓文艺队最初的班底。
“说风凉话和看笑话的人太多了,有人直接问:你个土包子懂文艺吗?我说不懂,但我可以慢慢学,我心里有文艺就够了。”段书荣和队员从广场舞最基础的舞步开始学,天天练、日日排,小广场上看热闹的人变少了,参与的人变多了,双碓村文艺队不断在扩编。
时至今日,很多村民依旧记得2015年大年三十双碓村的“村晚”:一辆大卡车开到村头当作临时“舞台”,台下围满了周边村子的百姓,孩子们骑在大人脖子上,用力拍着小手,自行车、电动车、小轿车在街面上排起长队。这是双碓文艺队的“处女秀”,节目很单一,只有歌曲、舞蹈和秧歌,但直到15个节目全部结束也没有人提前离场,大家的嗓子都喊哑了,手都拍痛了。“演出结束,还有观众留下来帮收道具……”回忆当时的情景,段书荣说,自己就像做了一场梦,又像活在电影中。
夜深了,观众散场了,段书荣望着台下泥地里密密麻麻的脚印,心里突然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透亮。
反思的力量
2007年,段书荣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了,肺癌晚期,重情义的段书荣没跟前婆家断了联系,反而一直全心全力侍奉着前公婆。如今,丈夫离去已经8年,她也组建了新的家庭,在家人的关爱和文艺事业中找回了那个快乐的自己。
首场“村晚”后,段书荣开始带着文艺队参加县乡各级比赛,舞蹈、秧歌的编排更加精心,证书奖杯拿到手软。第二年的大年三十“村晚”依旧如期举行,台下人山人海。段书荣创造性地在节目单里增加了语言类节目,村里另一位文化人徐长征创作的小品《彩礼风波》更是赢得了村民长达5分钟的喝彩。小品的段子就地取材,改编自乡邻之间的故事,台下观众有时抚掌大笑,有时若有所思,有时连连点头。“大家肯定不只是在看热闹,台上的灯光映在他们的眼睛里,从他们脸上,我好像看到了反思的表情。”
“我们的作品还有没有更大的舞台?”段书荣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发生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反映人们道德观念、乡风村貌、社会习俗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于是,她冒出一个拍电影的决定。
“段头儿是不是又痴了?”毫不意外,这个决定遭到队里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但段书荣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她认为,身边人拍摄身边故事,一定能发人深省。拍电影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演员、摄像、布置场景都是问题,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也必不可少。为了缩短拍摄时间,段书荣每天早上6点钟就组织人员拍摄,晚上12点才收工回家;为了节省开支,段书荣聘请老乡开的传媒公司前来拍摄,演员、村委会和其他村民纷纷出资,一共筹集了3万元。
2017年,20多名这辈子连电影院都没进过、最高学历仅为初中、平均年龄45岁的农村文艺队队员,放下活计拿起剧本,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双碓村里拍出了他们的第一部微电影《彩礼风波》。电影直击高额彩礼陋习,倡导节俭新风,懂技术的老乡将作品上传到网上,总播放量居然超过了60万次。
“原来不是段头儿痴了,是我们眼光不够长远啊!”这下,队员们终于感受到了文艺的力量。
妈,咱不怕
段书荣负责跑关系、拉赞助,徐长征负责导演、编剧与摄像,因为资金、技术有限,他们时常要寻求外界拍摄团队的帮助。“这‘洋气’的活儿,让我吃了不少苦哩。”段书荣苦笑着说。
拍第二部微电影《药费风波》,是段书荣最窘迫的时候,没了老乡传媒公司的加持,拍电影的硬件软件都没有,一切打回原形。但大伙儿的期待却与日俱增:“段头儿,啥时候拍第二部嘞?”
段书荣犯难了,她手里的钱确实不多,一部分用来给爱人治病,一部分给自己置办了养老房,还有一部分用来伺候公公婆婆了。一天,段书荣去看望在城里的大女儿,母女俩在河滩上散步时,她终于忍不住一屁股坐在河滩上哭了起来。“妈!你怎么了这是?”大女儿吓得连忙蹲下身,想把段书荣拉起来。
“孩子,妈心里憋得慌,妈难受!”平时一天一个电话的大女儿怎么可能不知道母亲心里的疙瘩。她问:“妈,你想买设备是不是?”段书荣点了点头,让孩子担心,她觉得有点儿丢人。
“妈,咱不怕。差多少?我给你打钱。你想做什么就去试试吧,做买卖还有赔有赚呢,我代表全家人支持你。”
女儿、公婆、村委会、老乡纷纷掏腰包支持段书荣,第二部微电影拍摄完毕后,双碓村文艺队才算是把所有设备都置办齐了:一部没有光学防抖功能的D30摄像机、一个三脚架、一台电脑,还有一些小件设备。之后,所有的微电影终于可以由双碓村文艺队独立完成了。
如果人有一颗为春天播种的心,即使锄头很钝、推车很小,细心呵护下也终会收获满园花香。
在拍摄微电影《空镜》时,需要一个火车进站的镜头,导演想达到虚化效果,而这部摄像机却没有相应功能,十几个人就守在河北的一个火车站拍了一整天;因为没有补光设备,太阳落山后的镜头只能依靠队员举著大灯,再靠白墙反光来进行补光;有的故事情节需要到城里取景,这群衣着朴素的农民抱着不专业的设备成群出现时,一路上会收获各色眼光,有时甚至还会遭到驱赶……
2018年至2020年底,《药费风波》《随礼》《被退订的婚宴》《你一直都在》《错觉》《就地过年之退票》相继拍摄完成,段书荣和徐长征将视角对准了农村养老、婚丧嫁娶、家庭关系、移风易俗等,均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
改变悄然发生
微电影拍着拍着,演员也不再局限于文艺队队员,只要是双碓村的,只要是热爱文艺的,段书荣都会邀来试镜,有时候,她还特意邀请与家人有心结的村民沉浸式“体验”一把。
“一开始拍电影是觉得好玩,但演完这几场戏再回看,发现里面的故事让自己挺受教育。”村民张学枝是微电影《药费风波》的主演之一,也是微电影团队的“元老”。她在家一边带娃,一边做木器加工生意。张学枝结婚以来只称呼婆婆为“他奶奶”,因为她埋怨婆婆帮小叔子带孩子却不帮她带。然而,在这部电影中,张学枝饰演的是一位通情达理的大儿媳。看到了剧本中的婆婆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对孩子一碗水端平的无奈,回家后,她开始反思的所作所为。“我以前跟婆婆关系僵,见面说不了两句话。后来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对,终于主动喊了她一声‘妈’,没想到她也哭了,丝毫没有责怪我的意思,我这才体会到,和睦对一个家庭有多么重要。”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张学枝身上,老队员黄国森不认字,为了演好角色,他让家人把台词录到手机上,一遍遍地听,一遍遍地背。没承想,这台词却深深地印到了他的心里。女儿要出嫁,黄国森思来想去,最后只要了6万元彩礼。“他说孩子幸福最重要。彩礼最后也是给孩子,他是嫁闺女不是卖闺女。”段书荣说,“这不就是电影的台词吗?”
第五部微电影《你一直都在》主要讲述的是农村养老问题,这部电影让段书荣感触最深。自打前夫去世后,段书荣与其他4个弟弟妹妹轮流照顾公婆,工作再忙碌,她也会给老人梳洗好,做好饭菜陪着吃完再忙别的。
“伺候老人要‘谈心事,不扣碗’。老人岁数大了,心可不糊涂,要对他们说点知心话,适当谈点烦心事,他们会因为觉得自己还有价值而开心;做好饭菜就一起吃,不要饭做熟了拿碗在上面一扣,放在桌上就不管了。”公婆年纪大了,对段书荣忙活的“文艺”了解得不多,但只要她回来眉头皱一皱,他们就会拍拍她:“孩子,不怕,天又塌不下来。”
2018年婆婆去世,段书荣为她养老送终。2019年公公病危,段书荣在床榻前悉心照顾,临终前,段书荣为公公洗脸洗脚理发,送老人最后一程。那时她早已有了新的家庭,但她叫过“爸妈”的人,她会拼尽全力去陪伴、去孝敬。她在那部剧本里加了一句话:“你怎么对待老人,孩子就怎么对待你。你面对的,其实是老年的你。”
双碓村村支部书记沈德奎说,自从成立了文艺队,拍起了微电影,村里打架的少了,村民关系变好了,以前村里“老了人”办白事至少要一两万元,现在基本上3000元就打住了。大家都开始逐渐把重心放在赡养老人上。“逝后烧纸千万遍,不如生前一碗面。陈规陋习,是时候该清一清了。”
段书荣的活法大概是这农村生活里一种不常见答案,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办文艺队、拍微电影、编演节目、宣传政策,有人说她“净搞些城里事儿”,可是在她内心深处,依旧是中国广袤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农民本色:勤劳、顾家、孝顺,还有轻易不认输的坚忍。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段书荣说,她相信文艺的力量,就像一颗种子,播在泥土里,就能收获一个更新、更好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