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作为观念的载体
2022-04-29张杰
张杰
摘 要:电影史中狭义上的先锋派电影指欧洲德、法两国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电影运动,这场运动中创作的电影作品与当时主流电影大相径庭,具有较明显的反叙事反情节等多个特点。而当下,影像艺术作品不论从作品形式和创作观念上多少能见出德、法两国先锋派电影作品的影子。本文将目光投向德、法两国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和当代影像艺术作品二者之上,从影像功能的角度浅析先锋派电影的美学观念及其与当代影像艺术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影像艺术;先锋派电影;电影创作;电影观念
一、影像:表达观念的语言
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杜萨尔在其《世界电影史》中提到先锋派电影时,指出其是在1925年前后出现的。当时“在现代艺术的激变中,一种从各门类艺术自身出发的自主意识逐渐觉醒,它表现为艺术不再过多的关注对外在事物的呈现。”欧洲先锋电影的出现电影折射出关照自身艺术语言而自律性发展。安德烈·巴赞在评价欧洲先锋电影时称“电影企图摆脱文学内容(故事)的问题时,曾首先指出这种排斥虚构剧情的倾向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一方面表现赤裸裸的事实,二是表现纯粹的现象。前者的目的只是表现事物而不是表现形式,后者则是只表现形式而不表现物象。”退怯了叙事性与文学性后电影影像被赋予表现某种观念的功能,及表达观念的影像语言。
总体来看欧洲先锋派电影作品有三个特点。首先,观念在于追求画面带来的节奏和速度感。如电影《机械的舞蹈》中观众所呈现多种物体的运动节奏则是对这一观念的表达。这一阶段其影像用其自身形象表现音乐的特点,即力图使影像如音乐一样有节奏感,是用影像语言表现音乐特征的观念。其次,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观念在于用影像揭示梦境。电影《一条安达鲁狗》,要知道“布努埃尔在和达利写这个剧本时(指《一条安达鲁狗》)他们故意追求一些令人惊奇的道具,并没有想使这些道具有着什么象征的意义。”而片中描写男人将街上的妇女想象成自己的性伴侣时他将欲望移情到阁楼里妇女身上的画面,导演用影像揭示出人类的潜意识及本我的特征。此外“在这类影片中,事物本身并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这些画面构成我们的体验,在我们思想里印象代替了实物。”先锋派的电影常淡化人与物的特征,影像本身旨在表达纯粹的视觉体验,电影《贝壳与僧侣》中画面围绕一位教士和贝壳展开,快速变化的角度使影像更具有节奏感与律动感,而这种表现运动和节奏的观念即是影像自身的表意功能所在。其实“当观众们坐在黑暗的影院里观看电影时,观影主体与做梦十分相似,银幕上的内容和梦里的画面也十分相似,”加之电影倾向用影像表达梦境的效果,深化了对主体的潜意识及本我的影像化再现。最后,先锋电影转向纪实,影像直接作为表现真实的手段。
也许是“这种倾向一方面导向对纪录片的盲目崇拜,一方面则导向无目的的形式把戏。”欧洲先锋派电影走向衰微,但从中看出大部分作品在背离叙事性和文学性后都将影像作为一种表达观念的语言来使用,将影像作为纯表意的语言在当下的影像作品中十分常见。
二、观念:潜藏影像之中
当代的影像艺术作品中可见出先锋派电影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影像艺术是指“利用公共媒体中的电视、电影、录像、电脑等影像技术和设备作为艺术的创作材料,表达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观念,追求在场的效应和艺术互动接受,运用多种科技手段进行艺术探索的一个总称。”当艺术家利用影像手段创作艺术时,将影像用来表达他们的艺术观念,进而影像再次成为主体观念的载体。
与欧洲先锋派电影相同的是,影像艺术往往对叙事和情节不做考虑,如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影像作品,此时影像作为一种载体将艺术过程记录,而没有带有叙事功能。当代著名影像艺术家比尔·维奥拉在巴黎大皇宫将展出的自1977年以来的二十件视频作品,作品围绕着哲学问题分为三个重大部分即生、死和流变,在作品中比尔·维奥拉探讨生命死亡、超越认知及时空的思考,而影像再次成为艺术家观念的载体。2020年12月在上海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几组影像作品中,日本的小野洋子的《天空电视》,利用闭路电视将崇高的空间概念视觉化;韩国的朴铉基的录像装置《无题(电视石塔)》,利用影像的形式提出了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中国的王功新的闭路电视录像装置《两平方的有效空间》,通过颠覆和打乱雕塑空间,挑战了传统的透视和感知规则。这些作品在展览时都没有明显叙事功能,用光怪陆离的视觉影像承载艺术家的观念。
然而影像艺术与欧洲先锋派电影也有不同特征,因为先锋派电影作品是作为观看的对象出现在观众面前,而影像艺术作品往往追求一种与观众互动的状态,所以影像艺术家会借助放映环境构建独特的视听结合的空间,使欣赏者浸入其中感受艺术的在场。总之,影像艺术作品或有零碎的剧情或是抽象的视觉形象,但其中无一不隐藏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
三、总结
綜上所述,受审美现代性的影响,德、法两国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在欧洲出现,其探索了电影的艺术语言进而自律性的发展。欧洲先锋派电影像是对电影形式的革新,电影艺术家将影像本身作为观念的载体,与叙事无关,其美学特征影响着影像艺术家的创作,即放在当下用影像反应观念。这样的影像背离作为叙事电影该有的叙事功能,转而成为艺术家观念的载体呈现在欣赏者眼前。
注释:
①刘海.艺术自律:现代性的美学话语[M].中国编译出版社,2018:125.
②④⑥巴拉兹·贝拉(匈).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181,182,181.
③乔治·杜萨尔(法).世界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36.
⑤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4.
⑦马塞尔·马尔丹(美).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34.
参考文献:
[1]刘海.艺术自律:现代性的美学话语[M].中国编译出版社,2018.
[2]巴拉兹·贝拉(匈).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徐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4]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乔治·杜萨尔(法).世界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6]马塞尔·马尔丹(美).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