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寻的三重逻辑
2022-04-29叶红
叶红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根本成就,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寻。
关键词: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道路探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得到全面阐述。
一、历史逻辑: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主线
历史逻辑是指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全过程,道路的探寻构成了百年大党奋斗的一条主线。
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从近代开始,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使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了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历史性地摆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前。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御外侮、太平天国的“共享太平”、洋务运动的“求强”“求富”、维新变法的“托古改制”、义和团运动抵抗八国联军侵华到辛亥革命的“振兴中华”与谋求“国家的复兴”,对救亡图存道路的种种探索,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担当,矢志不移地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于幼年时期的党并没有认识到走自己道路的重要性。大革命的失败,多次“左”倾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错误,使党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和沉痛代價。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对国情的认识,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条正确道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寻找正确道路中有成功经验,也经历了艰辛和曲折。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中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找到一条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为我们继续探索新路打下了重要基础,提供了重要启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条正确道路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断,科学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我们党立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拓展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包括百年来的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追求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本身就包括了“打破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两个方面,包括要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大历史任务。
二、理论逻辑:引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深刻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闪耀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逻辑,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逻辑。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从根本上就是对道路问题探寻的历史,而近代以来中国的具体实际,也就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对中国道路的探寻。
我们党在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奋斗中,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自己的路,也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一是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二是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很重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样重要。老祖宗不能丢,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会误入歧路甚至走上邪路,同时又要根据发展着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的开辟和拓展,正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创新的结果,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中国道路坚持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是中国道路最鲜明的政治底色。我们在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基础上,坚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真理力量,紧紧抓住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立足于现实而且指向未来。
三、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了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不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立足国情特色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正是在追求实现这些目标使命的历史进程中,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就能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
第二,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社會生产力,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各方面建设相协调,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权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四,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团结奋斗的结果,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既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开放合作中谋求自身发展,以自身发展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不断增强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的全球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拓展,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证明: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发展中国家要坚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第二,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目的不同,现代化的特征和背后的逻辑也存在很大差异。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服从于资本逻辑,缓解资本积累矛盾、满足资本增殖诉求是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以造福人民为目的。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
第三,推动人类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使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展望未来,我国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将使人类现代化的总人口规模增加十多亿。十多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无疑是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的现代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和人类社会进步方向的现代化。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始终积极承担责任,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增长引擎的重要作用,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导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和行动,體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担当和博大胸怀。
中国式现代化正在进行之中,它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不断丰富和发展经验内涵与普遍意义。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且歌且行,谱写人类文明发展新篇章,为世界现代化潮流贡献更多智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王树华 何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价值 [J].群众杂志,2021(9).
[4] 周树春.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史意涵[N].北京日报2022-01-13.
[5] 溥德书.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社会主义论坛,2022(3).
[6] 王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意蕴[N].光明日报,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