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边际效用”理论 促进美术教学“最优化”

2022-04-29赵玥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4期
关键词:边际效应小学美术理论

赵玥

[摘    要]学生的美术学习是有一定边际的。教师的美术教学往往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其主要成因是课堂信息量过大、留白过少、评价单一等。研究“边际教学”,能促进美术学科研究微格化,关照学生美术学习差异化,让美术教学走向最优化。超越“边际递减”的美术边际教学,应当进行表象性定位、斜率式行走和突破性评价。通过美术“边际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边际效应”理论;最优化教学

“边际效应”这一术语又称为“边际贡献”,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增加某一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减少”。“边际效用”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所谓“边际效用递减”,是指“消费者从某种商品中连续增加消费单位,超过一定水平后,其所获得的效应是递减的”。将“边际效用”理论应用到美术教学之中,就要求教师积极探寻学生美术学习效能的“最大值”。要让教学投入的每一个环节都比前一个环节更有效,从而最终正好能让学生“吃饱”。应用“边际效用”理论,可以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效能“最大化”,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最优化”。

一、美术教学“边际效用递减”成因

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着眼于知识,因此课堂容量比较大、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自主学习时空比较有限等。如此,就造成学生的美术学习效能反而会随着教师的过度讲解而降低,正所谓“熟能生笨”“熟能生愚”,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一)课堂信息量过大

美术课堂教学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美术课堂教学信息量过大”。教师总是习惯性地向学生传递、灌输知识。当课堂教学信息超出了学生的接受阈限时,学生接收信息的能力、效率等必然会降低,甚至会产生一种抵触、排斥的学习心理。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水墨游戏”一课时,本来应当赋予学生充分的水墨游戏时空,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水墨游戏去发现水墨画的创作规律,体会水墨画的独特魅力。但这位教师却在课堂上大谈水墨画方面的知识,结果大减学生的水墨学习兴趣,大煞学生水墨学习风景。这种无视学生具体学情、无视学生兴趣爱好的美术教学,会让学生的美术课堂学习效益不断递减,会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反感,甚至产生一种巨大的负作用。

(二)课堂教学缺乏留白

中国古代画十分倡导“留白”的技艺。同样,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适度“留白”。“留白”不是“空白”,而是一种“计白当黑”,“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很多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往往从头讲到尾,密不透風,泯灭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创造性,戕害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比如一位教师执教“色彩的明与暗”一课时,从课伊始讲解到课尾声,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从学生的耳边一过,犹如一阵风,没有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一点涟漪。这样的教学,重点不明朗,难点也不能有效突破。其根源就在于教师的美术教学没有给学生预留自主的时空。好的美术课堂教学,应当是“疏密相间”,甚至是“疏可跑马”的美术课堂。而正是借助于“留白”,才真正赋予了学生自主性、自能性学习的时空,才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绽放熠彩魅力四射。

(三)课堂评价方式单一

好的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注重评价。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内容、方式往往都比较单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滥用表扬,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审美疲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使用“批评”,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忍耐能力”“忍耐意志”等的增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过度的滥用,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是递减的。因为,学生的心理耐受力是会发生变化的。过多的表扬或者批评,所带来的就是学生对美术学习无动于衷,从而陷入一种心理麻木状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当综合、科学、条理地应用表扬、批评这样的蓄力评价杠杆。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应用言语进行评价,更要引用相关的动作语言、表情语言、图画语言等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课堂评价的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是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作为教师,要理性分析这一现象,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来进行调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优化教学内容,更要改进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心理进行按摩、疏导等。实践证明,当教师的美术教学边际效用发生递减时,教学就将或者已经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二、美术“边际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美术“边际教学”,是基于对美术教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的深刻反思基础之上的。边际教学,基于德国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原理和考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勒温认为,人的心理及其行为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而是“人与环境的函数”。换言之,人的行为是受到环境的变化影响的,人的行为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而考夫卡认为,人的心理都有一种完形的需要、需求,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这两种心理学理论,充分说明了边际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一)形成学科“研究微格化”

“边际教学”要求将美术学科的相关内容置于研究视角下,进行微观的教学研究。过去,教师往往只对美术课堂教学作整体性的评价。而基于“边际教学”理论,教师必须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的某一个点展开分析,尤其是要关注细节的蝴蝶效应。在美术教学中,有时一个美术学科问题的“卡壳”往往会影响这节课的效果、效能。比如教学“对称的美”这一部分内容,有学生因为受到了数学课堂上“轴对称”概念的影响,因而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始终存在着实践偏差。在经过与学生的交流之后,笔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对称”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轴对称,二是中心对称。有了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在进行美工剪贴拼时,才能进行正确的设计和制作。从一个环节、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教学单位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推动学生的美术学习,这就是基于微格化研究的“边际教学”意义和价值。

(二)关照学生“学情差异化”

学生的美术学习不仅仅有“普遍的学情”,而且有“具体的学情”。换言之,学生的美术学习不仅仅受制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更受制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关注“边际效用”教学,就必须关照学生的具体学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美术学习基础上获得发展,这就是每一位学生美术学习的“边际效用”最大化。比如教学“设计文化衫”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作业,提出了不同的作业要求。如对于有些学生,笔者只要求他们能简单地应用相关的美的元素进行设计;而对于有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设计出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文化衫,要求他们所设计的风格、所采用的色彩都要与主题内容相匹配等。

(三)促进教学“整体最优化”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中提出了最优化的诸多原则、方法等。但一直以来,最优化理论仅仅是一个质性理论,无法实证衡量。可以这样说,边际效用理论为教学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理逻辑证据。在美术教学中,布置多少作业是适合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时间不允许超过几分钟,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应当是多少等,这些都是有限度、有边界的,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探寻,去寻找边际的最佳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相机增加、减少课堂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的美术学习边际效用最大化。如笔者在教学“聚聚散散”这一部分内容,将教材中的实践与欣赏内容交换,先让学生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借助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玩七巧板”导入,从而让学生在聚散中掌握颜色喷、点等的方法。引导学生改变点、线等的排列大小组合,创造美丽的图案,形成了一种疏密有致的动态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就能让学生的欣赏学习边际效用最大化,同时也让学生的美术游戏效用最大化。

美术“边际教学”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也是一种智慧性的教学。作为教师,要深入研究美术学科,研究学生的具体学情,研究美术教学策略路径方式方法等,让美术教学超越功利,走向一种纯粹、博大、深邃。在美术教学中,要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保持一定的张力,这是边际教学的动力特征,也是边际教学智慧的核心所在。

三、超越“边际递减”的美术教学实践智慧探寻

学生的美术学习在各方面多存在“边际”。超出边际,往往会出现“吃力不讨好”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边际教学,就是要找准学生的美术学习的“最佳点”“最优位置”,从而促进学生美术学习最优化,关照学生美术具体学情差异化,形成美术教学研究的微格化。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学生的“边际”,并有效地超越学生的美术学习“边际递减”呢?教师要进行区域定位和行动预设。也就是要了解美术学科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并进行精心的谋划、预设等。

(一)表象性定位

表象是一种通过直观、直觉而产生的根植于学生内心的一种印象。如何有效地定位学生的美术学习的“边际”?应当依据学生的美术学业水平、经验,并结合美术学科的教学具体内容、重难点等,确立一个联通的场域。依据这样的一个开放性、联通性的场域,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美术學习做出一个初步的定位。为了让这样的表象性定位走向精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研讨,并根据研讨对表象性定位做出动态的调整。因此,这里的“表象性定位”,不能肤浅地理解为根据表象来定位,而应当理解为开放式定位、发展性定位。作为教师,要始终遵循美术学科内容的本质、特点、原色等,始终遵循美术创作的原则,如布局、色彩的应用等,同时要紧扣学生美术学习的三维目标展开。比如教学《陶泥的世界》,教师就要在遵循陶泥制作的原则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造型、想象,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

(二)斜率式行走

“斜率式行走”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进行预设,更要给动态生成留有一定的时空。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性的结构,学生的美术学习也是一个动态的旅程,是一种探险。无论是教师的美术教学还是学生的美术学习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荆棘”,始终伴随着一定的障碍、困惑,因而笔者将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称为“斜率式行走”。“斜率式行走”就是为了寻找学生美术学习的“边际值”。而其结果往往是“有意的无意”或者“无意的有意”,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者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也可以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清晰地意识到“学生在哪里?”“学生要去哪里?”“学生可以怎样去?”等问题。比如教学《抽象的雕塑》这一部分内容,一位教师在磨课的时候,由于过多地讲解“抽象画”,导致学生的美术学习边际效用递减。为此,其他班的教学时,采用“直觉体验法”,引导学生捕捉抽象雕塑的精髓。这里,主要以学生的直觉为主,辅之以教师的启发、点拨,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抽象雕塑”“具象雕塑”等相关概念,并认识到它们的异同。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创造性等被有效地调动、唤醒、激活。

(三)突破性评价

如何推进学生“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学习?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评价方式,而应当采用变化性、变式性、突破性的评价,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在评价中增值。在美术教学中,要让评价发挥一种“增值效应”“乘数效应”。不仅注重对学生的美术学习结果评价,而且注重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美术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既要注重把握学生的美术学习共性,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美术学习个性。要通过评价,拓宽学生的美术学习、欣赏、创作的思路。比如教学“静物写生”这一部分内容,不仅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关注平时不被注意的细节,而且要采用陌生化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注意。在引导学生第一遍画出轮廓之后,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明暗变化,关注物体表面在特定光线下的质感、体面等。在第一课结束前,将学生创作的“半成品”收集起来,逐一进行指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遍、第三遍的讲评。这样的讲评,一方面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另一方面具有突破性。不断引导学生去观察对象,不断引导学生去表现光影、抓住典型特征等,这样的一种介入式评价,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美术创作思路,增强了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

“边际”是一种“最佳配置”。“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是符合一定的规律的,是遵循一定的原理的。同时,学生的美术学习也不是固化的、固定的,更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结构的、可转化的。作为教师,就是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美术学习的“边际”,力避美术教学的“边际效用递减”。通过表象性定位、斜率式行走、突破性评价,帮助学生调整自身的美术学习观念、行为等,从而对美术学习边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美术学习又是无界的、可超越的。

参考文献:

[1]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竺培梁,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威廉·夏普.管理经济学导论[M].朱恒鹏,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边际效应小学美术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夏花生施用钼肥效果试验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