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选择

2022-04-29杨志萍

关键词:数字经济

杨志萍

摘 要: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要契合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推动数字与农业农村全面融合,加快发展乡村数字产业振兴迫在眉睫。在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要求中,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才有坚实保障。数字经济从多维角度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部分地区乡村数字产业发展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在数字经济同乡村产业振兴相融合的过程中,探寻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选择,并根据乡村数字产业振兴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形成相关对策和建议从而促进乡村数字产业发展。

关键词:数字赋能;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

一、问题的提出

近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颇有成效,《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进程报告(2019年)》发布表明,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6.2%,数字乡村战略深入实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1]。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为乡村产业振兴指引了方向。我国各地不断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方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圆满结束,中国迈进了奋力解决相对貧困的后脱贫时代。而我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农民数量多,所以农业农村的发展对中国国家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数字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乡村数字产业振兴工作被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支持数字乡村产业发展,如2018年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年发布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2020年公布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着重强调了乡村数字产业振兴的重要性。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要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增长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而最重要的问题依旧是民生问题,我国虽然已经摆脱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依旧存在,因此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在眉睫,要把握历史机遇将数字技术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驱动力与重要杠杆。鉴于此,本文在数字经济同乡村产业振兴相融合的过程中,探寻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并根据乡村数字产业振兴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选择。

二、相关理论阐释

(一)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与数字赋能

1.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新的财富、信息资源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此过程中的信息生产、消费、传输等活动之中产生了新颖而又多样的经济关系。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通过对于大数据的一系列加工,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信等为主要内容。在2016年G20峰会上通过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指明:“数字经济就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新制造”“新零售”等热词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如在疫情期间的线上授课、支付宝微信等APP支持线上支付,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行为,这些只需要人们动一动手指摁一下手机按钮或者是刷脸就可以实现远程操作。

2. 产业数字化

产业数字化是指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并对产业链要素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与再造的过程,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要结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工作,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科技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

3. 数字赋能

赋能理论,又称赋权理论,最初是在美国学者所罗门的《黑人增权:社会工作与被压迫的社区》所涉及。应用大数据赋能、人工智能技术等会促进企业减少成本、提升服务效率,这是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表现。数字经济成为赋能智能制造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与发展,使整个生产过程朝网络化、协同化、生态化方向转变。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产业振兴

1.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它以经济、社会、自然为特点,城市与乡村构成了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基本空间。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而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指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指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并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方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 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的几大环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所谓乡村产业振兴是指和乡村发展相关联的全部产业的共同振兴,涵盖农业、乡村工业和服务性产业的振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质增效,更好实现农村增值、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城乡融合均衡发展。《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要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三、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支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对乡村数字经济发展谋篇布局,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也逐渐清晰,详情见表1。

(二)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

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数字经济能够在农业特色产业、乡村资环产业、乡村金融服务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以及乡村传统文化产业等方面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因此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具有其内在的实践逻辑。

1. 数字赋能乡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国家政策对于发展特色农业,例如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等十分支持。乡村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较小,利润较高,市场需求大,同时由于政策支持,数字技术在农业特色产业经营中应用的范围不断拓宽,向着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数字化方向转变,并成为一股动能不断注入乡村农业特色产业振兴当中。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支持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显著,全国行政村4G与通光纤比例平均达到98%以上[3],乡村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进行乡村农业特色种植的村民用手指划动手机屏幕就可以充分了解产品在线订阅收购的行情,甚至在手机上就可以进行农活作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手机成为可以和农民日常亲密接触、必不可少的锄头等农具相比的新型农具。我国农村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使得“物联网”“APP”“流量”“AR”等数字技术相对于一部分村民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乡村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益的数字技术产品、信息终端、APP的出现与创新发展,为乡村农业特色产业振兴注入强大活力。通过数字技术的使用,如使用传感器对农产品进行温湿度与土地质量监测,如果发现存在异常的数据或者摄像头捕捉到病虫害蔓延,就会启动灌溉、施肥设施程序并指挥无人机根据定位进行杀虫剂喷洒;实行居民网上订购与产地直销直送的产品销售模式;网络直播农产品采摘,使民众的参与体验感加强;电商直播还给当地农户进行培训,使农民也变成了农产品的网络销售者,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直接衔接。

2. 数字赋能乡村资环产业发展

乡村数字建设正在逐渐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各领域迅速融合,特别是乡村生态环境整治获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首先,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加强乡村生态环境防治水平。通过不同的感知技术与传感设备的使用,进行乡村生态环境污染与防治有关信息的集合整理,通过互联网将收集起来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与分析,再以智能化终端为中介,从而进行远程操控、实时监控、整顿治理;其次,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对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层次加以分析与估计。“数字化+环境监测”模式,可以通过利用环境质量监管系统所显示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更加快速地找到污染源所在,并且科学地分析和估测污染的原因,从而提高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如徐州丰县通过对数字技术、大数据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的不断探索,借助大数据监管平台,建立科学管理、精准种植的体系,将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环境治理深入融合,逐渐改善了全县环境污染的现象,从而使得乡村绿色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来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资环产业振兴。

3. 数字赋能乡村金融服务产业发展

随着农业规模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服务性环节增多。服务型环节通过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质量监管等领域以及田间管理代理、技术推广、农资供应、疫病防治、金融保险、储存运销等环节实现了创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使数字金融与乡村产业相结合,获得发展乡村茶种植产业的资金。通过银行开发提供与农户相适应的优质网上信贷产品,系统自动审批,到账速度快,村民可以灵活使用资金。农业部门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制定农户信息清单,建立线上数据平台,实现了信贷供需的精准对接。

4. 数字赋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联系密切,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进步提供方向引导,而乡村旅游则是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在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十四五”时期乡村旅游发展明确方向[4]。在开发模式方面,部分乡村旅游采纳“政府+旅行社+村委会+农民”和“外来企业+村委会+农民”等形式,通过景区游览、民族特色展现、原生态文化呈现、农村风貌展示、农业观光、红色旅游等方面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业,通过数字媒体向民众传播不断更新的旅游消费资讯,引导民众进行消费。首先,一些旅游App可以根据民众的个人喜好在旅游过程中对必不可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推荐,从而使民众通过网络信息数据的收集,事先获得旅游目的地的极大一部分信息。其次,“移动支付”“在线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使得乡村旅游消费更加便利。再次,一些数字技术如AI、VR等的合理运用,满足了民众对于美丽乡村的视听感受与精神需求,提升了乡村旅游业的服务质量与运行效率。如三江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便是民俗文化旅游,其通过大数据进行农家乐与民宿负责人的选择,提供给他们适合自身的金融服务,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市场提供支持,从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成为其致富产业。再如,贵州黄果树景区智慧旅游技术的使用,使得景区设施数字化管理成为现实,游客面部表情的变化都能够及时识别,并根据表情变化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5. 数字赋能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支持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传统手工艺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的有力支撑。”[5]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一些乡村能人与青年人才深刻认识到,乡村传统工艺将乡村与农民联结起来。许多人认识到了乡村传统工艺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因而推动乡村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提供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首先,数字技术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城市,将城市文化资源引到乡村,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并实现二者交流互鉴。其次,数字技术使得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空间范围拓宽,将物联网、VR、AI、4G、5G、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术应用到乡村文化生产上,在传统的乡村文化模式的基础之上,使得数字旅游、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表演等新型文化业态与乡村传统文化融合,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类型不再单一。再次,数字技术可以加速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通过利用新兴的数字化技术,充分挖掘和展示原生態的乡村面貌,将乡村生态环境、邻里关系、农业生产、民俗特色、传统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拍摄和剪辑,通过微信、微博、快手、抖音、B站等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或者以影视化的形式和途径进行传播。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的电商直播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关注,为乡村工艺、乡村民俗、民歌戏曲等面临着失传困境的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开辟道路,将乡村传统文化同数字技术融合起来,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现乡村传统文化产品的风貌。如2019年阿里巴巴推出“村播”计划,不仅为乡民学员讲授直播技能,而且帮助当地培育农民主播,使得农民有效摆脱贫困。一些自媒体平台也鼓励村民表达自我,做乡村经济的代言人。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定汪村,村民和“新乡贤”“文化创客”“数据分析师”们运用彩绣、布依蜡染等少数民族特有技法,设计制作了具有独特民族性、实用性并符合现代化的生活用品和玩偶等,并凭借“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销售,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总之,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再发展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要与当代生活需求相协调,使数字技术和乡村传统文化相融合,增强对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众认同感,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推动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化,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

(三)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旧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多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看到我国不同乡村的产业振兴过程中出现不同层次的问题。

1. 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自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号召,在政府的科学引导下,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新形态,并提出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目标,为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是,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急于发展做出成绩的现象,大部分乡村在产业振兴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方法,导致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乡村产业布局比较多样化和全面化,但大多不强不精。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要素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乡村缺乏必要的产业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乡村产业发展虽然有一定改善,但始终无法突破。另外,乡村产业链具有联结性和融合性,但大多不大不深。乡村产业振兴应该突出本乡村的特色为主,避免同一化而降低自身产业层次。但在实践中,由于乡村部分产业起点低、起步晚,快速形成自身特色比较困难,即使实现了产业融合布局,也依然不能形成科学专业的产业链。

2. 乡村数字赋能产业效果不够

新时代“互联网+”大背景下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数字赋能有助于建立市场经营体系,产业经营方式,契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为乡村产业生产、技术、经营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但是,由于乡村传统思维和数字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物联网平台、人工智能、5G通信不能够充分融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层次,所以当前阶段依旧存在乡村产业数字赋能效果十分有限的问题。

3. 乡村数字技术应用人才缺失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占网民整体的31.3%;城镇网民规模为6.80亿,占网民整体的68.7%[6]。可以看出城镇地区的网民比乡村地区的网民多出一倍多,也可以看出在互联网发展领域,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技术能力和相关人才匮乏。乡村地区同城市地区相比,由于薪资待遇、发展环境等因素制约,在吸纳和留住人才方面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素养的人才通常会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能够主动回乡的人才很少。留守乡村的绝大部分人是老人、妇女、孩子,数字化意识和素养不高,这就需要一定的引导与教育工作。数字化转型需要拥有数字技术的人才,农业人才本身就很少,而兼备农业知识和掌握数字技术的人才就更加稀缺。因此,数字化农业需要具备持续、可靠的技术能力和人才的支撑。

4. 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应措施不完善

2019年5月,国务院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020年1月《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指明了在新时期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总体思路、重点任务。2020年5月《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致力于推进国家数字乡村工作。我国在乡村数字产业顶层设计方面已经具有部署,但是要推动数字技术同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系统完备和精细完善的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选择的保障措施必不可少。支持乡村数字产业发展的有关财政、产业、金融等领域的相应措施与详细方案还未落实,致使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

5. 乡村产业发展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备

当前,我国乡村地区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设施依旧较薄弱不完备。部分乡村地区还在应对和解决成本与技术两大网络建设难题。如,在贫困山区,人口密度小,地势和地形较复杂,网络基础设施的搭建成本比较高,难度也较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9.8%,乡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是55.9%[7],二者之间的差距虽略有缩小,但仍具有较大差距。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拥有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做支撑为基本需要,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传播与发布存在落差性和滞后性。我国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足以支撑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农业数据收集、归整、应用同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衔接还存在较大差距。

6. 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引导机制不健全

乡村产业发展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特性,使得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限制。一方面,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引导效果较弱。面对纷繁复杂的产业优惠政策,乡村产业发展容易迷失方向,只是围绕政策、项目、资金三方面行动,最终还是局限于粗放式产业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产业缺少长效发展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引导机制十分重要,但从目前的发展格局来看,适应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创新拓展能力不足,进入了“特色不特”的发展窘境。导致乡村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7. 现代数字技术与村民保守意识的矛盾

数字技术的发展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是部分农民比较落后保守的乡土意识却阻碍了数字技术在乡村的推广与发展。一方面,以小农经济为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经济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衍生出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直到现在这种对于新技术手段,缺乏洞察力与敏感度,甚至对其产生抗拒心理观念并且仍旧根植在村民潜意识中,阻碍了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发展。由于部分乡民缺乏技术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的意识,因此在乡村技术赋能的进程中表现得十分被动。另一方面,现实中农民的知识素质和科学素养水平较低,在数字技术运用的高要求下存在着较大差距。大部分农民因为家庭条件、交通、环境等原因,没有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文化水平不高。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于数字技术也就不能够正确恰当地应用。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村民提供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途径,但是也存在村民的无序参与的问题。所以,乡村技术赋能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村民消化吸收和运用技术能力的约束。

四、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选择

数字技术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助力器,要进行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现实选择,从而为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扫清障碍。广东省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统筹组织领导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一切乡村工作展开的根基,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实施都是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展开的,这是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和《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印发与施行,各地方乡村振兴局相继挂牌,各种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陆续出台,乡村振兴提速显著。如广东省十分重视要加强统筹组织领导规划,利用顶层设计和各种规划来解决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如《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0年)》《广东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

推动“互联网+党建”,推动政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开展在线组织帮扶。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实现各类基层服务事项入驻乡村,提升“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服务水平,提高网上办事效率和基层窗口服务水平;发展“互联网+医疗”,乡镇与村级医疗机构应提高数字化水平,促进远程医疗服务与人工智能医生助手在乡村的应用。例如广东省把AI医生引入乡村,提升了乡村医疗卫生水平,使农民真正体会到健康获得感;推动“互联网+教育”,加快实施乡村学校互联网建设和教育宽带网络提速,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入乡村,多媒体教学平台、VR技术、网络技术等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技术进班级。

(二)引进与培养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提升村民数字素养

人才是乡村振兴各体系中的实施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习总书记指出,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个具体的实施路径中,人才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数字产业建设需要数字化人才作为支撑。首先,充分发挥书记、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等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具有数字化技能的志愿者、大学生、返乡就业人员、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下乡或入驻农业园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并进行创业。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单位智慧与技术优势,为村民和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与数字技术有关的培训和智力支持。其次,要注重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乡村数字化应用能力培训,增强农民网络意识和技能尤其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网络知识普及。可以通过邀约相关数字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办讲座,开设培训班,形成政府、社会、高校、企业、组织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村民进行统一系统培训。通过农民的现代化思维意识的培养,突破因循守旧,进而形成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思维方式。此外,也应通过推广产业发展的相关特色应用与帮助村庄治理的相关产品,让乡民亲身感知数字技术的功能与实用性為其自身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益处。通过举办关于数字技术应用的宣讲会、推广会,挑选先进典型为示范,向村民宣传宣讲数字技术,让他们体会到数字技术给日常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性,从而激发农民主动学习数字技术的积极性。将爱农村、懂农村、懂技术、能经营、富有精英意识工匠精神与企业家才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民的管理者作为重点培训对象,着力提升其数字技术水平及知识体系,培养既了解农业发展规律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三)建立统一数字化共享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支持“政商产学研”多元参与,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乡村产业发展多主体参与机制,建立统一数字化共享机制。提升乡村数字治理与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利用数字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与沟通交流平台。政府、高校、企业、农户、社会组织等可以形成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网络化产业组织体系,形成可跨越层级、部门、地域、行业的共享数据库。乡村应与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打破沟通壁垒,共享信息资源,广泛吸纳各种组织共同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决策过程,塑造更加科学的乡村治理结构,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各类便民服务系统,方便乡民办事,降低乡村治理成本,从而为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四)进行乡村数字化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发展乡村数字产业文化建设,一方面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广播电视网络村村通,打通基层宣传、服务、教育民众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方产业民俗特色,推动向外宣传乡村地区产业文化、民俗文化。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对待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加以传承和保护。加强乡村网络意识形态引导,坚决抵制恶趣味、低俗、封建迷信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避免乡村青少年沉迷网络。使宣传方式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宣传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营造全社会对三农问题关注的氛围。充分发挥数字媒体和新闻网站的优势来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及宣传推广,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五)加强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共建共享

数字技术加快了农业产业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是建立“数字乡村”的关键与坚实基础,但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依旧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尽力完善偏远山区、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8]。如,广东省使光纤宽带入村进门,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覆盖率逐步提升,进一步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其次,推进共建共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进入乡村,提升乡村智能手机使用率,农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给予支持,提升农村电商的发展速度。再次,加快乡村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数字信息服务供给。由于农产品存在地域性差异,所以不可缺少加强介绍与宣传产品的措施。可以利用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与相应的APP软件来提高农产品的销量,完善线上交易服务供给,构建农产品电商信息服务平台。

(六)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产业建设,注重因地制宜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调研时指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9]。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乡村振兴要“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10]。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不仅要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而且还要借鉴其他国家乡村建设的正确经验,如在日本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村一品”运动紧密围绕当地自身优势,发展具有销路的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项目、特色文化资源等特色产品的经验与启示,以及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乡村产业形态不能够趋于一致、千篇一律,因此各地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和不同乡村资源禀赋基础上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如徐闻县成立“中国菠萝电商产地直供基地”和大数据运营中心、注册“菠萝主义”品牌商标、打造广东菠萝主义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中国菠萝交易网”[11]。茂名市围绕“茂名荔枝”主导产业,推广全国首个“空天地一体化”智慧果园装备技术和应用模式,帮助实现远程管理和精准生产。出瑞龙村以茶文化美丽乡村为前提,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墨园村实现5G信号全覆盖,将墨园村的传统古韵数字化,搭建运营平台,实现精准管理和营销;通过大数据分析,串联起墨园的文旅资源;智能网格化管理平台助力智慧乡村建设,实时了解村里的动态,大大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效率。总而言之,各乡村应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着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产出,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建设,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数字产业发展,走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五、小结

随着新时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要充分探索数字技术的价值和潜力,而实施乡村五大振兴,实现产业兴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在乡村振兴的几大环节中,又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核心,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因此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加快发展乡村数字产业振兴迫在眉睫。本文引入鄉村数字产业振兴的相关理论和国家政策措施以及部分地区乡村数字产业发展的经验为我们提供借鉴。在数字经济同乡村产业振兴相融合的过程中,探寻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逻辑,并根据乡村数字产业振兴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形成相关对策、建议及现实选择,从而促进乡村产业向数字化赋能的方向和道路转变,更好地实现乡村数字产业振兴,乃至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冯俊锋.乡村振兴与中国乡村治理[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8.

[2] 贺雪峰.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

[3]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4] 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2).

[5] 宋圭武.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基础[J].国家治理,2018,(02).

[6] 高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提出逻辑与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9,(2).

[7] 肖若晨.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策略[J].中州学刊,2019.

[8] 叶茂乐.乡村振兴中闲置空间再生利用研究——以晋江市乡村微更新实践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3):97-103.

[9] 蓝海涛,涂圣伟,张义博,周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8,(4).

[10] 沈费伟.乡村技术赋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策略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11] 夏显力,陈哲,张慧利,张慧娟.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

[12] 李娟,王洪乾.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数据农业的实践经验及政策设计[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
数字化—数字经济及其它
数字经济环境下中国跨境贸易税收问题研究
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税法的改革
国外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