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生活碳计量与去碳路径的实证研究

2022-04-29李晓江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能耗领域绿色

李晓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把传统的建筑领域改成城乡建设领域,使得能源、工业、交通、城乡建设从过去传统的建筑四大支柱变成城乡建设四大支柱。本文将从“双碳”目标和战略的角度对2019-2021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有关城市绿色发展和城市去碳路径的项目研究进行介绍。

本研究在4个城市选择了5个不同类型的社区,从建筑用能、交通、市政和固废、生活四个领域测算碳排放的实际状况,并对其形成和特征进行分析,随后本研究对社区未来的需求与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从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两个维度探讨去碳路径。

一、不同类型社区的选择

在社区选取的过程中,本研究考虑了社区的建成年代、低碳技术使用情况、人口年龄结构,居住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的第一阶段选取了有低碳技術的新社区上海世博家园、无低碳技术的新社区上海景江苑、老龄化社区江山东塘社区、老旧社区重庆红育坡社区以及年轻人高出租率社区深圳宝安和一社区5个不同类型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二、社区碳排放实证分析

针对以上五个社区,我们对居住用能、交通、市政、生活以及固碳五个领域进行了详细的碳排放计量。分项计量后,我们发现5个社区年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较大,上海两个中等收入社区,使用低碳技术的人均碳排量略低,未使用低碳技术的人均碳排量略高,二者均在2吨至2.5吨之间,重庆工厂社区人均碳排量略高于1.5吨,而江山老旧社区与深圳城中村的人均碳排量是最低的两个。当把人均指标转换到平均建筑面积指标上后,结果出现了很大变化,城中村成为了指标最高的社区,原因在于人均居住面积少。

随后,研究对5个社区的社区用能以及衣食生活消耗的特征从人均角度进行了比较。令人欣慰的是,尽管5个社区的收入水平、年龄结构和总碳排放量差异非常大,但其食物摄入产生的碳排放水平相近,这说明我们国家确实发展到中等偏高收入的阶段,食物问题、营养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

此外,本研究对每个碳排放单项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包括建筑用能、固废的产生过程,及其具体差异等。研究没有采用碳排放因子进行粗线条的计算,而是通过详细的调查和第一手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与计量。

对人均年碳排放量与单位面积年碳排放量进行了比较,大体上可以得出以下5个初步结论。(1)人均碳排放反映了居民收入与生活消费水平;(2)单位面积的碳排放实际上反映了人均居住建筑的面积和生活的宜居水平;(3)老龄化社区与年轻化社区的人均碳排量较小;(4)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身家庭存在碳排放量差异;(5)商品房、出租房、私有住房存在碳排放量差异。

三、社区/生活领域的需求分析

通过基本数据收集以后,我们对未来需求要做出预测。从消费结构看,我国的消费结构还是基础型消费结构,因此,未来在生活领域,在社区层面,还会有大量更加高端的消费出现,许多新的消费则需要通过能源资源的消耗去满足。

此外,最近20多年,我国生活领域的能耗消耗处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通过分析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研究发现过去20年人均生活能耗水平快速增长,都有3倍左右的增幅。

现在的电力结构仍未以碳为主的结构,在中国未来的经济结构中,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双碳”目标的背景,工业领域的能耗可能会降低,但生活领域能耗可能会处在快速持续增长的过程当中。因此在分析比较多个国家和城市的信息后,本研究对5个社区未来的电力需求和碳排放的前景做出更加详细的分析。以上海的两个社区为例,保守预测下总能源需求大体要增加1倍左右。此外,我们对包括燃气的家庭用能及社区的交通能耗等都进行了预测,其中对交通能耗的预测分为小汽车继续发展的前景与绿色低碳交通比重显著提升的前景,在两种不同背景下,预测值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四、去碳路径:绿色低碳技术与绿色生活方式

在考虑社区和生活领域的去碳路径的时候,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发现仅靠绿色技术的应用来解决社区/生活领域的去碳非常困难,同时推进绿色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绿色技术+绿色生活方式的干预可能是一个系统性强化干预的去碳路径。

在社区和生活领域推动“双碳”目标,一大优势就是可以进行绿色技术的集成应用。根据对社区类型的分析,四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应该有不同的路径:(1)对于一般老旧社区更新,问题集中在资金的解决以及如何从交通、建筑多维度推进减碳;(2)对于老龄化和低收入家庭的社区则要特别关注其经济承受能力以及绿色技术的推广如何降低其生活成本;(3)对于可再生资源富集的地方,如拥有大量屋顶的深圳城中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则非常重要;(4)对于一家一户私有住房分散的社区,则需要创造一种家庭为单元的绿色技术的集成。

社区绿色更新中更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主要同通过以下3个途径:(1)低碳消费,如购买低碳生活用品、标注商品碳足迹、选择绿色出行工具、低碳饮食等;(2)减量使用;(3)缩短碳链,如远程居家办公学习、种植并食用本地食物等。

在上述绿色技术+绿色生活方式叠加的路径下,本研究设想了两种不同类型社区的去碳路径,一种是上海社区,房屋不会有大的改变,通过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技术双重作用,在2060年实现零碳。另外一种类型是其他三个社区,涉及到建筑的拆改,从而面临一个拆改期的碳高峰,然后走向去碳的过程;上述碳高峰有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一般意义的社区更新,另外一种是强化绿色更新,后者碳排放峰值更大,但未来去碳路径会更加平顺。

中国不需要低水平的碳中和而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前提下实现的碳中和;绿色生活方式需要积极推广,但是又要防止极端化;繁荣必须实现,但必须是绿色繁荣,应尽量避免靠大量消耗,高投入或者资本游戏式的去碳路径;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分化,绿色低碳的政策要向低收入群体倾斜;要用系统性的持续性的鼓励政策去促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同时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

猜你喜欢

能耗领域绿色
绿色低碳
120t转炉降低工序能耗生产实践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探讨如何设计零能耗住宅
领域·对峙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日本先进的“零能耗住宅”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