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城乡能源系统实现碳中和”大计 推动中国低碳可持续发展
2022-04-29王秋蓉
王秋蓉
3月27日,第十八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城乡能源系统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公开论坛召开,论坛分为六个主题: “城乡能源系统的碳排放核算和减排路径分析”“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过程”“零碳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建筑的零碳技术路径”“乡村的零碳能源系统”“碳中和园区案例实践”,20位与会专家针对不同主题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并邀请专家对每一个部分进行了点评,为我国建筑节能与低碳发展路径分享了专业见解和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城乡能源系统的碳排放核算和减排路径”部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指出,需要对城市能源系统如何过渡到未来的目标状态进行系统描述,统一认识,并建议电力先行。先立后破,先提升非化石能源、清洁能源的供应能力,再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对工业、建筑、交通等用能侧的结构调整。低碳电力方面,一方面要扩大光伏和风电的装机容量,另一方面要解决用地、系统储能问题,电动车和建筑物相结合的光储直柔、农村分布式电力等都值得推行。针对热能问题,要把解决思路转变为如何充分利用余热资源。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要从纸面描述变成施工蓝图,变成施工能力,变成可干的新的发展内容。
针对“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过程”部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点评时表示,现在城市化有三个方向。一是规模扩张的城市化,但钢材、水泥、建材等扩张的空间不大,关键在于提高品质、延长寿命;二是饱和型的城市化更新,扩张的空间没有,但存在城市更新中提升的问题;三是萎缩型城市,怎样对萎缩型城市做好布局,做好规划非常重要。建材的低碳和零碳化将成为物质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一体的生产力革命。城市化的未来进程中建材的循环可促进实现无碳无废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点评:各位专家报告在尺度上覆盖了城市、街区/住区、建筑、建材,在要素上包括存量的改造与功能提升、新建筑的材料低碳化与性能提升、人的生活行为模式干预等,这些对于指导城市建筑领域系统减碳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意义非凡。控制新建规模,严格掌控建筑拆除,对既有建筑做精细化改造、提升节能效率是重大战略。改造重建的关键点是建材,既需要研究新型建材,又需要研究新型结构体系,从建材角度出发,适当的性能优化、增强使用年限是最重要的减排,同时还能带来生活品质、房屋品质、城市品质的提高。
针对“零碳城市能源供给系统”部分,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白荣春提出两个建议:第一,城市零碳能源供应系统,除了自身能源供應外,城市大部分能源从外面来,这就存在跨区域全面布局的问题,全面布局工作要划分,要到城市一级。第二,方案制定以后,要从路径到施工图延伸,在各个城市中理念更好的方案在实践中要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刘荣指出,第一,要做零碳城市,眼界和理念不能局限于区域性,加强顶层设计非常重要,统筹考虑城市的能源规划,才能够打破零碳能源跨行业、跨区域的界限,甚至跨时间、跨季节的界限,零碳城市能源的发展才会走向健康可持续的道路。第二,在未来零碳城市能源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健全的法规和政策以及合理的规章和制度。
针对“建筑的零碳技术路径”部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指出,实现碳中和需要全国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建筑、电力、汽车等领域联动。整个建筑行业应该部分领域先达峰、先中和,为实现碳中和困难的领域多做贡献,互为补充,应继续研究和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认为,从建筑节能到城乡能源,面临着以最小的能源消耗、最小的碳排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双碳”战略赋予了建筑能源系统、暖通空调专业新的历史使命。供需匹配,加强用户侧的调节、冷热电协调,峰谷调节储能、能源安全等新问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
针对“乡村的零碳能源系统”部分,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指出,第一,农村屋顶太阳能、生物质都是实现碳中和要鼓励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时,应考虑屋顶光伏和生物质的互补,将两者联合研究,解决乡村能源问题,实现农村碳中和。第二,农村屋顶太阳能在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例如和农户的人工谈判成本高,很难统一所有人的意见看法。第三,农村房屋的稳定性差,在房屋稳定的条件下,屋顶光伏可以发电25年甚至到30年,但是农村屋顶很少有25年甚至30年不动的情况。第四,缺少相关政策支持,农村屋顶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实际利用情况并不理想,希望清华大学专家进行研究,发现问题的根本。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武涌会长强调,第一,无论是决策者还是研究者,都要关注未来农村低碳能源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第二,考虑如何形成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的研究态势。第三,研究成果提示我们需要同步展开相应的政策动力机制等。最后,应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尽早研究如何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并开展实践。
针对“碳中和园区案例实践”部分,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指出,从技术研发角度来讲有两方面问题:无论是光储直柔还是交通电动化的问题,需要尽快研发单元技术。建议对案例进行深入的消化、对比、相互借鉴,合成一个完整的方案,进行专门研发,拿出一个更完整的方案用于实践,为国家创造样本和示范经验。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认为,碳达峰、碳中和落地非常重要,特别在园区、县域怎么做,需要系统性思考。第一要建立碳排放的数据监测、采集和管理体系。第二要研究碳中和的实施模式,这不光是技术问题,还包括建立标准体系、技术体系、金融体系。第三要开展试点和示范,通过示范开展模式和机制体制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