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临床医生培养与选拔评价体系构建
2022-04-28张昕男杨毅张仁运殷荣吴小沪钱莉玲周文浩
张昕男 杨毅 张仁运 殷荣 吴小沪 钱莉玲 周文浩
(1.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人力资源部,上海 201102;2.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10023)
医学科学研究与临床医疗服务相辅相成,彼此联系。作为医学科技创新与临床医疗服务的主体,研究型临床医生的培养与选拔决定了临床实践与医学基础研究的整合深度,是促进我国生物医学快速发展,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抓手[1-2]。然而,目前我国研究型临床医生的数量和质量依旧非常有限,普遍存在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际需求衔接性不足的问题。具体体现为:一方面,临床医生主要从事医疗服务,其大部分精力用于临床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但从事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基础医学研究者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难以根据临床的实际需求以及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并开展研究[3-5]。
因此,如何将基础医学研究者与临床医生的各自所长有机结合,培养出足量、合格的研究型临床医学人才,成为现阶段我国医学科学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我国临床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设计出符合研究型临床医生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培养与选拔模式,以期推动我国研究型临床医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助力我国临床科学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6-7]。
1 研究型临床医生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研究型临床医生,关于其概念界定,笔者认为,研究型临床医生是指接受过系统的临床培训与科研培训,具有本学科丰富的医学知识并具备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熟悉相关临床学科和基础学科,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利用[8-10];同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组织实施科研项目的能力,具有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注重科研新成果和新技术临床应用的医学人才[11-14]。
2 研究型临床医生培养与选拔评价模式指标体系构建
2.1 初步构建研究型临床医生培养与选拔评价模式指标体系框架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9 名受访专家,围绕研究型临床医生的定义、人才需求、培养与选拔模式中所遇到的困难等内容进行访谈。受访专家中,从事临床工作15 年以上的专家6 名、医院管理专3 名;专家年龄为(46.35±9.28)岁;工作年限(22.51±2.19)年;职称均为副高级及以上;均为本科以上学历。经反复整理分析后,初步构建包含5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和33 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框架(表1)。
表1 研究型临床医生培养与选拔评价模式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2.2 专家咨询
本文在初步确定了研究型临床医生培养与选拔评价模式的指标体系的指标库后,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进行专家咨询,将上述指标采用电邮的方式提交给11 位来自卫生领域的专家,其中卫生行政部门专家2 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5 名、专科医院4 名,基本情况详见表2。
表2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2.3 专家积极系数
本项目小组成员以电子邮件和电话告知的形式向11 名专家发起邀请,两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可见专家积极程度较高。
2.4 专家权威系数
专家的权威程度可通过公式cr=(ca+cs)/2计算获得,其数值大小为专家对该问题的熟悉程度的系数与判断系数的算术平均数。本研究两轮专家平均权威程度分别为0.82 和0.77。均在0.75 以上,可认为本研究的专家权威程度较高。
2.5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根据专家咨询意见以及指标筛选结果,经项目组决定讨论:
将一级指标“医疗科研实践”与“人际交往能力”改为“医疗科研成果”和“团队组织能力”。对二级指标“科研潜力”与“科研思维”合并,改为“科研素养”;将“团队组织能力”和“患者沟通能力”改为“相关方评价”和“患者满意度A3”;增加指标“E2 学术道德”;删除指标“信息处理能力”。分别将三级指标“专利发明”“所获课题”“国际视野洞察力”和“患者投诉量”改为“专利授予量”“厅局级以上及以上课题”(包括省市级行业协会科研课题)”“研究前沿关注度”和“上一年度被投诉量”。删除三级指标“患者的表扬信”“科研成果”“文献检索能力”和“循证分析能力”。在“科研与教学成果”这一二级指标增加三级指标“培养研究生数量A16”。“三级及以上手术量”“门、急诊诊量”“人文关怀思维”“医学伦理”和“患者表扬信”变异系数均高于0.2,予以删除(表3)。
表3 三级指标重要程度赋值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第一轮结果) (n=11)
2.6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授课课时量”和“红包回扣”因变异系数均高于0.25,予以删除。将“E21-E23”三项负向指标改为“E21 是否有学术不端行为”(表4)。
表4 三级指标重要程度赋值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第二轮结果) (n=11)
2.7 研究型临床医生培养与选拔评价模式最终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专家们积极参与下,两轮咨询结束。充分考虑专家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经课题小组讨论后,构建出研究型临床医生培养与选拔评价模式最终指标体系(表5)。
表5 研究型临床医生培养与选拔评价模式最终指标体系
3 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
本研究决定采用计算次分析法(AHP)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计算。第一,按照层次分析法的要求,用1~9 标度法,对各层要素相对于其上层要素两两评判其相对重要性,获得判断矩阵[15]。相对重要性尺度表如表6 所示。
表6 Satty 相对重要性等级(1~9 标度)
第二,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对所得判断矩阵的每一列进行归一化处理,得:
将归一化处理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得:
对向量W=(W1,W2,…,Wn)T进行归一化处理:
所得W=(W1,W2,…,Wn)T为该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即该矩阵中各指标的对应权重。
第三,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计算得出CR。一般认为CR<0.1 为矩阵判断具有一致性,否则应给予调整。其中,RI 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对应值如表7 所示。
表7 随机一致性指标RI 的对应值
第四,层次总排序。当各级指标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均求出后,应对整个指标体系的满意一致性进行检验。
根据以上步骤,本文以专家(Z1)评判一级指标为例,构建判断矩阵,如表8 所示。
表8 专家Z1 对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专家(Z1)对一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为CR=0.0678,小于0.1,符合一致性检验要求,评判权重有效。至此,研究型临床医师培养模式的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如表9 所示。
表9 研究型临床医生培养与选拔评价模式的最终指标体系(权重后)
4 讨论与建议
研究型临床医师是有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拥有较强科学研究能力的人员。他们具备有良好的医学科学研究能力,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目前我国的研究型临床医生人数匮乏,但很多医院和研究机构需要这样的人才。上海现有的部分医学院校,正在努力培养这方面的医学人才。从政治思想品德、奉献精神、学术道德、社会责任感、临床工作能力、科研素养和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培养。但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均有限制,如何平衡临床工作、科学研究与个人家庭亦是考验他们的一方面。各院校和医院应给予他们更多帮助,如由临床或科研部门教授担任他们的指导老师、团队合作、减少常规工作的任务、给予个人一定的自主调配时间、建立激励机制等等,让他们在最好的年华有好的临床科研成果的产出[16-17]。
5 结语
研究型临床医生的选拔和评价,对我们人才管理开辟了新的视角。研究型临床医生的定义还处于初步阶段,随着时间发展、科学发展和医药行业改革,对医师的评价和优秀人才选拔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型临床医生在任务、角色和关系等方面区别于一般的医生,对该人群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张昕男:获取数据,撰写论文;杨毅、吴小沪:总体把关,审订论文;张仁运:进行试验,调研;殷荣、钱莉玲:调查实验;周文浩:提出研究命题,提供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