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玉清:履职在路上

2022-04-28文图黄婷婷

江淮法治 2022年6期
关键词:桐城市桐城行道树

文图/黄婷婷

她是学生喜欢的“好老师”,立足三尺讲台,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用爱心点亮万千孩子人生梦想;她是群众满意的“好代表”,牢记人民重托,积极建言献策,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她就是桐城市十六届人大代表、桐城市第二中学副校长汪玉清。

自从当选为桐城市人大代表后,汪玉清始终坚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当代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也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基层人大代表的新风貌。

立足传统,为弘扬桐城文化发声

桐城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既有桐城先贤创造的植根于儒家思想的古代文化,也有桐城志士开启的以民族救亡与振兴为己任的近代文化,更有叱咤风云的桐城弄潮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凝练成的当代文化。在桐城文化中,无论是源远流长的耕读文化,还是声名远播的礼让文化,都是桐城人在世代相传中生成汇聚并且发扬光大的。“继承发扬桐城文化,这是全体桐城人民的事,全社会都要热切关注。我身为一名教育界人大代表,要做的就是主动参与挖掘、整理、提炼桐城文化,并通过多种途径向青少年介绍宣传,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汪玉清说。她与同事一起,以国家统编新教材为依托,挖掘、整理、提炼桐城文化,邀请桐城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做指导顾问,历经两年,组织、编纂和出版地方教材《我家桐城》,并在桐城市推广和使用,让桐城文化的学习落实到课堂上,并随着这些学生又走进了千家万户。2019 年1 月,她提出了《关于弘扬传承桐城文化、打造文教名城的建议》,其中“不断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走人文兴市之路”的观点被写入桐城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正是有像汪玉清这样热爱桐城文化的人士的积极关注和大力推动,2021 年,桐城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着眼教育,为学前教育需求建言

在得知桐城市城区幼儿入园需采取“摇号”的方式,很多孩子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后,汪玉清深入选区开展调研,走访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管理委员会,了解到老城区公办幼儿园规模小但适龄幼儿增多,小区配套园与住宅建设项目又不配套,学前教育经费上投入有限,致使学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根据调研的情况,2020年8 月,她提出《关于允许桐城二中开办附属幼儿园的建议》,得到桐城市政府、市教育局的积极回应。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城区还采取公办、民办并举等办园方式,破解了“入园难”问题。汪玉清还参与了市教育局开展的“收费高”和“无证”幼儿园的治理和监督工作,为破解“入园贵、入园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汪玉清(左二)到唐湾镇走访调研。

关注社区,为提升生活品质献策

2019年,汪玉清通过两个多月实地调研、查阅材料,咨询相关生物学科知识,在市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保留老城中心主干道香樟树暨进一步规划、美化城区行道区的建议》,此建议与桐城市政府的工作计划不谋而合。在建议办理过程中,她主动加强与桐城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和承办单位园林规划处的联络沟通,督促从规划源头保护行道树。园林规划处对老城区每条路的行道树都作出具体规定,保护了桐城市基调树种香樟,骨干树种梧桐、桂花等。同时,行道树的保护管理工作也引起其他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住建局与电力等部门合力,在平时巡查和绿化审批事项中杜绝砍伐和移植行道树,对城区电力管线穿越的树木进行定期检查修剪,尤其对主干道和平路、龙眠路中路的香樟树进行定期修剪整形,使得主干道的林荫效果突出。相关部门还对老城区行道树树根破坏路面现象进行统一处理,让行道树树根在合理范围内茁壮生长。汪玉清的建议助力古城古树的养护和保护以及行道树的规划工作有效落地,为桐城市打造更加宜居的人居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桐溪潺潺,岁月如歌。三尺讲台是她的“根据地”,是她最热爱、最执着的坚守;课后倾听民声,走访群众,是她的日常,更是她的使命。从人民教师到人大代表,她肩负着双重责任和使命,在她心中,不仅仅有教育事业,还有群众利益。“任期有限,服务无限,无论是当老师,还是人大代表,我都在路上!”汪玉清说。

猜你喜欢

桐城市桐城行道树
行道树是景也是民生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行道树
农业现代化让农民挑起了“金扁担”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安徽桐城六尺巷
行道树对人行道的破坏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桐城市发展优质米品牌现状及对策
漫说古代行道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