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新型矢量推进器设计与控制

2022-04-28苏恒张琼马永敬刘兵谭杰邓学文

机械工程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推进器偏角筒体

苏恒, 张琼, 马永敬, 刘兵, 谭杰, 邓学文

(1.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长沙 410116;2.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长沙 410081;3.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24;4.芷江民族职业中专学校,湖南 怀化 418000;5.靖州县职业教育总校,湖南 怀化 418499)

0 引言

水下探测器的转向舵转弯半径大且推进装置无法转向,导致其无法轻易完成原地转弯等动作,为解决该问题,众多研究提出了一种方向和大小均发生改变的矢量推进力装置,通过对推进器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运动参数和力矩的变化规律[1-2],采用模糊PID算法,以偏航角控制为例,设计了水下航行器的模糊PID控制器[3],通过引入非线性矢量运动算法,进行推进器的运动数学模型建立分析[4],这些研究均基于现有的推进器展开。本文根据F-35发动机矢量尾喷管原理设计一种新型矢量推进装置,验证其可行性,并设计了模糊-单神经元控制器,为水下探测器高机动推进系统研究提供一定指导。

1 矢量推进器设计

1.1 自由度计算

为了实现空间中螺旋桨姿态的调整,提出样机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推进器主要技术指标

图1为该矢量推进器的机械运动简图,螺旋桨柔性轴安装在主轴电动机外壳10上,转向电动机2、4、5分别安装于7、8、9等3段筒体上,且筒体上装有啮合传动齿轮,通过控制转向电动机的转动,3个筒体即可完成沿斜切面的相对旋转,进而使螺旋桨轴线完成全方位摆动。

图1 新型矢量推进器机构运动简图

该矢量推进器的自由度公式为

式中:F为机构的自由度;n为构件数;g为运动副数;fi为第i个运动副的相对自由度数。

得出该新型矢量推进器的自由度数为4。

1.2 截面偏角计算

图2为新型矢量推进器的几何特征示意图。该矢量推进器由3段筒体构成,截面a-a至bb为第一段筒体,截面b-b和c-c之间为第二段筒体,截面c-c和d-d为第三段筒体,且截面bb和c-c为相邻两筒体的结合面。图3为该推进器筒体偏转至最大偏角时的型面示意图,α为截面2-2和4-4的夹角,β为螺旋桨的偏转角度。

图2 新型矢量推进器几何特征示意图

图3 推进器最大偏角型面示意图

根据偏转规律可知,α和β满足如下关系式:

由式(2)可得,当螺旋桨轴线偏角为90°时,截面夹角应为22.5°。

1.3 推进器结构

图4为新型矢量推进器的机构,该矢量推进器通过控制3段筒体的旋转实现螺旋桨的全方位摆动,其主要由主轴电动机、传动轴、3个转向电动机、3段筒体、传动齿轮及密封件等构成。

图4 新型矢量推进器结构

2 推进器偏转模型

为了保证3段筒体的中心线保持在同一平面内,建立矢量推进器的偏转模型[4-5]如图5所示。

图5 新型矢量推进器偏转规律模型

坐标系x0y0z0绕坐标系xyz的x轴旋转角度-θ1的余弦矩阵为

式中:θ1、θ2、θ3为3段筒体的旋转角度;α为截面2-2和截面4-4的夹角;β为矢量推进器螺旋桨的偏转角度。

3 偏转角度耦合验证

为验证该推进器螺旋桨轴线的最大偏转角度,设置偏转电动机参数(如表2),其中令电动机2转向为正向“+”,得到螺旋桨轴线角度变化如图6和图7所示。

表2 偏转电动机参数

由图6可知,在30 s设定时间内,螺旋桨轴线最大偏转角度为90°,而轴线的偏转角度区间为[-90°,90°],在0.82 s时偏转角度为0°,在7.32 s时偏转角度为90°,则偏转角周期近似为6.5 s。由图7可知,螺旋桨轴线yz面最大投影角度为180°,而轴线的投影角度区间为[-180°,180°],此处的投影角度180°和-180°螺旋桨位于同一位置,由于只是一个过渡点,机构的投影角度并未发生突变。耦合验证结果表明,螺旋桨轴线能实现最大偏转角度为90°的偏转,且可实现螺旋桨轴绕中心轴进行360°旋转。

图6 螺旋桨轴线偏转角度

图7 螺旋桨轴线yz 面投影角度

4 模糊-神经元PID控制

矢量推进器控制系统结构如图8所示,当筒体发生偏转,会产生偏转角度误差。

图8 矢量推进器控制系统结构框图

伺服电动机调速系统传递函数[6-7]为

第一筒体旋转角度θ1和第二筒体旋转角度θ2的转速误差为

神经元可以提高神经网络的鲁棒性和容错性[8],模糊-单神经元PID 控制结构如图9所示。

图9 模糊-单神经元PID 控制器结构

增量式的单神经元控制算法为:

引入PID控制后筒体转速误差如图10所示,阶跃响应下的3种PID控制方法下的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0 筒体转速误差

图10 中引入PID控制后,转速误差由0.1下降至0.07 左右。图11中,PID控制下响应时间为1.5 s,模糊PID控制下响应时间1.2 s,而在模糊-单神经元PID控制下响应时间为0.8 s,系统响应更加迅速;在4 s时加入8%的干扰信号,模糊-单神经元PID稳定时间更短,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图11 干扰仿真结果对比

5 结论

1)设计了一种新型矢量推进器,利用电动机控制3段筒体偏转实现全方位摆动,并耦合验证了该结构的可行性。

2)设计了模糊-单神经元PID控制器,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可以减少系统的响应时间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推进器偏角筒体
ROV平导管推进器水动力性能模拟研究
灭火器筒体爆破压力测试浅析及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b型管板与筒体温差应力的分析计算和评定
回转窑筒体对接操作方法
基于CFD扇翼推进器敞水性能预报分析
一种卧式筒体粪污发酵装置的筒体设计与分析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