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区既有地下通道加固改造与地铁车站连接技术
2022-04-28姚燕明
姚燕明,王 毅,叶 蓉
(1.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101; 2.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235)
0 引言
轨道交通作为一项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往往引领一个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自身功能,而且需要尽可能与周围地下空间进行联通,方便乘客出行[1-4]。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经过城市的主城区,其中在中山路段存在多个地下过街通道。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将地铁车站与既有城市地下过街通道进行互联互通,充分整合地下资源,将独立的地下空间形成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宁波为典型的软土地区,浅部软土具有高含水量、高流变性、高压缩性、低渗透性、低强度等特点,地铁车站大多采用明挖法施工[5-6]。如何减小既有市政过街通道与地铁车站连接过程中的开挖影响,保证通道结构安全,实现更便捷高效的过街功能,是建设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7-8]。本工程中,通过对既有过街通道进行主动加固改造等多种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车站与过街通道的互联互通,车站地下1层、地下2层均与过街通道实现了连接。在整个施工期间,该通道保持了正常通行,减少了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后续地铁盾构区间隧道也安全地从过街通道下方穿越,成为宁波轨道交通处理与市政过街通道关系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
1 工程概况
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东门口站位于市中心繁华商业街中山东路下,为地下3层岛式车站,地下1层为预留开发区域,地下2层为站厅层,地下3层为站台层。车站标准段开挖深度约22.4m,靠近日新街地下过街通道的东端头井基坑深度约24.0m。已建日新街地下通道距车站端部约7.5~10.0m,盾构区间隧道从地下通道下方穿过,距离既有通道约8.7m。
日新街地下过街通道为地下1层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采用天然地基基础,顶板覆土约1.5m,通道净宽9.0m,净高3.4m,顶板、底板和侧墙厚度均为0.55m,底板下设置0.2m厚素混凝土垫层,地下通道结构断面如图1所示。
图1 日新街通道结构断面
为充分利用既有市政设施资源,地铁东门口站地下1层、地下2层在不同平面位置设连接通道与日新街地下通道相连,分别为连接通道1和连接通道2,车站与过街通道连接剖面如图2,3所示。
图3 连接通道2剖面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属典型的软土地区,地面标高约为3.500m,浅部广泛分布有厚层状饱和软土,软土厚度达23.6~31.5m,土层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土层参数
既有地下通道底板位于①3层淤泥质黏土中,该层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差,含水率达46.1%,呈流塑状态,孔隙比为1.283,具有高压缩性。场地潜水位埋深一般为地面以下1.5m左右,地下水位较高。由于既有地下过街通道的地基基础比较差,在外界施工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变形开裂,因此增加了过街通道与地铁车站连接的保护难度。
3 设计难点
日新街过街通道为地下1层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长约71m,沿纵向设有3道变形缝,结构整体性较差。另外,通道底部只有30cm厚素混凝土垫层,无桩基,基底软土地层容易产生扰动变形。根据建筑需要,地铁车站在地下1层、地下2层均需要与通道连接,基坑单边卸载容易引起通道的不均匀沉降,尤其是车站地下2层与地下通道的接口基坑比通道底部深约10.1m,开挖范围内主要为淤泥质黏土,基坑开挖的变形控制要求高。
连接通道施工完成后,地铁盾构区间隧道还需要从地下通道的下方穿越,因此需要确保既有地下过街通道在受到多次扰动情况下的结构安全。另外,连接通道与既有地下过街通道采取侧面开门洞相连,开门洞范围的既有通道结构受力发生变化,设计对既有通道结构在新工况条件下的受力进行了复核,不满足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常规的处理方案为将既有过街通道在连接范围内进行封闭,开挖破除后重新建设新的过街通道与原有通道相接。但由于该地下过街通道为宁波天一广场商业区的南北连接主通道,封闭后对于商业区的行人影响较大,需要重新进行地面交通组织,社会影响大,因此研究在保证既有通道正常通行前提条件下,对既有通道结构进行加固保护方案。
4 既有地下通道加固方案
为确保既有地下通道在施工期间的安全及后期正常使用,加固设计中采用了加设绑桩、绑梁、加厚通道顶板及底部地基加固等措施。
4.1 地下通道加设绑桩、绑梁
地下通道两侧各设置5根绑桩,对称布置,避开后续下穿的盾构隧道,绑桩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通道东侧的5根绑桩独立设置,采用φ1 000mm的钻孔灌注桩。由于通道西侧5根绑桩的上部位于车站与地下通道连接范围内,因此采用灌注桩上部内插H型钢的格构柱方式,连接通道内的H型钢截面为500mm×400mm,下部为φ1 000mm的钻孔灌注桩。在连接通道顶、底板施工时,顶、底板直接与H型钢连接,连接位置的型钢上设置止水钢板防止渗漏,在顶、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割除出入口范围内的H型钢。
位于两条盾构隧道之间的4根绑桩考虑后期盾构穿越及土层扰动的影响,桩长为54m,其余桩长为48m,均以⑧1层粉砂为桩基持力层。同时,在绑桩上方设置断面尺寸为1 400mm×1 000mm绑梁,采用混凝土现浇,通道顶板通过植筋与绑梁连接,以确保能将通道荷载顺利传至绑桩。
图4 绑桩平面布置
4.2 加厚地下通道顶板
侧墙开洞后,地下通道结构承载力削弱,开洞范围的通道顶板不能满足受力要求。根据结构计算分析,需要加厚侧墙开洞范围的通道顶板。通过在原顶板结构上方植筋,新浇筑1层45cm厚C30混凝土板与原顶板结合,新老结构作为叠合板共同受力,并与绑梁进行连接。
在地下1层、地下2层连接通道位置,新浇筑的顶板长度分别为7.2m和10.2m,顶板加厚平、剖面如图5,6所示。
图5 顶板加厚范围平面
图6 顶板加厚剖面
4.3 地基加固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的软土地基加固以三轴搅拌桩为主,但是为了减小地基加固施工对既有过街通道结构的扰动影响,经研究采用施工扰动小、土压力稳定、布桩灵活的MJS工法[9-10]对通道结构外侧约1.5m及通道底板下1.5m宽的地基进行加固。靠近既有过街通道范围通过采用斜打布孔的方式,可以深入既有过街通道底板下进行加固,加固深度取3.0m。
既有过街通道与车站的连接通道下方为盾构区间隧道的接收加固区,因此将盾构的接收加固、连接通道的基坑加固与既有过街通道的基础加固相结合,采用搅拌桩+MJS工法相结合的方式,既节省了造价,又能减小加固过程对既有过街通道的影响。地基加固平、剖面如图7,8所示。
图7 地基加固平面
图8 地基加固剖面
5 连接通道方案
连接通道根据不同的开挖深度,采用不同的基坑围护设计方案,连接通道1基坑深度约6.6m,宽度约7.3m,采用φ850mm@600mm工法桩作为围护结构,桩长14.5m。由于基坑规模较小,为便于施工,利用基坑外的盾构进洞加固搅拌桩为重力式挡墙,沿基坑竖向仅设置顶圈梁而不设内支撑,有利于开挖施工的快捷、方便性。连接通道1基坑围护剖面如图9所示。
图9 连接通道1基坑剖面
连接通道2连通既有过街通道和地铁车站的地下2层,与车站连接位置较深,因此该连接通道竖向深度变化较大,基坑深度约6.6~16.65m。与车站连接部位的连接通道基坑围护结构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连续墙深31~33m。与既有地下过街通道连接部位的基坑围护结构采用φ850mm@600mm工法桩,深度约16.5m。根据开挖深度变化,沿基坑竖向设置2~4道支撑,其中第1道采用混凝土支撑,其余采用φ609mm钢支撑。连接通道1基坑围护剖面如图10所示。
图10 连接通道2基坑剖面
两个连接通道均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基坑开挖完成后施工连接通道结构,与既有过街通道接口位置留设后浇带。考虑两者结构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新建连接通道在靠近既有过街通道处设置1道变形缝。在施工过程中,既有过街通道内局部设置2.0m宽围挡,保持了通道内的正常通行,避免了对地面交通的改造和影响。
在两个连接通道基坑开挖施工完成后,两条盾构隧道在既有地下通道下方顺利穿越,既有地下通道的变形控制在4mm以内,满足设计的10mm变形保护要求。
6 结语
在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阶段就重点研究对中心城区既有地下过街通道的综合利用。通过对既有地下通道结构进行评估分析,采取针对性的结构加固改造方案等,在保证地下过街通道通行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与地铁车站的连接。本工程为宁波软土地区第1个既有地下过街通道与地铁车站连接的成功案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后续类似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