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河源头碱田丰沃

2022-04-28胡正刚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22年3期
关键词:巍山塘村生产

文| 胡正刚 编辑 | 吴冠宇

过滤碱沙 摄影/陶冶

红河从云南省大理市与巍山县之间的山林发源后,向东南蜿蜒流淌,进入地势平缓的巍山坝区,河床变得宽阔舒缓,有了一条国际性大河的雏形。巍山坝子南北长、东西窄,形如一片狭长的树叶。红河上游正源(当地称西河)流经坝子南端时,平坝逐渐过渡为山地,河床也变得狭窄崎岖,红色的河水在群山和丘陵间流淌,湍急而激昂。坝区南端的封川塔下,有一个名为“洗澡塘”的村子,村中有一股温泉,滚烫的热水汩汩流淌,长年不断,是当地的一处胜景。旧时的地方志《蒙化府志》《蒙化志稿》里,将洗澡塘温泉列入“蒙化十六景”,得名“温泉漱玉”。

洗澡塘温泉既是红河源塑造的自然地理景观,也深刻地影响着周围群众的生产习俗和耕作方式,这里独特的土碱生产工艺是一座农耕文明的富矿,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土碱制作:从生计到工艺

冬日的清晨,沿着西河向南行走,经过洗澡塘村时,目光被河边一块块别致的田地吸引。正是豆麦茁壮成长的季节,这片田地却没有长庄稼,一垄垄条状的土墒上,覆盖着一层白霜。朝阳攀上东边的山头,照耀着群山、河流、田野、村庄,庄稼地里的霜化水散去,这块田地里的“白霜”却越来越厚重、洁白,如同盛开的满地霜花。农人三三两两来到田间,有的往田地里放水,有的刮起地上的“白霜”和沙土,倒入田边的滤台。我离开主路,步行到田间,向劳作的村民询问,才知道这是一块碱田,不种庄稼,只“种”土碱,土墒上白霜一样的物质,是已经成形、达到过滤和熬制条件的碱花。

洗澡塘村的农田大多位于西河畔,河床低浅,在装备电力抽水机前,无法取河水灌溉。幸而村中的温泉地势比田地高,村民引温泉水作为农田灌溉水源。因温泉水富含矿物质,碱性重,庄稼的收成十分低。困则思变,民国年间,洗澡塘村一些见过临县南涧碱坝土碱生产的村民,考虑到两地地质和水文条件相似,试着将种庄稼的田地改造为碱田,精心耕作之下,果然“种”出了土碱。

生产土碱虽然辛苦,但收益要比种庄稼好得多。生产土碱的人家渐渐多了起来,碱田的面积也不断扩大,2021 年春天,我到洗澡塘村踏访时,还遇到村民正在将庄稼地改造为碱田。

土碱的生产流程复杂而精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心力和劳力。首先是平整土地,将河沙与土沙以一定比例混合,堆为土墒,墒与墒之间有沟渠联通。引含碱的温泉水入田,村民称之为“走水”,水流在田间缓缓流动,确保整块碱田都被浸润,但水不能淹没土墒。“走水”完成,断开水源,在阳光的暴晒之下,碱水慢慢蒸发,碱分逐渐汇集到土墒顶部,结晶为白色的碱花。

“走水”及暴晒、结晶的流程一般要重复三至五次,当碱花凝结得如霜雪一般厚重,把碱沙刮拢,搬运到滤台中。这道程序辛苦而繁重,因此村民大多将土碱生产的过程简称为“刮碱”。滤台以砖石砌成,底部铺着一层竹片编成的滤网,竹编下面挖有一个土坑。碱沙放入滤台中后,浇上温泉水,水溶解了碱沙中的碱分,慢慢渗透到滤台底部的土坑中,汇集成含碱量较高的酽水。酽水呈暗红色,味道苦涩而辛辣,还带有一股刺鼻的气息。经过过滤的碱沙,可以运回碱田重复使用。庄稼地有“生田”“熟田”的区别,碱田也有生熟之分,在生产土碱的过程中,碱沙作为培育碱花的载体和介质,可以常年使用,且“耕作”的年份越久,其中的碱含量越高。一片碱田存续的时间越长,从浸水到过滤的周期就越短,产出的土碱成色也会更好,纯度更高,色泽也更加白净。

酽水运回家后,倒入大铁锅中用柴火熬煮,经过十多个小时不间断的熬煮,酽水中的水分大量蒸发,会形成浓稠的糨糊状,此时,要将大火转为慢火。在起锅之前,往锅中倒入一盏草木灰,用瓢不停搅动,浓稠的碱糊会逐渐凝结为泥状。碱泥冷却后,放入一个直径七八厘米的铁制圆环中拓为饼形,在室内通风处阴干。刚制成的土碱,颜色是深沉的红褐色,晾干后变为灰白色,可以长期储存不变质。色泽是判断土碱品质的主要依据,颜色越白,卖相就越好。

种植庄稼需要依照季节和时序进行,天气时刻牵扯着农人的心,生产土碱也如此。以雨水多寡作为衡量依据,云南的气候,可以粗略划分为晴雨两季。土碱适合在雨水较少的冬春季节生产,充足的日晒和晴朗干燥的天气,有利于浸水、暴晒、刮碱、过滤等田间作业——这恰是土碱生产中最耗时的程序。生产土碱是靠天吃饭,在田间作业时,如果遇到降雨,雨水会将碱沙中的碱冲走,辛苦的付出将前功尽弃。一旦进入雨水连绵的时节,土碱生产就会中断。冬季和春季气温相对较低,用模具拓制土碱容易成型,一旦进入夏季,气温升高,碱泥将无法拓制成型,如同一团泥渣,无法进入流通市场。

刮碱 摄影/胡正刚

土碱属于自然碱,可以代替小苏打制作面食,是巍山特产土碱面条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煮蔬菜时,在汤中放入少许土碱,蔬菜久煮之下也能保持本色。土碱是碱性物质,有去除油污的功效,可以代替洗涤剂使用。土碱还有一定药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消化不良、肠胃不适时,常取土碱服用。本地人外出务工或求学,大多会在行囊中装几块土碱,这是治疗水土不服的良方,也可以缓解思乡之苦。家中饲养的牲畜家禽,不时也需要投喂土碱,以调理肠胃。近年来,当地的土碱也被用于工业生产。由于用途广泛,碱农生产的土碱几乎都能全部售出,且价格稳定。

长时间内,因农田为盐碱地,洗澡塘村民种植的水稻、玉米、豆麦、油菜产量十分低,刨除成本后,几乎毫无收益,让田主十分苦恼。把种庄稼的农田改造为生产土碱的碱田后,村民收入稳中有升,近年来,每亩碱田一年的收益可达三四万元。河流宽厚而仁慈,凡流经之处,每一块贫瘠的土地都能成为沃土,每一位劳作者的耕耘都能得到兑现和回应。

河流、地理与物产

据成书于清末民初的《蒙化志稿》记载:土碱,产南涧(时为蒙化府所辖)碱坝,年约出千余担,东销至省(省城昆明),西销至腾永(保山、腾冲),南销至顺、云、缅、耿马(临沧凤庆、云县、耿马)等处。其本小,其利微,且不能入驮,止利于肩挑担负者。根据志书记述,至少在清末民初时,巍山洗澡塘村并不产土碱,或者即使出产,产量也十分低。洗澡塘村距离蒙化城(今巍山城)只有六七公里距离,如果志书编纂之时这里的土碱生产已经形成规模,修志者不会遗漏这个细节。

引温泉水入碱田泡墒 摄影/胡正刚

新中国成立以前,巍山地区的土碱由南涧供应,南涧的土碱产量大,每年可以出产“千余担”,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可供应广大的云南西南地区。南涧位于巍山以南,红河上游正源西河贯穿两县,碱坝是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碱坝的碱田位于西河(南涧称巍山河、礼社江)左岸的丘陵地带,制碱的卤水来自一眼温泉,其工艺与巍山洗澡塘村的如出一辙。南涧坝区狭小,近年来,随着城区扩张,地势相对平缓的碱田被改为建设用地,坡地上的碱田仍在生产,但规模、产量已经不如全盛时期。

云南有三个地方生产土碱,除了巍山洗澡塘、南涧碱坝外,另一处碱田位于祥云县王家庄村。为了整体感知云南的土碱生产制作工艺,我对三个地区的碱田都进行了探访。三处碱田的生产方式和制作工艺基本相同,都是将含碱的温泉水引入碱田,日晒后,土地中的碱份蒸发到地表,结成晶体,刮取碱沙滤出碱水,将碱水熬煮为碱泥,以模具拓为饼形。祥云县的土碱生产制作与巍山、南涧两县也存在细微差别,一是因祥云县境内有煤矿,当地碱农熬煮碱水时,兼用煤炭作为燃料;二是在生产土碱的同时,出产少量芒硝,芒硝是一种水晶状的矿物质,因形似马牙,又称为“马牙硝”,可用于硝制皮革,也是一味清热、消食、解毒的药材;三是祥云的土碱拓制成型后,不在室内阴干,而是直接在阳光下晒干。

阴干过程中的土碱 摄影/陶冶

值得注意的是,巍山洗澡塘、南涧碱坝的碱田位于红河上游正源西河(礼社江)畔,祥云的碱田也位于红河上游流域,发源于祥云的弥渡河,是红河的一条支流。三地的碱田,是红河源对流经地的馈赠。这种馈赠,不仅改善了碱农的生计,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由于工艺独特,云南土碱制作工艺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种盐法”的遗存

盐是生命的必需品,被视为“生命的食粮”,自古以来的农书、科技典籍,几乎都会涉及制盐,但对“碱”却很少提及。考证文献与分析碱的成分可以发现,在漫长的时光里,盐与碱一直相附相生,土碱是天然碱,属于可溶性盐类矿物,它的主要成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实质上不是“碱”,而是无机盐。在《天工开物》中,“作咸”章节专门讲述制盐,章节名中的“作咸”在一定范围和语境内,也包含了土碱的制取。

《天工开物》中记述了一种制取海盐的“种盐法”。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如果推测第二天是晴天,就在海滨盐田里铺一层一寸厚的稻麦灰和芦茅灰,第二天清晨,露水正重时,盐会像茅草一样从灰中长出。中午,人们把灰和盐扫拢,淋洗煎炼后可以获得海盐。淋洗煎炼的具体方法是:在地上挖一个坑,架上竹子和木条,上铺草席,将草灰和盐的混合物铺在草席上,四周用土围起来,取海水浇灌。经过过滤的盐水含盐量很高,倒入铁锅内,烧火熬煮,水分蒸发后可以获取结晶盐。如果需要加快盐结晶的速度,可以预先准备捣碎的皂角,与粟米糠混合,锅中盐水沸腾时,放入皂角和粟米糠的混合物并搅匀,盐分会迅速结晶凝结。

随着科技发展,“种盐法”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它的形式和精髓,却在云南的土碱制作工艺中留存了下来,让人们在回望历史时,多了一条真实可感的通道。

猜你喜欢

巍山塘村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在灯塘村(外一首)
巍山喜迎60华诞
巍山小吃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