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分析
2022-04-28刘恒周九鹏贾丽娟
刘恒,周九鹏,贾丽娟
西安市胸科医院1神经结核科,2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西安 710061
肺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肺癌具有发病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研究显示,全球每年肺癌新发病例超过120万,死亡病例约110万,肺癌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3]。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可将肺癌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弥漫型3种,周围型肺癌是肺癌中的常见类型,病灶边缘形态及密度可用于诊断周围型肺癌。研究显示,老年人中肺癌较多见,且具有与青年人不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4-5]。CT检查是临床中诊断肺癌的重要方法,CT能够显示病灶形态、密度及与解剖结构的关系,对评估肿瘤的病理学及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作用[6]。本研究探讨了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旨在为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7],经病理组织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②年龄≥60岁;③术前未进行过放化疗或其他治疗,均于术后接受辅助治疗;④临床资料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②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③合并精神疾病;④无法接受随访;⑤具有过敏史;⑥合并活动性结核或其他感染性疾病;⑦出现淋巴结转移。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01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39例,年龄60~86岁,平均(65.24±4.98)岁;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咯血、消瘦、乏力、呼吸困难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1.2.1 影像学检查 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进行影像学检查,患者平躺于扫描床,脚先进,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扫描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 mm,螺距1.5,球管旋转一周的时间为0.75 s。一次闭气行胸部平扫,病灶处采用层厚1 mm、层间距1 mm的高分辨薄层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剂量80 ml,注射速率为2.5 ml/s,适当延迟扫描。
1.2.2 图像处理方法 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的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由具有5年以上经验的2位影像学医师采用盲法进行独立阅片,出现分歧时通过讨论协商达成一致。
1.3 观察指标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及影像学图像,记录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及CT影像学表现(空泡征、钙化征、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形成、磨玻璃征、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两组患者均随访2年,统计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析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病理类型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 影像学表现的比较
101例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腺癌47例,鳞状细胞癌40例,大细胞癌14例。腺癌患者空泡征、磨玻璃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气支气管征的发生率均高于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患者,腺癌患者毛刺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发生率均高于大细胞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癌和鳞状细胞癌患者钙化征、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形成、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不同病理类型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影像学表现的比较[n(%)]
2.2 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随访2年,59例患者生存,2年生存率为58.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空泡征、毛刺征、磨玻璃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气支气管征均可能是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1)。年龄、性别均不是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表2)
表2 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101)
2.3 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0 mm、空泡征、毛刺征、磨玻璃征、空气支气管征均是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3)
表3 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n=101)
3 讨论
肺癌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发现,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所有恶性肿瘤首位,因此其预防及治疗已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8-9]。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患者治疗,因此尽早诊断并判断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类型是指导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的关键[10]。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检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影像学检查可清晰显示病灶内部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评估肿瘤的病理学及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11-12]。
本研究收集了101例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现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以腺癌最为多见,其次为鳞状细胞癌,最少见的是大细胞癌。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腺癌患者空泡征、磨玻璃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气支气管征的发生率均高于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患者,腺癌患者毛刺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发生率均高于大细胞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癌和鳞状细胞癌患者钙化征、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形成、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病理类型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具有一定差异,说明可以通过分析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判断其病理类型。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肿块形态或孤立性结节,具有较为明显的多样化表现,与肺结核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13]。胸部CT主要是经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对胸部进行检查,可显示肺实质有无占位性病变和渗出,目前CT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特征、边缘情况及周围征象。本文进一步分析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0 mm、空泡征、毛刺征、磨玻璃征、空气支气管征均是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既往文献报道结果相符[14-15],说明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为改善患者预后,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综上所述,肿瘤直径>30 mm、空泡征、毛刺征、磨玻璃征、空气支气管征均与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有关,掌握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