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层层加码扭曲政策初衷

2022-04-28郭妙兰

党员文摘 2022年8期
关键词:层层加码层层基层干部

文/郭妙兰

徐骏/新华社

层层加码,是指每经过一个层次就增加一些砝码,通常指在贯彻落实政策时,罔顾客观实际,逐级增加新的内容或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层层加码的危害,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坚决防止层层加码现象,避免急功近利,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

层层加虚招,让基层屡屡“闪腰”

虽然大多数人对层层加码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精准识别画像却有一定的难度。盘点种种层层加码现象,可谓花样繁多,导致基层干部不堪重负。

最典型的一种是各级要求层层递增,不顾实际频频加码,令人苦不堪言。中部某省一乡镇干部感叹,上级往往忽视基层情况,对工作任务的比例、细节、标准等都进行框定,连填什么内容、照什么照片都设定条条框框,令人不知所措。有的重点工作台账一级一个模板,一套比一套复杂,到乡镇一级被要求提交的材料项目竟比省一级多出了10余项,最终滋生“表格主义”“痕迹主义”,给基层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有些部门为开会打“提前量”,认为集合越早越容易被表扬,干部群众对此抱怨颇多:计划上午10点开会,镇里要求村党支部书记9点半左右到,村党支部书记通知村干部9点左右到,村干部通知党员代表与村民代表8点半到,结果领导迟迟不来。一名群众气愤地说:“以后通知开会,晚到一个小时就对了!”

标准层层拔高,擅自加压水涨船高。最饱受诟病的是今年春节期间部分地方在执行返乡防疫政策时的做法。“上级政策是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在低风险地区之间可自由通行;到了下级单位就变成了不承认外地检测结果,需入住指定酒店再检测一次;再到下一级单位又变成了全家人居家隔离21天,并检测两次核酸……”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把指标层层拔高,一律要求按最全事项、最高标准进行顶格管理,最终“高标准”变“超标准”,产生不加分析的“大干快上”和为完成任务的弄虚作假。

时限层层压缩,急于求成步步紧逼。有的部门在推进工作部署时,机械性地压缩工作周期,层层提速,一律“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迈大步”,导致上级原本制订的“五年计划”到地方变成了“三年规划”,上级部署的“攻坚年活动”到地方变成了“百日行动”。西部省份某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干部诉苦:“计划一年多建成投产的项目,转到我们执行时,已经被压缩成要半年建成投产。”东部省份某基层干部也深有体会:“上级布置的工作,到了地方就有了‘时间差’,越往下真正用于落实的时间就越短,有时逼得我们接到任务的第一件事就是考虑写汇报材料。”

许多基层干部对广泛“转嫁”责任的现象大倒苦水,这也是一种范围层层拓宽,强行摊派的加码问题。中部某省一基层干部举例说,签订承诺书成了上级的免责“挡箭牌”,如在防汛防火等安全工作中,上级要求下级签订承诺书将责任和风险进行转嫁,甚至发展为事事签、层层签、人人签,并以此作为履职尽责的依据。有的对“满天飞”的任务叫苦不迭,明明和专项工作没有实质关联,也被要求提供资料或者开展检查。2020年7月,某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推广“云就业”小程序的工作中急于求成,分配给各市的注册数量远超过当地重点人群数量,并将注册任务与目标任务考核、资金分配挂钩。压力之下,部分地方层层摊派注册任务到街道、乡镇,甚至中小学校、幼儿园等毫不相干的单位,不仅加重基层干部负担,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徐骏/新华社

演给上级看,让好政策走了样

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加压力,适度打一点“提前量”,确实是工作积极主动的表现。但如果思想上目的不纯,行动上脱离实际,用力上过重过猛,则会让好政策走了样、没了谱,使政策的执行陷入“恶性循环链”中。

用层层加码的方式把应负之责、应担之任一推了之,实则是推卸责任的表现。何以至此?一是层层加码显得更有“推进力度”,彰显每一层级的“立场”“决心”;二是层层加码能为上级部门减压减负,避免出了问题首先成为众矢之的。东部某省份一位基层干部吐槽说,一项工作落到有些领导干部身上,首先想的是分解给下级,“他的工作就是分解,把所有问题都划分切割给基层,把本级应该履行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在推进工作过程中,传导压力绝非大搞责任下放、权力保留,当“甩手掌柜”和“二传手”。“压力层层传导”异化为“压力层层加码”,让基层干部承担了过多与其职权不相匹配的责任,更让基层干部心存畏惧、束手束脚,以至于有了“干事创新有风险、不如不干保平安”的怨气。

有基层干部用调侃的话讽刺道:机关压基层,层层加码,看似“码”到成功;基层哄机关,层层注水,假装“水”到渠成。

东部某省一位纪检干部认为,“一味追求纸面数据的攀比,容易形成以数字论成效”。这种“假大空”式的政策落实,习惯性地将小目标加码成大战略,强制基层“用一根针造出金箍棒”,导致与既定初衷和目标背道而驰,影响全局和整体工作推进,到最后还是以牺牲群众利益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代价,看似成绩斐然,实则贻害无穷。

审视种种层层加码现象,其背后隐藏的是机械化的考核“指挥棒”。有些部门喜欢列出时间表、路线图进行量化考核,“过分追求量化导致教条化”,看似深入贯彻,实则生搬硬套。某基层干部说:“这些戴着‘规范化、标准化’帽子安排下来的工作,将来都要对着条条框框一项项对标。别管上面抓得对不对,接不接地气,只要把表填好、材料写好,就能过关。”上级蒙着眼安排,下级闭着眼交差,最终导致事倍功半,上下都叫苦连连、互相埋怨。

好大喜功地盲目跟风,自行加压、拔高标准、压缩时间,甚至违反正常规律地“超常”发挥,既有向上级邀功获益的冲动,也有路径依赖的思维驱动。一基层干部解释说,上级明知下级完不成,故意通过加码任务,在下一级实现“取长补短”“取多补少”的平衡,确保本级指标完成。盲目跟风和放大效应只能结出机械落实的恶果,造成基层以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的局面。

别让实际工作因层层加码乱了节奏

我们党历来反对罔顾实际的层层加码。早在1961年1月18日,毛泽东同志就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层层加码、摊大盘子等现象明确提出:“决不要层层加码,中央是一个盘子,到省、市又是一个盘子,到地、县又是一个盘子,到群众又是一个盘子。”这就为我们开出“实干之花”、结出“实效之果”指出了破解之道:实事求是。

要出实招,坚决避免工作浮于表面。一方面,工作要实,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吃透上级精神,实现从上级精神到实际工作的有效转化。如在部署工作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分级考核,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上级要求与本地实情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作风要实,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时不时回看结果、回到政策初衷,确保措施上合政策、下接地气。

要真干事,坚决避免把形式当成绩。首先,上级机关、领导干部要审慎用权、勇担重责,不能随心所欲地把责任转移、把任务转嫁、把标准拔高。其次,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行动先于基层,标准高于基层,要求严于基层。最后,要主动清理层层加码事项,解决在责任书签订、留痕管理、督查检查和目标考核等领域的层层加码乱象,真正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要深入探求,坚决避免拍脑袋、瞎指挥。上级机关、领导干部在制定政策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力度,使政策目标或执行举措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这也是破解层层加码问题的根本之策。比如向乡镇部署传达任务时,应当按照乡镇的面积、人口、财政等状况区别对待。用好反馈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设置合理的缓冲期,为执行留有必要的准备时间,及时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和困难,推动工作安排部署科学化。

要把握规律,坚决避免胡干蛮干。首先,要把握整体规律,在确保党中央确立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的同时,鼓励各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做好整体融合工作。其次,要做好统筹协调,先摸清底数,把既有的政策数一数,当前的机制顺一顺,现有的工作理一理,判明形势、整合资源、理清思路,抓好政策兑现落地工作,部署的任务要力争让下级“踮踮脚、够得着”。最后,要给考核插上科技的“翅膀”,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数聚赋能”,让考核真正切合实际、科学合理。

猜你喜欢

层层加码层层基层干部
层层深入写“端午粽”
拆解“层层加码”
拆解“层层加码”
抓落实要“放权赋能”——要压实责任,不要“层层加码”
层层批示≠层层落实
层层请示≠层层重视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