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TTM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评述
2022-04-28周伟周静郑磊
周伟 周静 郑 磊
针对国内外TTM的运用展开讨论,研究认为,TTM理论模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被试的行为活动状况进行阶段划分,对预测锻炼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与方法,锻炼TTM还应深入探讨有关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作用,以拓展研究的深度。
根據健康相关行为的生态学观点,健康相关行为受多水平、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锻炼行为本质上是“从认知与行为、情感与行为、态度与信念等多因素模型中唤起的个体或群体有目的的受意识支配和控制的行为[1],”因此建构锻炼行为多因素模型并对相关系统模型进行比较,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锻炼行为,锻炼TTM这种锻炼行为多因素模型是建立在多种国内外健康教育实践中常用的健康相关行为理论基础之上,通过确定变量间的关系来表达对锻炼相关事物或锻炼情形的系统见解,并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给予解释和预测。
1 TTM模式理论内涵
行为转变理论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TTM)也被称为转变阶段模式或阶段性行为改变理论,是一个行为改变的综合模型。它是由Prochaska和Diclemente在研究吸烟者的行为变化时提出来[2]。该理论对于吸烟与喝酒成瘾,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等行为的变化研究具有普遍意义,被称之为认识和预测身体健康有关的行为改变的基础理论[3]。该理论提出后,从起初应用于临床干预发展到群体干预,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行为干预,1994年,Prochaska提出该模式可推广普及到锻炼等12种问题行为干预[4]。该理论模型将行为改变定义为一个复杂、渐进、连续和动态的过程,而进行一种新行为的个体将沿着下列阶段有序地进行:
阶段1:前意向阶段,也称打算转变前阶段,该阶段中个体没有改变行为的意向;阶段2:意向阶段,也称打算转变阶段,该阶段个体只有改变行为的意向,没有行为的改变;阶段3:准备阶段,或称准备行动阶段,指人们形成想法在近期改变行为,并进行了最初尝试;阶段4:行动阶段,指人们已经实践了新的行为;阶段5:维持获得阶段,或称巩固阶段,指新的行为已经坚持了最低限度的期限。“变化阶段”作为该理论最主要的核心组成部分,突出强调行为改变的动力学特征,诠释行为的改变不是一种“全有全无”的现象,打破了传统上仅从做/不做(do/not do),或锻炼/不锻炼(exercise/no exercise)完全二分化结果的层面上看待问题的局限,而是用动态的眼光,通过以不同速率、螺旋形升降的变化阶段及影响阶段变化的心理因素,对整个行为改变的动态过程进行解释、说明和预测。
2 锻炼TTM模式的认识及应用
近年来,西方学者运用阶段理论在健康行为领域(包括锻炼行为)进行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采用不同研究设计,探讨健康行为阶段性特点,检验阶段理论假设。最初将TTM应用到锻炼领域的是岛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sland)的Sonstroem(Sonstroem&Amaral,1986),研究者将220名超过30岁的男性被试分类到改变的四个阶段中,即前打算者(precontemplators)、打算(contemplators)、行动者(recruits,在过去的两年里,每周3次参加大强度的锻炼,每次至少20min)和坚持者(adheres,开始锻炼至少2年以上)。研究发现,放弃锻炼的现象既存在于不打算继续锻炼的被试中,也存在于打算继续锻炼的被试中[5]。Ma rc us和Simikin(1993)用是/否方式测量235名员工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特征,发现无意图期占22.4,有意图期为28.3%,准备期是17.8%,行动期占8.7%,维持期为22.8%[6]。Catherine,Woodsm,Nanette以及Mutrie等人以苏格兰一所大学的2943名学生为被试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采用前后随机控制设计,以检测基于TTM设计的自我报告干预方式在帮助习惯静坐的年轻人开始身体锻炼上的效果。干预后,被试的锻炼行为改变阶段与基线水平相比,实验组的改变要显著高于控制组,研究指出,这种基于TTM和“积极生活”的便宜的自我报告干预方式在帮助习惯静坐的年轻人进行身体锻炼上是一个有效的方法[7]。美国所进行的活力生活计划即以TTM作为介入改变坐式行为的基础,建立活跃的生活方式以促进身体活动,比较其锻炼效果,结果表明其与传统体适能取向的方法同具成效[8] 。
(2)考察阶段模型在不同健康行为中的结构特点,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法探究行为变化与决定变量间的内在关系。Blissmer及McAuley的研究发现,在四项旨在提高大学教职工身体活动行为的干预实验中,阶段匹配组和运动标准化指导组的身体活动优于阶段不匹配组和控制组,这一结论与康复病人的锻炼行为干预研究相一致[9]。CardinalB.J.,M.Kosma以及J.A.Mccubbin等人等人对存在锻炼障碍的残疾成年人进行了研究,也是第一个使用完整的TTM理论对这类被试的锻炼行为进行的研究。该研究采用横向设计,让被试在完成各JJC维度问卷测试的同时,也进行锻炼障碍的测试。通过多元分析表明,所有结构都与锻炼行为的阶段显著相关(P<0.001),研究结果大致与已有的对健康人群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为TTM的内、外部效度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10]。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第一次介绍TTM模式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就该模型的产生背景、理论模型的四部分内容结构进行了详尽的理论阐释,并应用跨理论模型对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特点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和论述。毕永锋通过对大众体育锻炼干预的理论模式的探讨,认为借鉴这些理论,发展适合我国情况的锻炼干预策略可能也是推动我国大众体育锻炼推广的有效途径[11]。张雪芹在体育锻炼行为和行为转变理论模式的嫁接一文中解释了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体育锻炼行为中运用的可行性,呈现了我国在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合理嫁接以及这种嫁接所带来的意义[12]。白文飞则依据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改变模式理论的综述,区分了关于行为的动机—意志的五个阶段,既结合了动机的远离行为的部分,也结合了接近行为的部分,这一分析框架对预测人的行为提供了重要帮助[13]。刘洋、傅企明等提出了运用跨理论模式指导体育锻炼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作为个人、学校、健身俱乐部以及社会体育组织在开展健身锻炼活动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干预方案的参考[14],邱达明、邱祖建综合国外有关改变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策略的研究,提出体育锻炼行为与个体的其他行为一样,受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15]。许亮文、杨廷忠等针对杭州市社区居民参与健身运动现况进行调查,比较干预前后社区居民对健身运动重要性的认识态度、保持锻炼行为信念和参与运动锻炼等状况的变化,分析对处于运动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的居民实施侧重点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和干预措施的结果,研究表明对处于行为转变不同阶段的居民应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有一定的效果。方敏、孙影等则通过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的模化研究,显示锻炼行为阶段变化呈现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另外,运动自我效能、锻炼受益和锻炼障碍得分也呈现明显的锻炼阶段差异,提出运动自我效能和决策平衡是TIM模式中重要心理变量,且这些心理变量对锻炼行为有明显影响,并进一步指出该模式解释个体在不同行为阶段存在不同的自我效能感、获益和障碍及不同水平维持运动获益和征服障碍的信心,研究最后结论应针对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特点展开锻炼行为的健康教育。EEA12D60-236D-4932-B72A-07FE45F27297
3 锻炼TTM模式研究的局限性
就TTM理论而言,TTM模式行为阶段改变模式理论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被试的行为活动状况进行阶段划分,对预测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与方法,但目前TTM模式的應用同样受到其本身模型的局限,以青少年锻炼行为的研究为例举证一二,当前在体育生活方式整体认识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影响锻炼各阶段转化的认知、心理决定因素有所不同,各心理因素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因果关系,但缘于跨理论模型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其所预测的青少年锻炼行为与绩效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便很难确定;再则,青少年个体特征以及不同的锻炼阻碍因子等个体差异、休闲锻炼行为的休闲背景和轻体育健身概念的提出等时代特征,在青少年锻炼行为整个过程和阶段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进行考察,这些条件因素和调节变量皆不可笼统而论,有必要做细致分。跨理论模型没有考虑锻炼过程中调节变量以及中介因素的作用。如:个体锻炼特征差异、社会影响、阻碍因素等,这使得该单一理论模式的包容性较低,影响了模型的适应性。
国内基于TTM模式在锻炼行为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就跨理论模型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的跨文化衍生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TIM 模型结构各维度进行的探讨、大众锻炼行为的阶段性变化特点的描述,或不同锻炼阶段相关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以及本土化量表的编制等方法学应用研究等等。另外一类就是使用TTM设计干预策略的干预研究。如赵燕,张永军等人(2004)对社区居民采用行为转变理论来指导其进行体育锻炼,结果发现,采用行为转变模式能有效提高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样,邱建军和张永军(2005)也采用该理论指导中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发现该理论对促进中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变人们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保持或增强体育锻炼的信念。最近,胡霞等(2021)针对血液净化患者给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模式的干预,可有效改善机体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素养。但也有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体育锻炼行为改变效果不显著。在促进身体锻炼的相关影响因素中,个体能力知觉、体育锻炼的信念、体育锻炼经历等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学校层面来看,为有效促进学生养身终身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应加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力度,审视现行的课程体系,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自我需要;从社会体育而言,要不断普及体育锻炼的方式,知晓体育锻炼的相关运动生理指标,科学指导体育锻炼实践,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为此,可通过教育、培训等行为促使个体形成自我管理健康促进动机,再通过宣传体育锻炼的方式,形成锻炼计划自我制定能力,最后通过获得社会、同伴或家人的支持,维持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从目前来看,国内使用TTM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已有研究中大多数都属于描述性研究,笔者认为这类使用TIM进行的干预研究,严格意义上讲,目前虽不乏有些尝试性研究,但研究普遍缺乏时间验证和效益评估。
4 结语
引入健康行为学领域涉及健康相关行为发生发展的动力、过程及内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等的相关综合理论——行为转变理论模式(TTM)作为锻炼行为系统研究的指导模型,来分析锻炼行为现状、解释其锻炼意图和评估其锻炼行为,从而为有效调节人体锻炼行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及相应对策。尚需指出的是,可以看到锻炼行为系统模型诸变量之间具有即普遍又复杂的联系。此过程的各个阶段,不同锻炼人群面临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需要,因此应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帮助,并且在目标对象锻炼行为改善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应该得到针对性强化。据此,锻炼TTM还应深入探讨有关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作用,以拓展研究的深度。同时,研究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支撑理论,需要采用哲学思维,不仅要根据外界的反馈信息调整和思考行为,还要在大脑中修正逻辑思维,把批判性思维贯穿传统健康行为研究的始终,用实践论、反映论等方法论指导体育锻炼行为改变,针对体育锻炼行为改变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渐对锻炼行为展开哲学思考,将知识、信念与行动相互融合,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提高体育锻炼促进健康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页.
[2] Proehaska JO,DiClemente.Stages and processes of self-change in smoking:Towards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3,(51):390-395.
[3] Marcus,B.H.& Owen,N.Motivational readiness,self–efficacy and decision-making for exercise.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2,22:3-16.
[4] James O.Prochaska,Bess.H.Marcus.The Trantheore
tical Model:Applications to Exercise.AdvanceinExercise
ad2herence,1994,(6):161~180.
[5] Sonstroem R J.Stage model of exercise adoption[C].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NewYork,1987.
[6] Marcus.B.H.,Simkin.L.R.(1993).The stages of exereise behavior. the Joumal of SportsMedieine and physicalFituess,33(l),83一88.EEA12D60-236D-4932-B72A-07FE45F27297
[7] Catherine Woods,Nanette Mutricand MarianScott,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Transtheoretical Model based intervention designed to help sedentary young adults becomeactive[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Theory&Practice,2002,17(4):451~2460.
[8] Dunn,A.,Marcus,B.,Kampert,J.,Garcia,M.,Kohl,H.,&Blair,S.(1999).Co mparison of lifestyle and structure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 respiratory fitness:a randomized trial.Journal of 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81(4),327-324.
[9] MeAuiey,E,Poag,K.,Gleason,A.,Wraith..().AttriionfromexercisePrograms:Attributionandaffeetive perspectives.JoumalofSocialBehavior and Personalitys,1990,5:591一602.
[10] BradleyJ.Cardinal,MariaKosma,andJeffreyAmccu
bbin.Influencing the Exercise Behavior ofAdultswithPhysicalDisabilities[J].Medicine&ScienceinSports&Execise,2004.
[11] 畢永锋.大众体育锻炼干预的理论模式.体育与科学,2002,23(5):15-16.
[12] 张雪芹.体育锻炼行为和行为转变理论模式的嫁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5):49-50.
[13] 白文飞.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改变模式理论的综述.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46-47.
[14] 刘洋,傅企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7):95-97.
[15] 邱达明,邱祖建.体育锻炼行为干预策略的研究述评.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28-29.
基金项目:1.2020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A类(2020JGA239);2.广西教育现代化与质量监测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课题(JC2021002)。
(作者单位:1.南宁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3.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EEA12D60-236D-4932-B72A-07FE45F2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