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强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

2022-04-28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22年4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优势农业

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对湖南提出了“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步伐,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抓实“重中之重”“根本之策”,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并指出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湖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全国粮食主产区,生猪出栏量和油料、柑橘、淡水产品等产量居全国前列,而且由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山丘平湖齐备,适合各类农作物和畜禽鱼类生长,农业资源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比较优势。与此同时,湖南的人均耕地比较少,农业产业结构不优、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长、科技支撑力度不够,既有“大而不强”的问题,也有“小而不精”的问题。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重点发展十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即支持粮食、畜禽、蔬菜等已过千亿的产业继续做大做强,集中力量支持油茶、油菜、茶叶、水果、水产、中药材、南竹等产业加快发展。经过几年实践,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成效凸显,并带来了“产业一子落,农村全盘活”的可喜局面。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速,接踵跨越“千亿台阶”。2021年,全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由2017年的9708亿元增加到1.33万亿元,增长37.5%。其中,粮食由2579亿元增加到3180亿元,增长23.3%;畜禽由2843亿元增加到3615亿元,增长27.2%;蔬菜由1576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增长26.9%;油料(油菜、油茶)由623亿元增加到963亿元,增长54.6%;茶叶由571亿元增加到783亿元,增长37.1%;水果由629亿元增加到829亿元,增长31.8%;水产由628亿元增加到800亿元,增长27.4%;中药材由413亿元增加到652亿元,增长57.8%;南竹由346亿元增加到523亿元,增长51.1%。按全产业链产值测算,目前全省已有2个产业跨越3千亿元、1个产业跨越2千亿元台阶;油菜、油茶2个产业合计达到千亿元;茶叶、水果、水产3个产业预计2024年可分别达到千亿元;中药材、南竹2个产业预计到2025年也可分别达到或接近千亿元。

优势特色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绿色银行”。2021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95元,同比增长10.3%,过去5年年均增长8.67%,均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据测算,通过发展产业和相关就业带来的收入,约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0%。全省有356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2021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约为13628元,增长14.1%。全省培育的22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中,14个来自贫困地区,例如安化黑茶带动10万贫困人口脱贫;南县的小龙虾,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32万亩,总产值达到22.4亿元,带动就业增收5.1万人;永顺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带动1.6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全省51个贫困县都是油茶种植县,近几年共有约120万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油茶开发实现脱贫。

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激活乡村“一池春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吸引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向农村流动和聚集,为乡村发展增添了新动能。近几年,有1800多家工商企业下乡参与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行动,累计投资达28亿元。随着农業质量效益的提高,“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迎刃而解,近几年乡村产业带头人队伍日益壮大,经过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0多万人。农村电商、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2021年全省新增农村双创主体9300家,带动就业达172.1万人。

聚焦“一县一特、一特一片”,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湖南以精细农业为总定位,以打造十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为总目标,以“一县一特、一特一片”为总布局,按照全产链的思维,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围绕市场需求把特色做优、把优势做强,推动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以优化布局为基础部署产业链。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从省级层面做好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布局,编制了十大产业的专项发展规划,并分产业配套出台了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举措,推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建设。每个产业明确1至2个市州为核心产区,每个核心产区明确重点基地、重点园区、龙头企业,相关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向其倾斜,每个市州、县市区从总体布局中找准定位,明确当地的主导产业,陆续出台了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省里重点支持核心产区建设一批数万亩、数十万亩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原料和生产基地,各市州和县市区也都规划建设了一批上规模、优质化的产业基地。全省共创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58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2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10个,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6个,创建省级“一村一品”重点村275个。把农业园区作为集群、强链的重要载体,按照“生产规模化、要素现代化、运营市场化、园区专业化、发展集群化”的思路推进,全省有4个县纳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范围,共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特色产业园区799个。早中熟柑橘、优质湘猪、“五彩湘茶”、“湘九味”中药材等4个产业集群被纳入国家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洪江市(黔阳冰糖橙)、邵东市(邵东玉竹)、保靖县(保靖黄金茶)等11地通过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

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优化供应链。加工业不发达、产业化程度不高是湖南农业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接一连三”的核心环节来抓,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产业联合体,完善从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到营销服务的全链条供应链体系。实施“百企”培育工程和标杆龙头企业打造项目,实行分级负责、梯次培育,近3年累计支持“百企”培育项目企业312家,对“百企”培育项目企业每家奖补50万元-100万元,支持标杆龙头企业45家,对标杆龙头企业每家奖补400万元。全省共培育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0家、省级龙头企业899家。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00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8家,过50亿元的11家,过10亿元的81家。“十三五”期间,湖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由1.18万亿元增加到1.86万亿元,2021年达到1.99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鼓励小农户采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融入农业供应链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提升价值链。过去湖南农产品品种很多,但是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近几年,我们积极实施“品牌强农”行动,统筹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特别是大力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努力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湘品出湘”,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我们重点打造了“两茶两油两菜”6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了“湘赣红”“湘南脐橙”等5个片区公用品牌。同时,注重农产品品牌创意,筹划打响了“三湘四水五彩茶”等区域品牌。目前,“五彩茶”“湘江源”和炎陵黄桃、南县小龙虾等一大批农产品的品牌溢价能力和带动效应正在不断增强。

以三产融合为抓手拓展功能链。通过落实政策引导融合、创新创业促进融合、完善机制带动融合、加强服务推动融合等一系列举措,带动由种养业向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拓展。同时,我们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探索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极大提高了优势特色产业增值增效空间。19个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来势喜人,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23.51亿元。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2021年全省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470.4亿元,接待游客2.05亿人次,从业人员76.98万人,带动农户74.58万户。如花垣县十八洞村依托苗族风情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实现综合收入超过300万元。

突出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构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有力支撑

乡村产业兴旺离不开科技支撑、改革创新。近几年,我们深入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对产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强化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我们组织出台了专门行动方案,依托农业领域多位院士和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科院等40多家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10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全覆盖。每年遴选一批重大科技课题组织攻关,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持续实施“百片千园万名”现代农业科技工程,选派科技专家服务团51个、科技特派员1.5万余名,实现了科技专家服务团在重点县、科技特派员在重点村全覆盖。在种业创新方面,筹建种业核心技术攻关的岳麓山实验室,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等优势,在杂交水稻、油茶、油菜、辣椒、淡水鱼、茶叶、中药材等领域,支持品种选育攻关及良种推广,建立一批优势区域良种繁育基地,每年杂交水稻供种达4000余万公斤,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发挥湖南工程机械产业优势,加大对农机装备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研发推广适合山地作业的农机设备,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给新型主体打开发展的空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中,把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科研、人才引进、设施建设等困难和问题,支持新型主体在带头发展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如出台了培育扶持1万户家庭农场实施方案,从2020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400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出台专门意见,在5年时间内支持创建2000个左右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大力实施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重点的“阳光工程”和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近三年依托省内高校公费培养农技员2198名。目前全省家庭农场达到19.58万户、农民合作社达到11.64万个、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7.3万个。

给产销对接搭建共赢的平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好生产资源与市场资源,收集运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大数据,建立产销对接平台,连接好生产端与消费端,促进农业生产向消费导向型转变,从过去“我有什么就生产什么”向“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转变。在规范开展相关产品认定的基础上,持续开展消费扶贫和消费帮扶行动,突出加强“三专一平台”(消费扶贫智能专柜、消费扶贫专馆、消费扶贫专区、社会扶贫网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帮扶长效机制,湖南的“五建五销”消费扶贫模式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推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强基层网点建设,依托“快递进村”,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着力补齐冷链物流短板,出台支持政策,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区域中心、中转基地和产地预冷设施、城配设施。

给要素流动赋予创新的活力。围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和完善耕地流转制度,创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让农村“沉睡的资源”变成发展产业的源头活水。围绕更好为“三农”服务,按照“三大体系、五级贯通、覆盖到戶”的思路深入推进供销综合改革,有效组织和带动农民对接市场、融入现代农业,湖南供销社系统综合业绩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并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第一名。围绕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大力推进扶贫小额信贷等农村金融创新行动,以“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为内容的扶贫小额信贷对脱贫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就地办理小额信贷业务对脱贫村实现了全覆盖,已带动超60万户脱贫户参与到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中来。

强化组织推动、各方联动,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综合效应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来抓,积极主动作为、凝聚共识共为,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带动脱贫攻坚、乡村发展和组织振兴等各项事业发展,形成了一业兴旺百事昌的良好态势。

高位推动形成共振效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分管领导多次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对优势特色产业逐个进行研究分析,听取相关情况,研究具体措施。先后召开了全省农业产业兴旺暨千亿产业发展推进现场会、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会等进行调度推进。同时强化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考核激励,省委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纳入年度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围,省政府将“六大强农”行动、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建设纳入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表扬激励项目。各市州、县市区瞄准“百亿产业”“十亿产业”目标,因地制宜推动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为全省打造十大千亿产业提供了基础支撑。如衡阳市油茶面积达447万多亩,产值达219.2亿元;安化县茶园面积达到36万亩,黑茶产量达8.5万吨,综合产值达到230亿元;宁乡的花猪、靖州的杨梅、炎陵的黄桃等产业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都颇具规模和地域特色。

政策支持发挥乘数效应。按照“一个特色产业、一个规划引领、一个链条布局、一个品牌带动、一个部门统筹、一套政策支持”的总体设想,出台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指导意见、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实施意见等文件,健全政策支撑体系。省市县各级安排专项资金或整合项目资金,按照向核心产区倾斜的原则支持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发展,并与农业银行等11家金融保险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出台专门文件,明确对农业产业项目用地予以优先保障。

利益紧联增强带动效应。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的核心目标,把“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作为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标尺,把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优势特色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探索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利益紧密联结方式,农民参与产业开发可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门口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获股金、订单种养得现金”等多个渠道实现增收。特别是在“四跟四走”基础上,推进以优势产业带动扶贫产业、以新型主体带动贫困群体、以市场机制带动发展机制、以组织作为带动农户有为,探索形成了“四带四推”产业扶贫经验,使产业扶贫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力最强的脱贫途径。

党建引领激发聚合效应。省委出台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和系列配套文件,致力建设一支懂农业、会经营、善管理的基层干部队伍,鼓励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建设中发挥好组织领导、示范带动作用,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大批经验典型。比如,江华县等地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社上,推动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新化县油溪桥村以村支两委为主导,组织村民入股村集体经济,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甲鱼养殖等产业,不仅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2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26780元,贫困村变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麻阳县楠木桥村等9个村实行“连村联创”,由联合党支部牵头,建成了2000多亩的水果基地,带动了2300多名农民增收。在带领发展产业过程中,广大基层组织还非常重视引进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想方设法吸引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乡贤助乡、企业兴乡,全省形成了各行各业踊跃参与、齐心协力抓优势特色产业的浓厚氛围。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优势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矮的优势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画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