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外语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4-28杨婧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外语复合式应用型人才是各外语类高校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进行“日语+IT”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日语+IT;复合式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4-0063-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国家针对新时代各国发展提出的重要的全球价值观,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蒋洪新教授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历史任务,也为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即着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1]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一)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内在融合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及,可谓是老生常谈,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赋予了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新的使命和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并不是单一性的载体性的复合型,而是要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真正实现教育理念、师资、课程等方面的“外语+专业”的内在融合。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为此要将这一价值导向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便今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三)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求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具有国际视野,同时还要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国外的语言文化,用外语去搭建国际沟通合作的桥梁,还要让学生谙熟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的国情和政情,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可以说新时代背景下的外语学习者肩负着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由此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这一巨大使命。
(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思辨能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创造力源于创新思维,自信心源于文化素养。两者看似无交集,实际却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协同工作。[2]可以说文化自信需要创新思维的支撑,而培养创新思维,需要增强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普遍目标。因此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变革,认真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思辨能力,以使学生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日语+IT”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也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大学,其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东语系日语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日语+专业”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在大三开设“日语+教育”“日语+旅游”“日语+商务”等方向的课程。随着中日贸易往来的不断深入,我国以及日本都对日语IT人才的需求不断递增。学校通过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工作,经过对就业单位、毕业生等多方细致缜密的调查,发现了“日语+IT”这一培养方向的无限前景。在2019年,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依托东语系和信息工程系,充分利用两院系的相关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日语学科、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有效利用国外著名大学和软件公司的教育资源和成功经验,成立了软件学院。软件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日语+IT”复合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坚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日语、对日本方向的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开发能力,以及把语言和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能力。主要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日语专业基础扎实、人文背景深厚、日语综合技能、交流能力较强,并具备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掌握软件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基本工程素养和良好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从事对日贸易、对日软件外包及测试、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系统开发、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工作。以及能在海外读研究生,作为高级IT技术人才在日本就职的复合式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学院实行“基础+专业+实习实践+培训”的教学体系结构,课程设置体现了“分层次、多方向、模块化”专业培养方向。“日语+IT”并不是将日语课程与IT课程简单地叠加在一起,而是将两者进行有效整合,真正实现两者的内在融合。一方面学院开设IT实用日语、日语翻译与实践(IT方向)、IT日语阅读、商务日语实务表达等核心及主要实验课程,将两门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在基础日语、日语视听、日语会话情景表达等日语课程中不断融入软件专业基础知识,而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测试技术、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等IT课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用日语进行讲解,逐步实现日语与软件的真正对接与融合。同时为了保证学生今后的海外升学及国内外就业,还加入日语综合技能等相关考试辅导课,以便使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认证考试(以日本语能力测试为主)。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学院响应国家要求,大力推行“课堂思政”,将育人融入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日本社会情况等日语相关课程中,融入中日社会文化对比等内容,引导学生用日语来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而在网页设计、数据库系统应用程序开发等计算机相关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设计,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思辨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日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日本社会文化的体验,学院还与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合作办学。采取“3+1+1”的联合培养模式,即在国内学习三年,通过日语能力测试N2后去日本学习一年,经过学分认定置换,对成绩及毕业论文合格的学生颁发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毕业证及学士学位证,学生可以在国内或日本进行就业。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继续在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继续深造,再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成绩及毕业论文合格的学生可颁发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的硕士学位证。同时学院会定期邀请对方大学的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授课及开展讲座,但2020年及2021年受国内外疫情影响,都采取了线上模式。
三、“日语+IT”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加强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日语+IT”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想实现跨学科的真正融合,需要大力培养既懂日语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专任教师。一方面现有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及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使自己自身就是“日语+IT”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疫情稳定后,学校除了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IT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到校开展讲座和培训外,还应定期派遣教师去日本合作大学及IT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和一线实践,逐步建立起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精良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及校企合作
今后应加大与日本其他大学合作办学的力度,经常聘请来自日本大学的教授来学院开展讲座及进行授课,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拓宽办学模式。比如采用“2+2”的双学位培养模式,或者将“3+1+1”中的最后一个“1”改为在国外或国内软件企业实习,通过实习了解企业环境和工作内容,了解各个职位所需要的日语技能和专业技能,以及日企企业文化和日本社会文化,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日语+IT”复合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才能够体现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
(三)开发新教材及改革课程设置
软件学院的核心课程基础日语及日语视听,目前采用的教材为《新经典日本语系列教程》(外研社出版),该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每节课后都穿插了相关日本风俗文化的介绍,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很少。而且同类日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的介绍也不多。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新时代需求,所以当务之急是开发新教材。教师可以在查阅大量资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团队的形式自主编辑一些既能满足专业需求又能满足中国文化传播的教材,在使学生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还能讲好中国故事。而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和教师反馈以及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应适度调整日语课程及IT课程的比例以及开课的顺序问题,并适当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等选修课,进行合理的学科协调交叉,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今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课程设置的调整过程中,我们不能过度参考市场需求,因为市场对“外语+专业”复合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受国际关系及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影响较大,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局限性,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面长期、力求稳定的过程。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保证人才培养的稳定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资源以及学校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任务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思辨能力,加强日语和IT学科的内在融合,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不断融入人文知识。通过课前的任务设置、课中的学习讨论,课后的自主实践,能够使学生了解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而更好地实现“日语+IT”复合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日语+IT”复合式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突出办学特色、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真正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日语和IT综合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适应国家对外交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式应用型外语人才,以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蒋洪新.新时代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中国外语教育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8(3):420.
[2] 丁文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名家视角[M].时事出版社,2019:185.
[3] 修刚.新时代中国专业日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1):75-79.
[4] 沈骑,魏海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外语战略规划[J].外语界,2018(5):11-18.
[5] 白玉兰.IT日语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5(4):377-379.
[6] 张战,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9.
[7] 张立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人類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张宏玉)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日语+IT’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SJGY20200661)。
作者简介:杨婧(198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