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指导的语文教学设计
2022-04-28张凯瑞
张凯瑞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学日益注重教授、学习与评价之间的紧密相连,“教学评一体化”得到了广泛探究和实践。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说,该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环节分裂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三方面出发,试探讨“教学评一体化”指导下的语文有效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语文 教学设计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有一致性,通过教学评价,师生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从内涵来看,“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的实施主要包括制订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反馈三个关键环节。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与起点,师生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动力源,推动教与学的反思和前进,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指导下,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整合目标、内容与方法,推动新课标在实践中落实,体现出与时俱进的优势。笔者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这三个关键环节出发,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探讨在“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指导下,如何将教学各环节衔接紧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精准设置,目标引领
清晰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依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师生依据教学目标,产生明确的标准以评价学习效果。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统编版语文教材一方面将语文素养进行分解和细化,并有序落实到各个单元教学中,使教材知识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结构;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宏观考虑整个教材系统,又要聚焦具体文本特点,这样才能科学精准地设置目标,在“教学评一体化”中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
从教材系统来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观察”为训练要素,提出要“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是对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一语文要素的进一步延伸。教学时,教师要把握语文要素的丰富内涵,在整体系统中定位目标要求,纵观教材,便知此时的教学重点已不在于“感受观察”,而在于引导学生感受觀察的“连续细致”和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从文本特点来看,《蟋蟀的住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作的一篇观察笔记,由于作者的双重身份,这篇课文既具有科学观察的严谨性,又展现了出色的文学性。学习时,学生不仅要体会作者作为观察者的细致认真,还要关注这篇文学作品在写法上的特别之处。
在正确把握课标要求、研读教材目标体系、探究文本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四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发展要求,笔者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读懂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体会“伟大的工程”的含义;(2)关注文章的拟人化手法,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3)结合课文和背景资料,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和对昆虫的喜爱。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是重点突出,便于把握;二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有利于“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的实施。
二、紧扣目标,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推力。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要形成对教学活动、内容的整体设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在教学中有效串联起知识点。在创设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之前,笔者首先归纳出《蟋蟀的住宅》的教学主线,即法布尔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运用准确生动的笔触,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由此设置出以下四个问题:(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2)这样的住宅是如何修建的? (3)作者是怎么描写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的?(4)蟋蟀和法布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些问题紧扣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为学生搭建起文本学习的支架。学生顺势而上,便逐步实现从课文内容到课文写法再到课文内涵的清晰认知。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有效设计“学的活动”,实现“教学一体”,课堂才会绽放活力。本课的具体教学实施如下:
前两个问题紧扣第一个教学目标,聚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概括。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学习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关键词句找准信息。比如,抓住重点段落,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住宅特点和建造过程的;圈画出表示蟋蟀修建住宅时动作的词语,再连词成句,读懂修建过程。在具体的思考和归纳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比如,边读边想,绘制一幅蟋蟀“住宅图”;用多种人称介绍蟋蟀的住宅及修建过程;绘制简明清晰的思维导图,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也可以是线性结构、网状结构。这些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由学生自主设计,主要目的是在阅读中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提供思维导向,使学生对文本有清晰的认知。
第三个问题紧扣写法,意在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先前的词句认识,进一步探究课文的篇章结构,分析语言表达方式,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并为下一步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做铺垫。这也是一个知识整理内化的过程。学生在前两个问题的牵引下,在阅读、交流、提炼、整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篇课文与一般的观察笔记相比,在文本表达方面与众不同。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别具特色,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品鉴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美的感知和评价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提供思考路径,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感受语言表达特点的能力。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语段的中心句“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再提示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语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之毫不可惜”等词句,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从而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第四个问题意在基于表达,体悟情感、深化理解。文本的语言环境是解决问题的直接载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第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在表达精妙的语句旁标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使学生能站在作者的立场,感受蟋蟀给予其的情感体验,初步感受二者的精神品质。这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稍微有些难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发掘文本的留白处,适时补充资料,指引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多角度深化学生对蟋蟀和法布尔的认识,丰富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表示蟋蟀挖掘住宅的时间词处补充资料:蟋蟀的寿命只有一年左右,却要花这么久的时间来修建住宅,以此引导学生感受这小生命的了不起。另外,文章并未用太多笔墨叙述作者的观察行为,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法布尔的事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认真细致的科学精神,这样就能较好地从不同角度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实现深度学习的思维课堂。
“教学评一体化”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始终紧扣主线,“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目标一致,并通过问题导学逐步达成,师生共同完成有效的深度学习。
三、重点突出,评价反馈
评价是评估教师教学效果、学生真实学习状况、促成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是“教学评一体化”指导下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效率,着眼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因此,进行学习评价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评价的内容、形式等,将学习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具体来说,在内容上,教師评价要始终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在形式上,教师既要注重生成性评价,又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在表达上,教师不能笼统表述为“优秀”“良好”“一般”等模糊评价,要做到清晰明了、准确具体。
依据《蟋蟀的住宅》一课的学习目标,在评价内容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在事实性知识层面,能够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在方法性知识层面,能够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和学习文章拟人化的写法;在价值性知识层面,能够体会蟋蟀不随遇而安、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以及作者细致认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在依据教学目标展开的各环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做出精准、全面的评价。
评价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开展生成性评价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进行回答,并在解答时做点对点的引导或小结;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进行交流展示和小组互评。终结性评价多体现为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好的作业设计不仅能评价和反馈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够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源。设计作业时,教师同样要站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教材,研究教学目标,并把教学活动的重要步骤体现在作业设计中。比如,本节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设计或完善课上绘制的思维导图,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来梳理本课;还可以结合本单元写作专题中的“观察日记”,以“了不起的小昆虫”为话题,学习法布尔的语言表达,完成一篇或一段简短的观察笔记,进行班内互评,并推选出优秀笔记在班级中展示,达到“评价即学习”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习惯,设计相关的作业,以补充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实现“教”“学”“评”的多向互动。
评价语言不能笼统表述为“优秀”“良好”“一般”等模糊评价,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评价语言,要做到清晰明了、准确具体。课堂上,教师多以口头评价为主,评价语应紧扣教学目标,如针对事实性知识层面的目标,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了解”或“清楚”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针对方法性知识层面的目标,重点评价学生的“感受”程度。学生互评时,教师则可以通过学习目标量表,对相关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细致有序的评价,实现“以评促学”。
如此,教学目标能体现新课标和教材要求,教学过程能紧扣目标所确定的主线,教学评价又能准确地反馈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教”“学”“评”三个环节衔接紧密,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