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当代螺女型故事结构形态分析
2022-04-27陈祖英
陈祖英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螺女型故事,讲的是一男子得螺,螺化为女子并为男子做饭的故事。在德国学者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和美籍学者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都有归纳命名。艾伯华将之命名为“田螺娘”型,丁乃通归纳为“AT400C田螺姑娘”。学者们追根溯源,将这个流传广泛的故事文本追溯到西晋束晳的《发蒙记》,并普遍认为故事的发源地在福建。鉴于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不仅对螺女型故事的类型和母题进行了划分,对故事的起源和形态演变展开了分析,而且对故事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本文拟对福建省当代流传的螺女型故事形态进行分析。
经查找,笔者目前在福建搜集到螺女型故事异文28篇,这些故事流传在福州、泉州、三明、南平等现辖的8个地级市。故事的女主人公,有21篇是螺女,3篇是龙女,2篇是狐女,1篇是蚌姑娘,1篇是青蛙姑娘。虽然后面7篇不是以田螺形象出现,但都有狐、蚌或青蛙幻化为女子并为男主人公做饭,男子偷窥发现真相后与之成亲的情节。这些都是螺女型故事的核心情节,因而将它们也视为螺女型故事。
刘魁立在《论中国螺女型故事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将螺女型故事按历史发展进程归纳总结出两大分支系统:一是以西晋《发蒙记》文本为代表的A系统(或称谢端系统);二是以唐《原化记》文本为代表的B系统(或称吴堪系统)复线型式和以宋《夷坚志》文本为代表的单线型式。[1]螺女型故事历史上存在的A、B系统,以及B系统的两种文本模式,在福建当代的螺女型故事中都有体现。鉴于A系统和B系统的单线故事形态都是单纯地讲一个故事,根据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中的界定,将民间故事的情节结构较为单纯的称为单纯故事,较为繁复的称为复合故事[2]。笔者将福建当代螺女型故事分为单纯故事和复合故事两大类来展开分析。
一、单纯的螺女型故事
目前学界普遍认定螺女型故事最早的记录文本出自西晋束晳的《发蒙记》,“侯官谢端,曾于海中得一大螺,中有美女,云‘我天汉中白水素女,天矜卿贫,令我为卿妻’”[3]。这则记录虽简略,但螺女型故事的主要母题已具备:男子得螺,螺幻化为女,螺女与男子成亲。发展到东晋,螺女型故事最著名的文本是《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比起束晳的记录来,《白水素女》在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方面都更为详尽细腻。在螺幻化为女子的基础上,《白水素女》增加了螺女为不在家的男主人公做饭的情节,这不仅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而且丰富了作品的故事性,成为螺女型故事的核心母题之一。此外,《白水素女》还增加了螺女离开的母题。可见,早期流传的螺女型故事有两个结局,一个是螺女与男主人公成亲,一个是螺女离男主人公而去。
在收集的28篇福建当代螺女型故事中,有16篇与古代流传的螺女型故事相契合。因为这些故事的情节结构较为简单,没有与其他故事类型发生太多复合,我们暂且称之为单纯的螺女型故事。其中有5篇故事的结局是螺女与男主人公成亲,这5篇故事文本在统一的母题下各有特色。汪梅田采录的《螺蛳姑娘》,男主人公是名叫阿生的孤儿,捡到漂亮大螺蛳时感觉螺蛳会说话,偷看发现姑娘帮他做饭洗衣后直接回了水缸。阿生立即跑到水缸旁,深情呼唤螺蛳姑娘,本是天上仙女的螺蛳姑娘从水缸里出来,和阿生相亲相爱过着美满的日子。永春的《田螺姑娘》男主人公是单身男子陈百福,与螺女成亲,子孙满堂后,螺女拿出大螺壳,与陈百福并肩坐上,一同升仙而去。莆田仙游的《田螺姑娘》讲的是父子俩在田里耙草时捡到大田螺,偷窥发现田螺姑娘准备的饭菜是左右手一扬一拂变出来的。儿子林之拦住欲回水缸的田螺姑娘,父亲打破螺壳,林之与来自海中的螺女成亲。漳州的《田螺姑娘》说的是母子俩,儿子在溪边摸到大田螺,母亲让养在水缸里。儿子第一次发现姑娘帮他们煮饭烧菜,没弄明白真相,姑娘就回到了水缸;第二次看到姑娘后,儿子直接把田螺壳丢进火里烧掉了。母亲为儿子和田螺姑娘举办了婚礼,夫妻恩爱并育有子女。《青蛙姑娘》的男主人公是兄弟俩,弟弟在潭边抓到青蛙,哥哥不忍心伤害,养在水缸里。为弄明白到底是谁帮他们做饭,兄弟俩提早回家,看到姑娘在厨房忙碌,哥哥上前表示感谢,弟弟则发现青蛙皮。青蛙姑娘嫁给哥哥,他们三个过着幸福和睦的日子。
以成亲结尾的单纯螺女型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依然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勤劳、善良、孝顺等美德的肯定和赞扬,蕴含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理想家庭生活模式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父子、母子、兄弟作为主人公的设计,则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故事内容,并在对幸福美满家庭生活向往的表现力上,比孤儿更具广泛性和普遍性。
以螺女离去结尾的单纯螺女型故事,可能受《白水素女》影响的缘故,故事文本相对较多,有11篇。在福州市郊区的螺洲镇和上街镇侯官村,依然讲述着与《白水素女》情节一样的田螺姑娘故事,不同的是,当地百姓用螺女型故事解释螺洲地名和螺女庙的来历,将故事转换成了传说。如陈囷讲述的《螺女》就与《白水素女》情节一样,螺女原形一被发现就离去。但陈囷1986年讲述的《螺女江》则不同,田螺姑娘留下与单身汉谢端结婚后的第三年,天兵神将来抓田螺姑娘回天庭,田螺姑娘誓死没回天庭。大家说日夜奔流呜咽的江水,是田螺姑娘在反抗。同样是陈囷,讲于1979年的《螺洲与螺女江》,虽然也是讲述螺洲地名的传说,但故事细节有了不少变化,如:故事人物除了谢端外,还有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的母亲,邻居阿香嫂等;谢端得螺前,看到田螺差点被鸭吃了的小插曲;谢端多次误以为是阿香嫂帮他们煮饭;螺女与谢端结婚生子后,螺女教导谢端:“添丁一口,开荒一亩”。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午后,螺女离去。可见,关于螺女的离去在福州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田螺姑娘听从上天安排,以缘份已尽飘然离去;一种是田螺姑娘反抗命运的安排,悲壮地死去。但不管螺女是哪种方式离开,后人为了纪念田螺姑娘,把这片荒滩变成的绿洲叫做螺洲,把这条江叫做螺女江,并建螺女庙侍奉。另外,陈囷讲述的《螺洲与螺女江》提到蚂蝗精变的土财子,迫租勒税,谢端一家逃离的情节。因为没有对立交锋的展开叙述,笔者仍将这篇故事归为单纯的螺女型故事,并将之视为从单纯向复合的一个过渡文本。
螺女离去有7篇文本是在螺女与男主人公生养孩子之后,往往是一个男孩、两个男孩或是一男一女。孩子受到嘲讽或螺女感到受到奚落,便毅然决然地离开。这与丁乃通对螺女型故事的情节概括十分吻合。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400C“田螺姑娘”中,丁乃通这样写道:“仙侣是男主角蓄养在水池里的田螺、或其他甲壳类的生物、或水生动物变的。她出水后变成人形,为他做饭理家等,被发现了捉住,通常当她的儿子因为有一个‘田螺母亲’而受其他男孩奚落时,她便离去,不再回来。”[4]77可见,这类文本模式有一定的比例。
龙岩永定县的《田螺精》,螺女的离去是由于主人公渔翁砸碎了螺壳的缘故。当渔翁发现帮他做饭的田螺姑娘时,央求姑娘留下。田螺姑娘提出,如果要她做妻子,必须有个条件,那就是螺女只在晚上脱壳出来,白天渔翁要把田螺壳放进水里,并说田螺壳是她的命根子。然而相处时间久了,渔翁有点不满足螺女只是晚上出来,于是有天晚上,趁姑娘睡下,渔翁偷出田螺壳砸碎,姑娘就再也没有起来。
总之,不管最终螺女是留下还是离去,单纯的螺女型故事早期形成的两种文本模式,历经千年还在当今福建人民的口中实实在在地流传着。可见,民间叙事文学强大而持久的传承性和稳定性。
二、复合的螺女型故事
螺女型故事发展到唐代《原化记》的“吴堪系统”,在原螺女故事的基础上嵌入了其他母题或创新情节,呈现出复合的形态。在目前找到的分布在福建各市县的28篇螺女型故事中,有12篇是复合形态的故事。与《原化记》的《吴堪》故事比较,福建当代复合的螺女型故事中,男主人公仍是贫穷勤劳的劳动者居多,不似吴堪是名县吏;男子得螺,有8篇是有恩于螺,或救螺于干旱,或从鸭嘴里救下螺等,为下文螺女报恩做了铺垫。更关键的是增加了主人公的对头,这个角色的出现是推动螺女型故事形态繁复的一个核心母题。正是由于县官、地主、皇帝、嫂子等对头的出现及行为,婚后的螺女夫妻同这些邪恶势力抗争,并同“龙女”故事、“百鸟衣”型、“两兄弟”型等故事类型混合,形成复合的螺女型故事。
(一)同“龙女”故事混合
龙女故事是中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之一,龚浩群、熊和平在丁乃通对龙女故事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收录的龙女故事当代口头异文,将龙女故事归纳为“龙女报恩”“龙女与凡人婚配”“煮海宝”“乐人与龙女”四个亚型[5]。南平顺昌的《龙女除霸》、三明的《龙女情》就混合了“龙女报恩”亚型。《龙女除霸》中的长工救了龙王,龙女变成鲤鱼来到长工家报恩;《龙女情》里的木匠救了龙女,龙女也是变成一尾小鱼来报恩。这两则故事的对头行为都是财主贪恋龙女的美貌,逼长工、木匠和他换老婆,龙女用计淹死财主,帮助长工、木匠重新娶亲后返回龙宫。罗源的《畲民与龙女》则混合了“龙女与凡人婚配”亚型,讲的是龙女看中畲族小伙钟三郎,变成小猪让他饲养;后来又变成花狗到钟三郎家,变成姑娘为钟三郎煮饭洗衣。钟三郎发现真相后与龙女结婚生子。当龙女带丈夫回龙宫探望父母时,龙王接连三次出难题考验钟三郎,都在龙女的帮助下顺利化解。这篇作品里将龙女故事、难题母题都融合进来,使故事变得枝繁叶茂。其他还有《蚌姑娘》,李乡浏采录的《田螺姑娘》里也有龙女故事的因素。
(二)同“百鸟衣”型混合
“百鸟衣”型故事在全国很多地方广为流传,在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这类故事的编号为465A1“百鸟衣”;在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则是195“百鸟衣”。泉州惠安的《田螺姑娘》,男主人公吴祺是位五代十国时的单身汉,独自一人在荒无人烟的鸟关搭了间茅屋栖身。一年干旱,救了一只受尽缺水之苦的大田螺。螺女煮饭,原形被发现后,告知吴祺,她原是只小田螺,经千年修炼成人身。成婚后的吴祺一刻也不舍得离开田螺姑娘,田间劳作时都带着螺女自画像随时看。一阵风把画像吹到取道鸟关去寺庙行香的闽王王延钧身边的太监脚下。田螺姑娘被抢到福州皇宫,太监骗吴祺带田螺姑娘爱吃的槟榔芋进宫,并计划毒死他。穿着白衣素服的吴祺进宫后,田螺姑娘用计让王延钧穿上吴祺的衣服,并用夺得的尚方宝剑警告王延钧要好好治理国家,不得为非作歹。最后,田螺姑娘和吴祺平安离开皇宫。这则故事将螺女塑造成独立自强、有胆有识的形象,和《龙女情》《龙女除霸》中的龙女一样,以战胜邪恶结局,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彩。
(三)同“两兄弟”型混合
两兄弟型故事也是我国流传广、数量多的民间故事之一。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典型的两兄弟型称为AT503E狗耕田型。三明市明溪县的《蚌姑娘》,男主人公小成子的兄嫂与他分家,只给他一根钓鱼竿、一间破茅屋等很少的东西。上山开荒种粮的小成子因无米下锅,用钓鱼竿想钓点鱼虾充饥,却仅钓到一只河蚌。蚌姑娘做饭被发现后,与小成子结婚,第二年生下了一个儿子。嫂子见弟媳如花似玉,非常嫉妒,终日用恶言诽谤蚌姑娘,以致蚌姑娘忍无可忍,只身离家。但蚌姑娘十分思念丈夫和孩子,偷偷到小成子劳作的田边看望,给孩子送吃的。小成子这才知道蚌姑娘原是龙王的女儿,自幼受宠,自然受不了他嫂子刻薄的刺激。蚌姑娘邀小成子到海底去生活,约定明年清明节那天来接他们,并送一个可以定量取食的小葫芦给他。小成子有了宝葫芦提供食物,生活无忧无虑。嫂子发觉后将小成子父子骗到她家共过生活,对小葫芦只供应够量的食物不知足,想要更多的山珍海味,将小葫芦小口挖成大口,宝葫芦再出不了食物。她又把小成子父子赶出家门。终于熬到与蚌姑娘约定的日子,小成子找到泉水边蚌姑娘说的那株竹笋,带着孩子顺着笋竿滑到海底,与蚌姑娘团圆。嫂子跟着小成子来到泉水边,也迫不及待地跳下去,被淹死了。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反映着农家生活的日常,表达了人们同情弱小、惩恶扬善的核心价值观。
(四)同民间宝物故事混合
在古今中外的民间故事中,涉及宝物或以宝物为母题的故事也有不少。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神奇的宝物”下就有AT560宝贝戒指、AT561阿拉丁、AT565仙磨等不同类型的宝物故事。AT566“三件法宝和仙果”型故事有个情节单元是“用了计谋使主角医愈女主角,并与她结婚”[4]136。南平巨口乡的《田螺精贰囝攀皇亲》,讲一单身汉捡到一粒大田螺养在水缸里,发现田螺姑娘是用一把拂扫,通过念咒变出饭菜后。他藏起螺壳,娶了田螺姑娘,生了三个孩子。但单身汉对孩子“田螺种”的骂声令田螺姑娘很生气,找到螺壳后,她将拂扫和咒语教给孩子就离开了。因为想什么,咒语一念,再叫一声来,就有了。贰囝听说皇宫公主俊,就念咒飞到皇宫看公主,并带公主飞去山上猴洞里玩。等公主玩到天黑想回皇宫时,贰囝却在洞口睡着了,公主学着贰囝拿着拂扫念着咒回去了。贰囝醒来发现拂扫不见了,边哭边顺着洞口的藤溜下去。贰囝的哭声被田螺精听见,她出来问清缘由后,给贰囝红白两粒珠,又教他起飞的法术,让他再去找公主。贰囝找到公主,用红珠换回拂扫,并用计让公主吞下红珠后就飞出皇宫,找家附近的客店住下来。公主吞了红珠后全身长满毛,满朝名医都没医好。皇帝只好贴出医好公主病有重赏的檄文。贰囝揭下檄文,将白珠给公主服下后病就好了,贰囝被招为驸马。贰囝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想当驸马,与单身汉娶螺女一样,表现了广大男性劳动人民对贤妻的渴望和对幸福美满家庭生活的追求。
(五)增创新情节
除融合其他民间故事情节外,复合的螺女型故事还增加不少新创造的情节。仓山区螺洲镇的《螺女传说》,县令妄图借故强占螺女,接二连三地给谢端出难题,内容与《原化记》中吴堪的难题情节一模一样,但这篇故事增加了蚂蝗精抢走田螺姑娘,谢端和他的伙伴救田螺姑娘的新情节。龙岩的《田螺精》、福清的《田螺姑娘》、李乡浏采录的《田螺姑娘》等故事中的地主,为霸占螺女,找借口逼迫甚至是直接抓走螺女。男女主人公同邪恶势力抗争的情节各异,精彩纷呈。龙岩的田螺精起先让财主后院着火,给点教训;但财主没有反省,反而变本加厉逼迫螺女夫妻,田螺精干脆呼风唤雨,将财主和他的财产全部消失在巨浪中。马尾区的田螺姑娘则用法术用螺壳罩住恶少,化成江边的田螺潭石。福清的男主人公为救妻子,将螺壳扔向地主,螺壳喷出火焰,将地主家及家人全烧掉了。李乡浏采录出版在《兰竹荔枝》的《田螺姑娘》,则增加了谢端他们的孩子带着螺壳去救螺女,被地主家丁发现,孩子在逃跑中跳入水中,遇到外祖父海龙王,龙王教给孩子搭救母亲法术的情节。
宁德霞浦《王三和田螺娘》的情节构想更为独特,不仅刻画了一位真心爱螺养螺的单身汉王三的形象,还勾画了一位吃螺贪螺的县老爷丑恶嘴脸。为躲避县老爷收螺吃螺,王三挑着螺逃进山里,在田边搭草寮生活。龙潭中的田螺娘子为保护螺子螺孙找到王三,见王三真爱螺似命,牺牲千年道行变成凡间弱女子与王三结合。但好景不长,县老爷狗师爷还是找到了他们的藏身之处。田螺娘将螺仔螺孙平安送去龙潭,已没有神力救王三和自己。在抗争中,王三被杀,田螺娘冷静用计将县老爷和狗师爷杀死后,殉情在王三身边。王三和田螺娘虽惨死,却为乡邻除了二暴,乡民合葬了王三夫妻,并将村改名为田螺墓村,田叫田螺田,墓叫田螺墓。
(六)将故事转化为传说
在民间讲述过程中,故事与传说的相互转化是常有的。不少民间故事就是从传说,尤其是地方传说演变出来的。有些民间故事,讲述者为了引起听众的兴趣,常常加上了具体的人名和地名,带有地方色彩,甚至附着于地方特有的自然风物或习俗,故事则演化为优美的地方传说。当前仓山区申报、被列入福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就是《田螺姑娘传说》。福州的螺洲和螺女江;马尾区亭江镇松门村又叫田螺湾,原有一块巨大的田螺潭石;宁德霞浦的田螺墓;这些地名的由来与田螺姑娘的故事密切相关。此外,福清龙田群众放养一两粒田螺在水缸里的习俗,也是缘于田螺姑娘的故事。笔者去马尾区采访闽安民俗专家杨成和时,他兴奋地给我讲着田螺姑娘的故事,并说松门村就是因为这个故事又叫田螺湾的。几年前因棚户区改造,松门村整村搬迁,村民把原村头公园用青石雕的几个田螺也运载布置到村安置房小区。笔者在亭江镇西亭康成小区7号楼后面看到了6个大小不等的石雕田螺和《重建螺仙胜景碑记》,它们默默地承载着村民对家乡的怀念。
三、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福建当代螺女型故事,一方面继承传统,保留着古代最原初的故事形态;另一方面传承创新,在流传过程中结合地方特色不知不觉地再创作,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使一则普通的故事呈现缤纷多彩的形态。比较刘守华将20世纪以来螺女故事归纳概括的5种形态(5种形态分别是:同“百鸟衣”型混合、同“龙女”型混合、同“两兄弟”型混合、同“张郎休妻”型混合、将故事附着于本地特有的自然风物)[6],福建当代的螺女型故事形态具有一定代表性。虽然杜芳在其硕士论文[7],李亚欢在《螺女型故事的结构形态分析》[8]中,都仿照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描绘了螺女型故事结构形态的“生命树”,但笔者认为她们没能画出复合螺女型故事的中心母题。为此,笔者将主人公对头的出现作为复合螺女型故事的一个中心母题,因为正是对头的出现和刁难,才推动着螺女夫妻同邪恶势力斗争情节的展开,才表达出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等社会美德。
在画福建当代螺女型故事“生命树”的过程中,笔者想,既然是树,那就得需要根系支撑才能生长。得螺的男主人公,不管是孤儿、父子(母子)还是单身汉,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勤劳、善良、有爱心,这些美德既是男子得螺救螺的基础,也是螺女帮他并与之成婚的前提。再加上同情弱小是人们较普遍的一种情感,所以螺女型故事尽管情节各异,但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赞扬勤劳善良,同情弱者。这也是该类型故事的价值之一,反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笔者将之画为“生命树“的根系部分。
看着福建当代螺女型故事“生命树”上表示螺女离去的几条“枝丫”时,笔者想到一个问题,螺女在受到奚落和天兵天将来抓时,为什么没有像县官、地主等对头刁难她时那样反抗呢?奚落螺女的对象主要是她的丈夫,天兵来抓是因为螺女私奔人间犯天规在先,可能是儒家亲亲尊尊的思想使得螺女不可能像对待欲意霸占她的对头那样,大胆反抗,严惩恶霸;只能是消极反抗,选择离开。思索至此,从这幅螺女型结构形态图上,笔者不仅看到各篇异文叙述了什么,而且辨析着讲述者是如何叙述以及为什么这么叙述的。
图例:表示故事转化为地方风物或习俗;表示情节的连接;①-与附录中故事文本的编号对应。图1 福建当代螺女型故事的结构形态图
附录:
兹将福建省各县卷本收录出版和笔者采录的当代螺女型故事文本,编码列录于下:
①《螺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福州市郊区分卷》,第191-192页,福州市郊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1989年
《田螺姑娘》,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螺女庙,村老人协会的老人讲述,2021年7月10日上午
②《螺蛳姑娘》,《海峡两岸民间故事文库闽台篇(下)》,第780-781页,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故事林杂志社编,2017年
③《青蛙姑娘》,《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三)》,第112-114页,漳州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年
④《田螺姑娘》,《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三)》,第115-118页,漳州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年
⑤《田螺姑娘》,《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仙游县分卷》,第25-26页,仙游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年
⑥《田螺姑娘》,《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永春县分卷(中册)》,第606-607页,永春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年
⑦《田螺娘子》(寿宁县),《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第587-588页,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福建卷》编委会,1998年
⑧《田螺精》,《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建阳县分卷》,第324-325页,建阳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年
⑨《田螺姑娘》,《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明溪县分卷》,第295-296页,明溪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9年
⑩《田螺妹仔》,《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周宁县分卷》,第189-190页,周宁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8年
《田螺姑娘——螺洲、螺女江的传说》,《兰竹荔枝》,第68-75页,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福建分会主编;李乡浏等搜集整理,1982年(两篇都是李乡浏采录,后一篇结构更为紧凑,情节也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