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22-04-27黄梅林
黄梅林
(湖北工程学院 图书馆,湖北 孝感 432000)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国民自信心也随之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尤其备受推崇。孔子在他创立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将“孝”置于首位,认为“夫孝,德之本也”,他和弟子所编撰的《孝经》被中华儿女世代传承和发扬,孝道文化已深深地渗透于中华民族血液,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孝文化的传承已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并纳入中小学教学实践。各具地方特色的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浙江绍兴、杭州、温州等地的孝文化馆,江苏宿迁、四川邛崃的孝文化博物馆,广东佛山、湖南新田、湖北孝感等地打造的孝文化主题公园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场馆在大量采用丰富图片、文字、塑像以及科技多媒体进行展陈的同时,还通过现场生动有趣的教学互动方式让参观者亲身体验和学习。例如,杭州孝道文化馆的国学老师手把手地教授孩子们正衣冠、行跪拜礼、开笔习字、诵读《孝经》,指导孩子们亲手为父母亲敬茶,让孩子们在传统礼仪中深刻体会孝文化的精神内涵。
尽管孝文化场馆数量繁多,形式各异,但是,孝文化信息资源却呈现出内容单一雷同和较为分散的局面,缺乏科学收集、整合、利用等配套机制。
一、孝文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文化信息资源类型通常按其表现方式和载体划分为口语信息资源、体语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孝文化信息资源一般分布于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其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如绘制于生活器具上的图饰,表现孝道的民俗、歌舞、绘画作品,民间流传的孝道故事等。例如,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直接建立在闵子骞(二十四孝之一)的墓园,其墓地和碑文得到政府的重点保护。成都当代孝文化博物馆专门收集全国“十佳孝贤”、“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当代中华新二十四孝”等当代孝子孝行事迹材料,且将其代表性的行孝物件进行保存和陈列。孟宗哭竹生笋、董永卖葬父、黄香扇枕温衾等孝道故事在孝感民间口耳相传,流传甚广,当地文化工作者以戏曲、说书等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图书文献资源直接承载着人类文化思想的基因,是促进人类文明繁衍生息、不断进步的阶梯,因此,相比上述口语类、体语类、实物类信息资源,图书文献在孝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中占据较为重要地位。纵观各省市图书馆和各高校图书馆,我们发现研究中华孝文化的文献信息资源相对匮乏,资源建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孝文化文献信息资源相对匮乏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孝文化文献资料之匮乏的原因。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因受西方思想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国内学术界关于孝文化研究经历了由盲目批判到深入反省再到大力宣扬的曲折过程。为了冲破以封建政治、伦理秩序为核心的文化格局的束缚,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口号,学界将儒家孝道思想作为落后观念进行批判,孝行被贴上愚昧的标签。批儒反孝思想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哲学思潮涌入,大学校园刮起崇洋媚外之风,儒家孝道思想研究无人问津。相形之下,海外学者成了研究孝文化的主力,其相关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外期刊。近三十年随着民族的崛起,文化的复兴,国民自信心日益增长,从事孝文化研究的学者日渐增多,尤其在上世纪九十代以来,相关研究成果逐年递增。
其次,我们可以从逐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和出版的图书数量两方面进行印证。
1.相关期刊学术论文数量少。为了了解近三十年孝文化研究状况,笔者在知网期刊中以主题词“孝文化”搜索到2365篇相关论文,均发表于1991年至2021年期刊杂志中,30年平均每年发表数量为77篇。下图反映的是自1991年至2020年每两年发表相关期刊论文的篇数统计图表,从表中不难看出,研究成果在逐年递增,2013至2017年发表篇数达到峰值969篇,在此期间每年发表194篇。这个现象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分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倡依法治国的同时积极推进以德治国,重视文化建设,重建文化自信,从政府到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以此为契机,教育界和学术界广泛掀起国学热,孝文化研究也随之受到重视。
虽然,学术研究的成果与日俱增,但是累计起来,还是相对较少。我们拿研究孝文化的论文与其他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论文数量进行对比,其所占的比例较低。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搜索,相关论文达16388篇之多,相比之下2365篇有关孝文化研究的文献仅占前者的14%。当然孝文化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项,但是,每年77篇的产量还是相对太少,更何况其中绝大多数论文还仅仅停留于简单的宣传与介绍性层次上,其中还相互雷同,缺乏独立见解,更谈不上深层次的学术探讨了。
图1 1991-2020年每两年发表相关期刊论文的篇数图
2.相关图书著作发行量少。笔者登录了若干高校图书馆官方网站,如湖北工程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分别以“题名”“主题词”搜索“孝”“孝道”“孝文化”等关键词,发现相关图书种类最多一百余种,少则十余种,专门设立孝文化特色馆藏资源的高校图书馆为零。以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在纸质图书中以关键词“孝文化”搜索,仅有66种,而以关键词“传统文化”搜索,却多达378种。同样,在浙江大学图书馆,以“孝道”搜索馆藏图书,达37种。而以“传统文化”搜索,则多达2499种。孝文化方面的图书内容大多为浅显的儿童读物和教材,学术论著更为稀少。
文献搜索结果充分表明,孝文化信息资源十分匮乏。
(二)孝文化信息资源缺乏科学的整合机制
孝文化信息资源分散和碎片化问题极其严重。首先,信息分布不集中,散存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众多文化场馆中。其次,信息载体和种类多种多样,内容涉及学科领域广泛,如: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现以孝文化名城孝感为例,孝感市政府为了大力宣扬孝文化,打造孝文化名城,专门建立孝文化网站,开设孝文化专题专栏,与全国高校及港澳台学者建立学术交流,举办大型孝文化主题国际研讨会,举办孝文化旅游节,开展“十大孝子”评选活动。[1]在当地多处建立孝文化主题公园,如董永公园、黄香公园、孟宗主题公园等。在历届孝文化研讨会和文化节中产生的孝文化信息资源丰富多样,层出不穷。由此,源源不断的海量孝文化信息资源不断涌现,但是,这些资源并未得到科学的分类和整合,学术论文结集成论文集出版,相关新闻报导散见于当地媒体杂志,要想便捷查询它们可能成为极其困难之事。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只要有决心,那么建立孝文化信息资源库,形成科学整合机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孝文化信息服务能力不足
虽然,早在2002年,全国各地已经开展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逐步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并利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技术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但是,纵观网上各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现孝文化信息资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展示,更谈不上得到高效的利用。各地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平台,没有专门设置孝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专栏,信息平台封闭自守,各自为政,资源服务仅仅停留于提供简单链接和单项匹配的搜索引擎这样的较低层次,用户搜索到的信息也不够精准,搜索到的内容可利用率较低。与此同时,这些平台与其他地域类似平台缺乏较深层次的资源融通。由于在线平台服务欠缺,导致用户对平台信息服务能力产生不信任,加之缺乏有效的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逐渐丧失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二、关于孝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2]是“十四五”时期文旅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2002年至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施将近十年,许多优秀地方文化信息资源得到推广,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由于孝文化信息资源渠道和内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如果简单地将之纳入文化共享工程中,势必只能起到宣传作用,而并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专业有效的信息服务。因此,建议政府在文化共享工程的基础上,另外单独建立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文化研究机构、档案馆和博物馆等部门保存的孝文化信息资源进行集中整合,既能有效地保护孝文化信息资源,也能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从而促进孝文化的传播和研究。
(一)联合各部门共建孝文化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孝文化信息共享平台,仅凭某一个部门是难以完成的,为了全面深入收集信息资源,政府应该协调文旅局、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共同协商建立共享平台,并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共享平台功能模块的技术架构通常可从物理层、逻辑处理层和网络层3个层次着手。从信息的采集、管理、共享、安全控制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目前全息投影、AR、VR、大数据等成熟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实物藏品可以虚拟三维立体形象展现于电子平台,在不影响保护真迹的同时,还能直观地呈现真品形象。这些技术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孝文化信息共享平台。我们可以灵活运用高科技将孝文化的实物藏品、古代遗址、歌舞表演等在网上进行虚拟呈现,提高其生动性和趣味性。另外,鉴于信息资源的载体(实物、体语、文献图书)不同,我们在采集信息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如,对于档案文件信息,可以采用扫描技术,尽量保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对于实物藏品,可以采用3D扫描加现实增强技术,让用户观赏时能产生真实的亲临感。对于文字信息,可采用文本、图像专用处理数字化信息技术,使文献资料电子化,方便用户查询下载利用。目前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先后分六批推出了300个网上展示项目,其中包括在线虚拟展览项目188个、数字全景展厅项目90个、博物馆大数据平台和文物数字化展示项目22个。[3]科技给信息共享平台增添了无穷魅力。
(二)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拓宽孝文化信息的传播平台
孝文化信息共享平台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共建共享,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够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其中,并能形成长期稳定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对社会文化繁荣产生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如此方能真正成为推动孝文化传播和研究的文化阵地。
目前,微信已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不可或缺的社交平台。许多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体经营者纷纷推出公众号,以传播企业或个体的产品信息,与用户直接建立互动平台。例如,国家博物馆直接推出四个微信账号:国家博物馆微信服务号、国家博物馆英文版微信服务号、国博君微信订阅号、国家展览微信服务号。考虑微博用户较多,抖音用户日益增长,博物馆相继推出了官方微博和官方抖音。借助这些活跃的平台,国家博物馆的信息在广大用户中得到及时高效的推广,几乎全覆盖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尤其赢得广大年轻用户的青睐。为了提高孝文化信息传播效力,我们也可效仿建立孝文化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和抖音号。为了调查目前有关孝文化的公众账号的现状,笔者以“孝”搜索微信公众号,搜索出来的结果很多,按经营主体,大致可分为传播孝文化的个人账号,地方政府和企业做的传播平台,内容都是宣讲孝文化的网文和视频,信息杂乱无章,缺乏科学整合。因此,我们只能在建立科学系统的孝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后,再通过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进行内容推荐、链接,与网友互动交流,从而吸引广大用户关注,提高平台信息的使用率。
(三)促进同类平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拓宽孝文化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渠道,建议平台与全国同类平台建立链接,同时经常联合开展线上线下孝文化活动,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使孝文化平台信息更加丰富多彩,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互动交流,拓展用户的文化视野。以孝感市为例,目前孝感依托湖北工程学院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中心、孝文化研究会两家省级研究机构,专职的专家学者50余人,在此基础上,孝感市政府牵头组织国内15个中华传统文化名城,先后开展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城市交流活动,并与上海奉贤,浙江慈溪、嘉善、仙居等地签订了“慈善孝贤”城市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协议,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次交流活动。[1]在文化名城交流过程中,孝感市不仅树立和加深了孝文化名城形象,而且也学习和吸收了其他城市先进的文化营销理念,更加促进本土孝文化深入长远地传播和发扬。由此可见,促进同类文化平台的合作与交流是孝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措施。
(四)加强平台维护,保持用户互动畅通
目前,许多网络平台的运营与维护已经实行第三方承包的方式,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保证其平台正常运营,得到专业维护,同时也能明确责任。例如,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旗下双微平台在采招网上公开向社会招投标,项目标的明确指出承包方要梳理调整原有栏目,提升稿件可读性,重点推送相关稿件,引领文化产业风向,等等,另外,还提出具体任务,即,组织线上线下互动活动提升粉丝粘性,力争在服务期满时增加10000活跃粉丝。
政府部门对孝文化信息共享平台也可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对第三方提出运营的目的和要求,并能提供长期资金保障。文化信息平台,不同于商业信息平台,它虽然不能带来丰厚的经济价值,但其精神方面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当平台建立初期,浏览数量不够大时,政府部门千万不能失去信心,消极倦怠,一要坚持投入资金,二要鼓励相关部门踊跃参与其中,三要在建立信息平台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与线下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以及广大市民参与,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从而让共享平台发挥传播孝文化的作用。
中华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动力,几千年来,它孕育了我们中华儿女的民族特性,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讲话,“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4],习总书记以身作则,大力倡导孝道家风,宣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儒家思想,鼓励国民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在十九大报告中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赋予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总之,构建孝文化信息共享平台是时代的要求,它能让丰富而分散的孝文化信息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联合文旅部门和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共建孝文化信息共享平台。
2.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拓宽孝文化信息的传播平台。
3.促进同类平台的交流与合作。
4.加强平台维护,保持用户互动畅通。
需要补充的是,平台构建不仅要重视三馆及科研所的各种资源的整合,更要形成长远发展的机制,要培养相关的科技人才,并建立激励办法,激发人员工作效率。另外还要激发用户参与的热情,提高互动频率,增强平台的粘性。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孝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将发挥其信息共享功能,使孝文化发扬光大,让研究者能便捷获取孝文化信息开展深入研究,让广大学生和市民不断从中获取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