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教学在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与研究

2022-04-27李喜霞

关键词: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

李喜霞

(西安文理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西安 710065)

历史学是以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为对象,探究与叙述整个社会的历史,探索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寻找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过程。纵观历史学,讲述的内容离不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我保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动力与源泉内容,这些内容与“课程思政”建设要点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德育培养具有天然联系。

历史学课程思政,目前研究集中于历史学“课程思政”建设宏观层面的理论阐释。郝慧芬认为历史学课程因其拥有众多的思政元素,所以将历史学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会“使历史知识传授有温度、价值引领有深度,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1]。王平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历史学课程思政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文中指出:“历史学课程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路径。”[2]还有研究者关注“地方文化资源”在历史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3]同时,历史学课程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也是高校“思政课程”的讲述内容。作为“思政课程”,教研者集中探讨了它与中学历史、专业历史以及其他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徐奉臻认为《中国近代史》要强化它的教学效果,并指出“要注意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具备世界史视野,注重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德育功能”[4]。李松林也提出应把握好历史发展的规律,突出其学术性,同时要注意它与“概论”课的联系与区别。[5]朱志敏认为以“讲历史逻辑”为教育理念,可以恰当地为高校“史纲”课定位。[6]在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王顺生提出“纲要”是连接“原理”课和“概论”课的纽带,其又为“思修”课提供丰富的历史事件。[7]梳理目前历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一方面还处于发展中,另一方面现有的“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历史学专业课思政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工作要点,到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再到2020 年5月教育部特别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意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方兴未艾。历史学也积极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以尝试达到“立德育人”的新型教学目的。对于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而言,体现的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课程思政”的建设不能仅仅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对其改革加以研究和改进,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对于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类课程的认知错误,这主要集中于对其学习内容与意义的认知模糊。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特征突出,在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将其简单归类为政治性内容不主动学习,被动接受教育的情形时有发生,再加上有些教师在历史专业课的讲述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灌鸭式”特征显著,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是抱怨学习兴趣全无。学生的这种学习心态无法激发其对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认同,更勿论立德树人思想的培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历史学专业课的思政建设还存在“知识传授”与“思政习得”两张皮的难题。众所周知,“立德树人”在历史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历史意识压倒素养教育的养成,即教师和学生多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能力的养成,容易忽略素养教育的潜移默化。这造成在教学上有的教师只是把传统课程的讲述披上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外衣,“新瓶卖旧酒”的情况所在多有,导致教师的教授往往“名不属实”。那些有意识渗透思政元素的历史课程也因受到知识传授重素养养成的观念影响,立德育人的教学未能系统、深入地展现,更勿论教师在实践中去安排任务,检验和推动学生认知“思政元素”的深度。历史学与现实关联点非常多,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而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将“思政元素”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才是真正实现了立德育人的目的。因此突出历史学专业课程各层次的实践活动,将实践作为推动学生实践或者应用思政元素的重要抓手,必会真正实现历史学专业课知识传授与德育培养的融通协同。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发文字号:教高〔2020〕3号。通知,历史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学专业课正可以凭借自己的学科优势,在“课程思政”发展的洪流中加强课程和专业建设。这种建设,一方面利用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将历史学知识实践应用于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课程思政”理念;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思维方式的养成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亲身通过实践将思政元素内化为自身的真正素养。

二、“实践教学”融入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

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关注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并凸显这一环节在思政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历史学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实践教学正是可以在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以实践教学验证和推动理论的学习,诸如历史课堂的资料收集、文本撰写和小组讨论,大学校园的社会调查、演讲辩论,教育实践的课堂讲述和班主任管理,以及社会实践、文物保护和历史传承等活动,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场域。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学生“思政元素”的掌握程度,并让实践成为学生感知、品味和理解“思政元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其德育培养内在的主观需求。

“实践教学”融入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有其建设的层次和过程,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调查和访谈是“实践教学”融入历史学“课程思政”建设创新的前提条件。实践环节在历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建立在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程思政”认知的基础之上。调查和访谈主要集中于学生对于历史学“思政元素”获取的途径,教师在课堂内外实践环节的具体内容,“课程思政”讲述内容的认同和实践类型、时间、要求,以及课程改革实践后教学的反馈等等。

在清晰认知教师和学生对于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实践教学”融入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办法,采用的是合理安排任务的方案。在前期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以“中国近代史”为改革课程,由主讲教师通过课堂实践、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以及社会服务四个环节,设定实践任务具体的内容和目标。期末通过统计各类型的比赛成绩、总结实践活动的报告,梳理各社会实践的评价检验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效果和功效。在第二学期将实践环节推广至“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世界上古史”课程进行实践,并使用对比分析法将学生参与实践的类型、次数以及质量进行综合和数据对比,深化教学改革,具体环节如图1。

图1 历史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应用框架图

三、“实践教学”融入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与反思

目前学者们关注到历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但针对专业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思政教育目的的可操作方法、路径及框架研究还是比较少。为了优化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课改效果,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必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协同知识掌握、政治引领、精神追求和价值认同四个方面,将“实践教学”有计划地融入课堂实践(课程报告、分组讨论等)、第二课堂(社会调查、遗址参观等)、教学实践(书写教案、课堂授课等)和社会服务(景区开发、历史传承等)中,结合具体历史史实的应用,达到学生对于思政元素的有效学习和素养形成,这种教学改革的创新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实践为突破口,凸显实践环节对历史学专业课“思政课程”建设的功效。目前“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研究,多关注的是教师观念的改变和更新,重视的是教材内容与立德育人的融合共生,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历史学专业课由于其具有浓厚的社会功能,正是可以通过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对育人内容的理解和吸收,通过实践环节促进学生思政元素的内化。

第二,在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布置任务是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历史学专业课的教学就是课堂理论的传授与习得,忽视了实践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利用“任务”实践法,在实践任务中设计“思政元素”,重视各层面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利用任务设计法,让学生自主、积极并有效实现德育培养。这种实践教学在历史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心是实践过程和实践任务的设定,以典型任务和过程聚焦知识和素养,形成以实践活动为重要方式的课程建设。在任务中实现教学改革,也通过任务检验改革成效。“任务型”实践法能在实践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又将“思政育人”工作巧妙地结合进实践中,达到化有形为无形的效果,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从而切实提升历史学“育人育德”的效果。

在历史学专业课程中通过实践环节进行课程建设的尝试,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教育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参与度成正比,高品质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渗透“实践”教学理念,设计“实践”教学路径,构建“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整合史实,并在史料阅读中遴选、解读、品味、辨析、感悟、升华、内化,以及课堂之外的调查、参观、交流、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认知,自然而然地养成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德育培养。“实践教学”在历史学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之间搭建逻辑链条,构筑实践建设“课程思政”的路径机制,并沿着路径结构和机理的逻辑指向“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的破解之道。

自2016年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开启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尝试,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所在多有,但是不论从教学研讨还是教学实践都有较大不足。表现在从教学研讨方面来说,针对历史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仅有寥寥数篇文章。就教学内容和方法来说,历史学专业课程的内容教学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情况严重,或有其意无内容,或有内容而“思政元素”又牵强附会。“任务设计法”挖掘历史学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实践中去,确定实践任务,从任务出发应用知识,在任务中展现思政素养,从而推动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多环节、多形式、多层面的实践,将“思政元素”的“教”和“学”有机协同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有目的性、有预期性地进行“思政元素”的学习与掌握。这是以往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往往被忽视甚至忽略的环节,以任务设计法作为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口,是一种全新的但可行的尝试。

四、结语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学科,专业开设在各高校也属于比较早的,但一直以来,历史的厚重使得历史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其他新兴学科相比较为迟缓。历史学虽然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但是由于历史学本身就是讲述各国各历史时期优秀的文化传统、各国各阶段发展的经验总结等内容,通过中外历史的学习,必会促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这些都是重要的“思政元素”。再加上历史学可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些都凸显出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历史学专业课“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正是应该搭乘历史学社会功能这一列车,以实践为载体,凸显其学科和专业优势。在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以“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载体。这种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不仅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思政元素”是否成为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观测点。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这种教学改革,一方面解决了在专业课“思政课程”改革中,历史学学生被动接受变革,对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认知性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让教师把握住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质性内容,改变“有名无实”的改革现状,推动历史学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历史学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论军事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军事历史学的形成及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