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华人女作家英文创作研究
2022-04-27贾琼王可
贾琼 王可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想要走向世界,有必要重塑自身的话语体系。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女性作家通过其英文作品持续向世界言说着中华文化。同时,这些作家大胆革新了传统叙事策略,积极构建新的中国语境。她们对传统文化的移植和改写摆脱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她们作品中反应的中国过去和当下的民族形象与社会问题,成为探究中国文化的珍贵素材。
关键词:华人女作家 英文作品 文化认同
在从赵建秀到哈金的华裔和新移民作家中,不容忽视的是以谭恩美和汤亭亭为代表的华裔女作家及其后辈的女性作家群体。她们用英文创作的作品不仅触及海外生活, 也涵盖中国近现代历史回顾和国内的现实生活,传达了对中西文化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反思。其中,北美华裔和新移民女性作家在新世纪问世的英文作品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李翊云的短篇小说Kindness使其成为第一个获得欧·亨利奖的华人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获亚马逊最佳图书奖。她们的英文作品以颠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价值拷问,以不同于母语的表述难度和多维视角,彰显出极具个性的创作美感与文化维度。
一.华裔与新移民作家的界定及习得语创作前景
华人作家散居在世界各地,其中以北美最为集中。作为美国亚裔文学的一部分,美国华裔文学学界主要从地缘、血缘和语言等方面对其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张敬钰和StanYogi在合著的《美国亚裔文学书目提要》中扩大了美国亚裔文学的范畴。迄今,学界比较统一的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是:定居在美国的华裔、华人及其后裔用英语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描写美国华裔的生活体验,又展现其前辈在美生活的艰辛历程,营造美国华裔文化氛围,揭示美国华裔文学特有的集‘文学性’与‘历史性’交融共存的美學特质。[1]
与生长在美国的华裔不同,新移民通常指出生在中国内地并在中国国内接受教育,成年后移民美国的华人。因21世纪涌现的几位新移民作家备受瞩目,以哈金、李翊云、闵安琪和裘小龙为代表,故本课题融入了对新移民女性作家英文作品的研究。
海外华人文学因创作语言不同分为英语文学和华文文学。英语文学又分为英语为母语的华裔英语文学和英语为习得语的新移民英语文学。其中部分作家用双语创作,比如严歌苓和哈金。2017年石黑一雄获诺贝尔文学奖,凸显出应用习得语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地位和可行性,由此更激励了海外的新移民文学向世界文坛靠拢。
二.底色与重塑
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指人在文化上的归属感。身份确认是个体内在的行为要求。要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首先要取得发言权,而建构叙事文本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手段。[2]
北美华裔女性作家英语文学中提取的多是中国过去的习俗、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等元素,呈现的中国文化缺乏现时性和前瞻性,源于华裔作家在地域与文化上与当下中国的陌生与隔膜。然而华裔女作家们对传统形象敢于颠覆,对西方世界强加给华人的刻板印象不予容忍,因此在中华文化的底色之上进行了大胆的重写和积极的建构。相比之下,新移民作家对中国当代文化耳濡目染,笔下的中国文化元素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例如,严歌苓在《赴宴者》中深刻剖析了中国时下的酒桌文化。
无论是华裔还是新移民女性作家,她们通过英文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传达了中国女性的声音,反应了中国过去和当下的民族形象与社会问题,让中国故事从被动失语发展为主动言说,从而为中国文化发声于世界舞台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文化基因根植于华人作家的血液。无论是集体无意识还是个体有意识地选择性建构,中华文化元素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作品中鲜明的底色。在言说和推介中国文化的同时,这些作家大胆革新了传统叙事策略,积极构建新的中国语境。
1.华裔女作家英文作品中的传统叙事与主体建构
A.《女勇士》:汤亭亭天马行空的半自传作品《女勇士》将华裔文学带入了全新的高度。《女勇士》的出版可以说是华裔美国作家在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且迄今仍然是美国高校关注度最高的华裔作家英文作品之一,部分得益于作品中充沛的中华文化元素以及颠覆传统的女性形象。
《女勇士》共分为五个章节,讲述了五个不同的女性故事。这五个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无名姑姑、花木兰式的我、母亲、姨妈和不再沉默的我。类似于章回体小说,书中每一回讲述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但看似没有关联的五回却因主人公的交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叙事的张力。
《女勇士》大量引用了神话、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书中“白虎山学道”一章脱胎于北朝民间传说“木兰从军”,然而汤亭亭笔下的木兰与国人熟知的木兰泾渭分明。汤亭亭借用木兰的名字与宣扬传统孝道忠孝两全的民间传说,讲的却是女主人公抗争传统通过文字复仇的现代故事。在最后一章“羌笛野曲”中,汤亭亭继续将中华经典与自己的经历并置,赋予笔下的女性角色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权利。作品摒弃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对父权社会予以鞭笞,肯定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力。《女勇士》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利用和改写一直是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它体现着华裔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对自身文化渊源的靠近与求索,对文化认同的探究。
B.《喜福会》:在叙述策略上,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采用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叙事结构。小说中四个部分由母亲一代叙述,三个部分由女儿一代讲述,故事关于四个家庭,讲述者为七个人。就叙述格局而言,《喜福会》谋篇类似中国的麻将,四个家庭轮流坐庄,四圈十六局十六个故事。这十六个故事的结构类似于汤亭亭的《女勇士》,各自独立成章,各章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没有明显的故事主线和高潮,叙述者各自独立却又彼此交织。
打麻将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习俗。在《喜福会》中,母女之间在麻将桌上的观念交锋与往昔回忆,也可以理解为潜移默化中对传统习俗的传承。麻将讲究输赢,作品意欲传达的也是以母亲为代表的第一代华人移民和以女儿们为代表的第二代华裔美国人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较量。上一代固守传统价值观念,例如相夫教子、从一而终;而下一代渴望突破传统观念从而获得个性解放,例如丽娜和哈罗德的婚姻是AA制。
这些观念冲突构成了故事的张力,推进了新的身份建构。
C.《千年狐》:与汤亭亭的《女勇士》异曲同工,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拉丽莎·赖在英文长篇小说《千年狐》(1995年获加拿大一流小说奖)中对中国神话故事进行了颠覆性的重组和建构。小说《千年狐》中,狐妖先是附体于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给了鱼玄机超生的机会,免于斩刑并雪耻了一段不堪的过去。在狐妖千年之际,漂洋过海来到了加拿大,附身于华裔女孩儿黄。彼时正值黄纠结于黄种人和女同性恋的双重身份难以得到加拿大主流社会的认可,于是回归中国文化成为黄的诉求,以期寻找新的身份和定位。
拉丽莎·赖出生在美国加州,后移民加拿大,在加拿大和英国接受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拉丽莎和汤亭亭都是华裔女作家,二者从没有在中国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没有参与过国内的历史进程,她们笔下的中华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原型主要来自文献(小说中的狐狸也是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后给予鱼玄机正面形象的建构)、想象和父辈的口述,因此她们提取的往往是中国过去的神话传说元素。
在向现实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同时,拉丽莎和汤亭亭等华裔女作家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是反抗传统的。她们对传统神话与传说形象进行大胆的颠覆,着力塑造由传统人物生发出的敢爱敢恨冲破枷锁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华裔作家天生具有两种文化血统,华裔女性作家对东西方两种文化在体内的碰撞尤为敏感。她们从小接受西方教育,认同美国文化,在地域与文化上对当下的中国是疏离而好奇的。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解构重组,在试图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她们在建构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
2.新移民女作家英文作品中的记忆场
A.《红杜鹃》:1994年,在国内毫无英语基础的闵安琪发表自傳体英文长篇小说《红杜鹃》,成为海外文革叙事中独树一帜的女性作家。一些评论家甚至将《红杜鹃》的艺术成就与《安妮日记》相提并论。就叙事而言,《红杜鹃》使用短促有力的句式,简单生动的词汇。中国成语、谚语和毛主席语录的直译,在文革青年铿锵的生活节奏中形成了独特而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这在英语为母语的作家中实属罕见。特殊的历史事件和新鲜的叙事风格,给了闵安琪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张力。
然而海外新移民作家创作的文革故事与国内以文革叙事为代表的伤痕文学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国内的伤痕文学具有沉重的反思性质,作者、读者和批评者负有某种处于历史重负之中的压抑感和责任感。而海外英语文革叙事受畅销书市场机制的推动,且作者已远离记忆场,看待过去便带有某种业已超脱的情绪。
B.地域书写:新移民作家创作的一个共性是地域书写,其表现为明显的地方色彩,通常是作者生活且记忆深刻的地方。比如,以上海为空间背景创作侦探小说的裘小龙,和来自中国东北的美国新移民作家哈金。东北景色的辽阔苍凉,东北的方言与习俗,构成哈金作品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中国文化底色。加拿大女作家曾晓文的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东北人和东北故事,但因为曾晓文出生和成长在黑龙江,她将文化根性中的“血性”和“豁达”投射在创作中,赋予人物强势的生存状态。
中国叙事中的地方色彩在新移民作家李翊云的作品中尤为鲜明。比如,李翊云在《比孤独更温暖》中描写了90年代旧北京的风土人情,流露出浓浓的怀旧气息:前海后海的垂柳、夏日路边的西瓜摊、老头老太们的大蒲扇、四合院中的生活等。[3]李翊云称她的这部作品为:一封写给北京的情书。
3.当代文化反思
A.《赴宴者》:中国人对食物的讲究,从耕种、食材、烹饪到餐桌礼仪和酒桌文化,都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在华裔作家作品中出现的关乎吃的细节描写不胜枚举。例如:吴梅琴的《裸体吃中餐》;小说《骨》中母亲宰杀女儿的鸽子吃。对待食物的态度和选择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勤勉和风俗,但西方世界对此存在另一种解释,关乎我们这个民族对动物的残忍。理性深刻的英文作品可以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部分化解文化间的误解与隔阂。
严歌苓是在国内享有极高知名度的美籍华人作家。虽然是好莱坞专业编剧,她的绝大多数作品是以中文进行创作的,故事背景也多发生在中国。《赴宴者》是近年来严歌苓的唯一一部英文作品。
2006年在美国和加拿大发行的《赴宴者》是一部关于中国当代题材的黑色幽默小说。书中描写了很多关于“吃”的盛宴,比如孔雀宴和女盛体。在《赴宴者》中,作者严歌苓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大量描写并非为了彰显美食传统与工艺匠心,而是为了反思我们某些饮食文化的根源。作者试图通过口腹之欲的表象,在觥筹交错,杀生取艺,饭桌交易的背后,深层追究中华民族物欲膨胀的历史根源并探寻中国人在‘吃’这个文化层面上的国际形象和民族现象,因而赋予了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意义。
B.《温情》:新移民女性作家中以李翊云的英语文学成就最为瞩目。《温情》收录在《金童玉女》短篇小说集中,后于2012年荣获欧·亨利奖。《金童玉女》中的故事背景多设定在中国大陆,讲述普通中国人的平凡故事。
《温情》的主人公是位中年独身女士,从不伤害别人也不想对周遭投入热情。一封中尉去世的信勾起了她对军营生活的回忆,从而呈现了一副史诗般隽永的青春往事。故事细致地刻画“我”的青春:和战友们偷读劳伦斯、和单教授阅读英文原著等点滴记忆中反应出时代对人性的禁锢,以及个体在集体和命运面前的微不足道。最终主人公没有去参加葬礼,她依然对生活冷静而克制,然而上校和单教授经常出现在她的梦中,不曾遗忘。
例如《牢笼》中的小镇代孕妈妈和华人雇主相互囚禁,《多余》中的下岗职工林奶奶和寄宿学校的弃子彼此寻求亲情的慰藉,李翊云的英文作品多聚焦小人物的普通生活却折射出大时代中的文化冲突与个体的孤独。
三.东方主义与文化认同
1987年,巴勒斯坦裔后殖民学者萨义德发表《东方学》,认为东方学已经发展为教条式的东方主义。从话语系统看,东方主义可以界定为“通过做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西方式的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简言之,东方是一种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4]在关于华裔作家的文学批评中,一种声音不绝于耳,即他们作品中或明或暗存在对中国文化的歪曲和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间接认可了东方主义,承认了西方的文化霸权。
华裔作家一方面以英文作为创作语言,其目标读者多来自英语世界,遵循的是西方文学市场的规则,所以对中国文化存在某种程度的贩卖和歪曲。另一方面,他们很多对中国文化没有亲身经历,神话民间传说等元素对他们而言是亲切却陌生的文化渊源。他们作品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改写、挪用(滥用)并不能说明他们是主观上摒弃传统文化中有悖于西方文化的叛徒。换一个角度审视,他们采取的改写与移植可以看做是对诸如傅满洲、黃祸、蝴蝶夫人等或邪恶或顺从形象的抗争,以此摆脱西方世界对东方的刻板印象,从而建构生动而带有溯源性质的中国新形象。
“新东方主义以一种貌似宽容的姿态让来自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以第三世界本土资料提供者的身份踊跃发言。”[5]不同于用中文写作的华人作家,以所在国语言进行创作的新移民作家,如哈金、闵安琪、李翊云等,他们笔下的中国故事经常遭到国人的质疑,认为他们作品中呈现的中国不够真实和正确,斥责他们的创作行为是为了迎合西方的文化审美而对中国预设偏见,贬低了华人形象。
无论华裔还是新移民作家都不同程度受到文化认同的困扰。对自我文化属性的探究、挣扎与定位始终贯穿于他们的创作历程。华人移民因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而长期被白人视为异己,这种文化上不可逾越的差异与排斥形成了一道鸿沟,对这种隐秘的伤痛与文化认同的诉求进行的拷问和书写,在华人作家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反思风格。政治权力不平等所造成的文化权力差异,让华裔和新移民作家始终面对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评论界不应该无视他们的双重文化身份,既有本族裔文化的底色,兼具对移居地文化的认同。也正因如此,他们作品的深度与内涵对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著有《中国之欧洲》的比较文学大师ReneEtiemble曾经指出,文化交流并非为了弥合文化之间不可逾越的差异性,而是建立一种宽容精神以求认可不同于己的文化存在。在文化多元性的当今世界,无论是居高临下的东方主义还是遗世独立的民族自信均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无法兼容的东西文化,因此“价值中立”(MaxWeber)的文化立场应该成为东西学者们所共同秉持的研究态度。
是否揭示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某些愚昧和丑陋就是对祖国的背叛和对西方价值观的迎合?是否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就代表真正的文化认同?针对此类问题的理性考量需要价值中立的文化立场,也需要对作品本身和作家身份进行客观的分析。华裔和新移民女性作家对中国文化的改写、挪用、甚至批判为我们反观中国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传统文化自信也需要客观的反思,精华的传承,和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格局中准确定位。在文学领域,通过英语文学创作出更加深入人心的中国角色,传达东方智慧,也许可以为中华文化之自强开辟出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0(01):93-103.
[2]戴瑶琴.新世纪欧美新移民小说中的“东北叙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6(01):14-20.DOI:10.13764/j.cnki.ncds.2015.01.003.
[3]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郭欣.华裔作家汤亭亭小说《女勇士》中的中国文化元素[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4):111-112.
[5]詹乔.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7.
[6]唐书哲.美国华人新移民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叙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34(03):74-80.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