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读写教学法与外语学习者的创造力思考
2022-04-27张学贞
张学贞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教学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多元读写教学法。“多元读写教学”与多模态教学紧密联系。新伦敦小组针对教学提出了“设计”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已有设计,设计过程和再设计;还提出了多元读写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景实践,明确指导,批评框定和转换实践四个模块。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习者的创造力,并发现在二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创造力对二语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通过总结叙述有关多元读写教学法和学习者创造力的相关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在多元读写教学法的基础上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创造力的方法。
关键词:多元读写教学法 学习者创造力 关系 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和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外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发生着悄然变化。教学改革正从传统的单一读写向多元识读的方向发展。目前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的外语教学已不再仅仅满足学习语言的形式,我们的教学已经进入一个后方法时代。语言是一个外壳,不再追求语言的形式教学,也不再仅是满足于听说读写,而是去追求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相关研究表明,对学习者进行多元识读教学能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人文素养,因而有关外语教学中的多元识读教学已成为外语教育界关注的新焦点。“多元读写”理论指语言学习者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内接触和阅读到各种互联网资源和语言模态信息。语言资源多模态化和多元符号化能够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模态资源综合利用,从而产生互联关系以及整体意义。多元读写和多模态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单一读写教学相比,对于学生们在外语学习中的创造力有很大帮助。
一.多元读写教学法的提出与发展
1.多元读写教学法的提出
新伦敦小组中的十位成员在与1996年提出了“多元读写”的概念。他们发现,随着科技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出现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主要工具,人们能够利用移动设备如手机和电脑来获取更多模态和更多样化的信息。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和日益增加的文化和语言多样性,使教师和学生面临着新的教学环境。
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能力一直被定义为对纸质语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不仅接触到了虚拟的网络平台,交际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的“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交际方式,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多模态的交际手段开始充斥着在人们的生活里。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听说读写等基础的能力以外,还要学习如何在复杂多样的语言环境中筛选,辨别以及分析出有用的信息,利用现在化信息技术手段去锻炼自己的多模态读写能力。因此,传统读写能力概念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单一的读写教学法自身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学的需求。
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语言、视觉、声音、空间、手势语这五种模态被认为是培养学生们多元读写能力时必不可少的要素。
2.多元读写教学——“设计”理论框架
新伦敦小组经过讨论提出了设计的概念。
(1)已有设计。已有设计可以理解为已有的意义资源,是能够进行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各种符号系统的“语法”、“话语次序”、话语文体和体裁、以及互文语境,其中互文语境指的是参与设计的人的语言和语言经验,设计的一个瞬间是一个特定历史的延续,也就是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以前经历话语。
(2)设计过程。设计过程是以已有设计为基础,并赋予已有设计新的语言环境。它是对已有设计中的资源进行转换的过程,而非简单的资源复现的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主体、社会关系和知识的配置被不断地加工和转换,成为重新设计的对象。
(3)再设计。再设计是通过设计过程再生和转换的资源。再设计是意义制造者对意义的重新制造,是一种新意义。它既不是简单的复制,也不是简单的创造。重新设计是建立在历史和文化接受的意义模式之上的。同时,它也是人类能动性的独特产物:一种转变了的意义。反过来,重新设计的作品成为一种新的可用设计,一种新的意义创造资源。
意义的设计,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利用已有的设计,重新对意义进行创造,最后出现设计的结果,设计的新结果也可以作为已有的资源,来对意义进行再创造。设计不仅可以从老师的教学中进行设计,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进行设计的过程才是关键,在这个自己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创造力。
3.多元读写能力教学模式
新伦敦小组提出了多元读写能力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成分:实景实践、明确指导、批评性框定、转化实践。这四个成分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不断变化,没有特定的顺序;同时四个成分能够相互结合,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成分。设计学习过程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次范畴主要包括:
(1)亲身体验:已知的,个人已掌握的知识,包括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新知的,新的经历和信息。
(2)概念命名:命名化,給概念定义、应用概念等;理论化,把概念连接形成理论。
(3)批评分析:功能性分析,找到因果关系、用途等;批评性分析,发现意图、目标、目的、动机、观点等。
(4)实践应用:合适性应用,在典型的语境中合适运用知识;创造性应用,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把它们用到新的语境中。
以上所提到的设计学习的四个组成部分是从学习者路径的角度提出的,不难看出,如果教师采用多元读写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更多的关注于设计过程。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会调用老师给的资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自己的设计,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力。
二.学习者创造力
最开始人们认为创造力是只有在天才身上才具备的一种能力,但在后来的研究中表明,创造力不是天才独有的,创造力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都有体现。究竟什么是创造力?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创造力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自1965年创造力量表出现后,学者们对创造力的核心和非核心成分的基本构成,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包括四个亚类:流畅性(产生大量构想的能力)、灵活性(改变思考方向的能力)、独创性(突破习惯与传统制约的能力)和精进性(从更精致、更细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非核心成分包括:标题抽象性(概括与抽象的能力)、心理开放性(随时接纳、理解和包容新观点的能力)和创造潜能(包括情绪表现力、讲故事的能力、控制行为的能力、眼光的独到性、透视的内在性、延伸性、打破概念界限的能力、幽默感和想象力等)。
目前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有不少是有关学习者的创造力水平与语言产出能力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对于二语学者来说,学习者创造力的高低与学习者的口语和书面写作能力息息相关。创造力的核心成分的四个亚类,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进性这四个维度更多与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能力有关。其中一项研究是探讨的有关二语学习中伊朗学生们的创造力与书面写作任务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显示学习者在书面叙述任务中的表现与他们的总体创造力和创造力所涉及的几个维度,流畅性、独创性、灵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谢元花和周书婕在口头叙事研究中同样发现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中国学习者,大二英语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与口语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力的流利度和独创性越高,语言产出的准确性越高,但学生在叙述过程时所产出的话语量以及所用语言的复杂程度与其叙事时的结构没有明显关系。
学生创造力除了与语言产出能力有密切关系之外,还与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有关。创造力非核心成分中的标题抽象性、心理抽象性和创造潜能与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分不开。其中蔡晨探讨了创造力和外语水平对外语学习者多模态隐喻识读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创造力和外语水平与多模态隐喻识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创造力和英语水平高低在多模态隐喻识读能力上存在交互作用。在水平高的组别中,高创造力学习者的多模态隐喻识读能力要优于低创造力学习者。蔡晨还探讨了多元识读教学和创造力水平对学习者媒体识读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学习者的创造力与媒体识读能力存在密切关联,高创造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媒体识读能力提高更明高。
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创造力的一些特质影响着二语学习的成效,如想象力、非常规性、冒险性、灵活性等能力,所以创造力在二语学习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不论是多元识读能力还是学习者创造力,两者在二语学习中的有紧密的联系,多元识读能力的发展对学习者创造力有促进作用,而学习者创造力水平对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有很好的预判作用。所以对于教师来说,采取多元读写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和创造力。
三.如何培养学习者创造力
对于学习者的创造力的培养,可以从教材的编纂上入手,如果教材本身具有创造力,对于学习者的创造力培养就能起到促进作用。首先,教材在编写具体任务时,应该设置越来越少的要求和限制,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选择,结合不同階段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分享想法的欲望为目的,让学生们的思维与情感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趣味性和冒险精神。其次,教材在编写时,除了文字本身,应该加入多模态元素,如结合图片、表格等因素,减少教材的枯燥因素。最后,教材的编写要具有人性化,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但是同时不要忘记教师也是教材使用者,教材的编写要给老师提供多选择和机会。教师们面对的教材可能缺乏创造力,但教师们有很多方法来完成枯燥乏味的课程,并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自己的课堂,为他们的学习者创造更有吸引力的任务。如果教材编写的更有创造力,可以给教师们提供更多思路和灵感。老师通过教材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任务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除了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创造力也有影响。倪传斌在其双语者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综述中梳理了影响双语者创造力发挥的相关因素:二语水平高、习得二语年龄早、二语接触量大、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和个性特征好的双语者,其创造力优势更加明显。也就是说教师们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习者二语水平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教师采用新伦敦小组提出的多元读写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设计学习过程的四个组成部分:亲身体验、概念命名、批判分析和实际应用来进行说明。教师在课前为学习者提供课前资源,并留下问题,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解知识,让学生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一个初步的“概念命名”。课上,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在课上利用图片、影像等多模态手段重现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场景中去“亲身体验”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也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等手段增加“概念命名”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可以从多模态信息中提取信息,提高自己的多元识读能力。此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亲身体验”的案例和所学的概念并未构建起深层的联系,对学生而言,这更多的是碎片化的知识。教师应将这些案例进行整合,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去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概念”和自己“亲身体验的”联系,这样就使使碎片化的知识变得有逻辑有层次。同时教师也应该以“批判分析”和“实际应用”为主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让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存于大脑,形成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在更灵活的语境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性应用。最后,教师也要在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教师要将概念和理论等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同时辅以指导;学生除了课上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来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这就不可避免的要设计到多模态的应用。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模态对于学习的不同意义,也可以结合多种模态的组合优势去提高学习的效率。
多元读写教学法其中涉及了多模态的相关理论,这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内外学者已经不仅仅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上,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学生们在新环境下的创造力。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多元读写教学法的理论和学习者创造力的相关研究,同时探讨了多元读写教学法与学习者创造力的关系。发现通过多元读写教学和采用多模态教学,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读写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也让对自身的创造力有一定的提高。而对于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可以通过改变教材编写方式和教学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Kalantzis, M.,B. Cope & the Learning by Design Project Group. 2005.Learning by Design[M]. Altona: Common Ground Publishing:72-75.
[2]Maddux, W. , H. Adam & A. Galinsky. 2010. When in Rome... Learn why the Romans do what they do: How multicultural learning experiences facilitate creativity[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 731- 741.
[3]Pishghadam Reza, 2014. Learner Creativity and Performance in Written Narrative Tasks [J]. World Journal of Education, (1): 115-126.
[4]Sternberg,R. J. 1985.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 607-627.
[5]The New London Group. 2000.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 [A]. In Cope, B. & Kalantzis, M. (eds). Multiliteracies: 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C]. South Yarra: Macmillan, 9-38.
[6]蔡晨.2018.創造力及英语水平对外语学习者多模态隐喻识读能力的影响研究[J].《外国语言与文化》(4): 126-135.
[7]蔡晨.2019.多元识读教学和创造力水平对学习者媒体识读能力发展的影响[J].《语言教育》(2): 16-21.
[8]倪传斌.2012.双语者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3):411-423.
[9]谢元花&周书婕.2018.中国学习者创造力与口头叙事任务表现的相关研究[J].《中国外语》(1): 69-76.
[10]曾庆敏.2011.多模态视听说教学模式对听说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 72-76.
[11]张德禄.2010.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3): 50-55.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