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与高效课堂构建
2022-04-27曾赞华
曾赞华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尤为必要,这既取决于语文学科性质,又考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深化新课程理念的需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的开展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一定误区,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不充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偏差。善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做到“个群互补、动静结合、收放自如”,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 高效课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构建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①。而所谓“高效课堂”,百度词条的解释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②。但我理解的高效课堂并不是一味地向时间求效率,而是如夸美纽斯300年前在《大教学论》中所写的:“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③“高效课堂,也许正是对这种理想教学的寻找。”④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作学习方式或许可以算作是达到这种理想教学状态的一个路径。
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多年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这一教学理念已经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是基于语文的学科性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学习语文也就是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独立思考和言语交际,即先学会用内在的语言展开思维活动,接着再用外在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同时,语文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部分,具有人文性,学习语文需要通过一篇篇富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文字,来涵养人的情感、情趣,并最终让人具备高尚情操和健康人格。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学习语文知识、丰富语言积累、掌握语言技能是基础要求,提升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则是语文素养的高层次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语文教学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人格养成。语文教学中需要通过开展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而这些都有赖于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跟文本对话,和同伴交流,与老师合作,在与文本对话时独立自主思考,在与同伴交流时充分表达自我,在与老师的合作中深入探究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
其次则是考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上的发育,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发现并关注自我,生活中和学习上逐渐摆脱对家长、老师的依赖,自尊心大大增强,有着对独立自由的懵懂认知,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与理解,喜欢跟老师平等地讨论问题。同时,初中生开始有更加自觉的探索外部世界的需求,好奇心、求知欲大大增强,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创造性思维非常活跃但在抽象逻辑方面尚待发展。这些心理特质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契机。另外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都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思维水平活跃但是缺乏严密的逻辑,认知能力有所发展但是理解不够全面,情感方面容易兴奋但波动性大。因此初中生更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来进行训练,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会将自己的思考有逻辑地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观点,通过对话互相启发,以达到对问题的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小组合作还能帮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锻造情感品质。合作学习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时空,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锻炼和提升的机会,也为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保障。
第三是深化新课程理念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要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唤醒人对生命的自觉,激发人的创造潜能,激励人追求价值实现。不过,从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并不尽如人意。中考的升学压力,使得教学中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学优劣的主要标尺。以分数作为目标,让学生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奉为圭臬,而失去了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从学生发展来看,急进的短期目标容易实现,但这种对生命动能的消耗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体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对寻求生命价值的热情。2022年国家提出的双减政策是推进新课程理念实施的重要举措,为教师教学改革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在这一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成为教师积极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开展合作学习,即是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
合作学习对于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但在教学中开展起来却存在诸多问题,常常让教师感到困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如果组织不当,会花费比教师讲授更多的时间,教师常常考虑到课时有限,而放弃开展合作学习,顶多是在公开课中运用,以示对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贯彻实施,但是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合作学习的开展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教師教学理念上存在误区。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把时间交给学生小组讨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受到影响,这部分老师主要是对合作学习的作用和效率没有信心,所以就失去了探索的勇气。其实只有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动力,合作学习提供给学生展现自己和表达观点的机会,能够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反思。实践证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不少教师将合作学习理解为是一种技术,即是在形式上采用分组讨论,追求操作层面的创新,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而大加应用。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是空有合作形式的技术,而是需要在根本上去理解其背后的教育内涵。合作学习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即强调“学习为本”,从重视教师的“教授”转向重视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是课程的中心,学生在交流互动中通过体验、反思来进行知识的建构、思维的训练和情感价值的完善。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布道者角色中抽离出来,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将学生当作平等对话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变监督检查为协调指导,让学生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
二是教师教学设计、准备不充分。合作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不少教师对这一点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实际教学中课堂组织松散,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设计的不充分,一方面表现在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对于课堂教学的哪个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学生需要思考多长时间以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课前没有预案;另一方面是教学问题设计不严谨,不能从文本中提炼出主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课前准备不充分,表现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小组组建比较随意,对学生的学情不够了解等等。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实际上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减少工作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紧扣培养目标,精研教材,每课时的教学都应该贯穿一条主线,也就是确定好本节课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教师要围绕教学主线精心设计问题,所有的活动也围绕这条主线来开展。教师要依据课堂进程和学生思维状态来设计教学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宜安排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课程中段。此外,教师还要合理编制小组,充分掌握学情,做到心里有底。
三是教师教学实践中凸显不足。合作学习的课堂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表面上合作,实际上灌输;一种是教师完全放手,课堂松散,任务达成度低。前者从根本上说还是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采用了小组讨论、师生问答等形式,但主要还是浅层次的言语交流,不能深入地引导学生辨析问题,难以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教师往往执着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忽视引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个花架子,其本质依旧是“灌输性”的。后者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削弱甚至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表面上围在一起热烈交流,但说的话与上课内容无关,有的则是个别学生高谈阔论,其他学生随意附和,甚至开起了小差。倡导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学生天马行空,相反,这是对教师的主导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引导者”的角色,要通过适时的点拨、适度的评价来调节教学节奏,做到引领有方。
三
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做到“个群互补、动静结合、收放自如”这三点。
首先是个群互补。这里的“个”是指学生个体,“群”是指个体所在的小组,个群互补就是说每个学生个体在小组中都要有明确职责,组员之间充分合作。一开始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我发现每次总是一两位反应敏捷、活泼开朗的同学发言,性格内向、沉静内敛的同学往往只是旁观,而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是浑水摸鱼、无动于衷。于是我便想出一招:随机发言法。我先将同学们的问题整合为若干题,再将问题交给各个小组,小组成员事先编号,课堂交流时分题号随机叫号回答。这种方法果然产生效果,为了小组获胜,他们开始真正的合作,而且聚焦点更放在了学困生身上,从而把“合作”落到了实处。这种方法一方面规避了一部分学生的话语霸权,使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另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团队协作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培养自信品质。“在交流、对话、互助中,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是‘合作学习’的主旨所在。”①
其次是动静结合。上面提到的个群互补,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这里的“动静结合”,我首先要强调的是“静”,它指的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静思默想的自主学习时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做到不用自己的言行来干扰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凝神静气地阅读思考分析。这种“静”恰恰是语文学习的本真状态。合作学习则应当建立在这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反思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我们把学生自主学习完全安排在课余时间,这既不能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也侵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为了避免这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读默思的时间非常有必要。不过老师在这一环节之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清晰的任务要求,比如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作家为什么会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作家在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学习指导。“动”,即是指学生的讨论交流,“动”建立在“静”的基础上。深入的讨论必然是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的。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才能有所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才能言之有物。
第三是收放自如。所谓“收放自如”是指开展合作学习时的教学节奏,既要“放”——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也要“收”——教师要通过适度的评价和适时的点拨来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说“放”,即自主合作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居幕后,那么“收”就是对教师素质的终极考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貌似是无为的,但是教师要在无为中有为。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全场,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也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生的细腻的思考会得到细致的交流。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要予以鼓勵和赞美,对学生稚嫩的观点要尽量理解和包容,对学生发言中的错误要适时纠正,对学生无关紧要的发言要适时制止,教师及时巧妙的“拨乱反正”,将讨论引向适应学生学情、完成教学目标、提升语文素养的方向。“收”还需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那就是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困惑,教师要更多地从思路上对学生进行点拨,而不急于答复问题。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追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解决的真正魅力在于‘过程’,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解决,在补充、修正、完善的过程中解决。”⑤在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益的锻炼和发展,而这个探究过程其实正是学生体验情感、启迪思想的重要过程,而这种追问精神正是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最好的示范。
真正的合作学习,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的教师的“少教”和学生的“多学”,“少教”是指教师要少教静态的知识,多启发引领学生思考,“多学”是指学生要多学探索求真的精神,而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得到提升,自然会获得“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样的课堂能不高效吗?
注 释
①严华银.关于语文学习方式的现实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7(9).
②百度词条[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B%98%E6%95%88%E8%AF%BE%E5%A0%82.
③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p2.
④王崧舟.请你慢下来,高效课堂[EB/OL].https://www.sohu.com/a/270200645_ 372441.
⑤严华银,吴铁俊,张金保,陆其勇.学生是问题生成和解决的主体——《斜塔上的实验》教学片段研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7(8).
本文为安庆师范大学教研项目“校市合作背景下面向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0aqnujyxm2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