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类图书开发策略研究
2022-04-27张静
张静
摘 要: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迅猛发展以及新时代、新用户的需求升级,传统出版行业亟待重新定位、精准转型。作为出版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日语类图书既面临与一般图书相同的改革机遇,亦有其独有的上升渠道。本文从日语类图书的出版现状入手,结合现实用户群体换代促生的新需求,谈一谈日语编辑在选题方向、内容编排等方面该如何做出有效的调整。
关键词:日语类图书 开发策略 选题策划
虽然出版界和外语界都习惯将日语归为小语种,但是其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语种,堪称“小语种界的大语种”。通过调查各大电商网站不难发现,目前很多出版社都在競相出版日语类图书。之所以出现如此热度,跟国际环境、高校学科建设、用户需求是紧密相关的。作为出版行业内悄然行进的一支生力军,该如何准确把握出版方向,是当下日语编辑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日语类图书的出版现状
对读者用户的精准定位,是选题策划的大前提。通过分析目前的日语使用人群,调查他们都有哪些现实需求及潜在需求,再对照现有图书的产品形式,从中发现图书与用户之间的错位,才能最终为新时代出版转型做好储备。
结合语言学习的角度,可以将日语图书品类大致划分为入门教材类、专业教材类、工具书类、口语书类、考试书类、读物类。其中入门教材类所占比重最大,也是许多出版社纷纷试水的重要板块。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日趋成熟,日语工具书不再呈现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景象。口语书类内容侧重“应急”和“速成”,“短平快”居多;考试书类主要涉及新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读物类书则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内容侧重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双语对照。
尽管日语图书的品类较为齐全,数量也较为可观,但是透过梳理出版时间不难发现,很多图书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尴尬局面。日语入门教材和日语口语书大多自我定位为快餐式学习,面向人群主要是非专业日语学习爱好者,编排质量堪忧,也是造成日语图书市场假象繁荣的重要原因。因为同类产品的重复率较高,很多出版社不得不对出版物进行部分更新或重新包装,以维持其在该类图书市场中的一席之位。而经典的“标准日本语”“大家的日语”系列品牌教材,适用人群为专业师生,且已形成业内口碑,所以一直稳居市场高位,但是像这样成功的教材并不多见。
二、日语类图书的开发策略
内容为图书的根本,大到选题方向,小到内容设计,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为谁做、做什么、怎么做等核心要义。现有日语图书市场仍然处于产能过剩与精品不足的游离阶段,可以看出,出版社虽然抓住了市场导向,却因为缺乏理性判断和有效运作机制,没有在内容和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以下结合各类读者用户,详细解析社会背景等变化衍生出的具体需求,深入探讨选题策划阶段需要关注的细节及误区,以期为日语编辑提供参考。
1.紧贴“新国标”,重整高校专业教材方阵
2018年教育部出台“新国标”,即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明确指出,日语专业旨在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专业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日语专业人才;日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日语应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与旧版相比,删除了“能够熟练运用日语从事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的翻译、教学、管理和研究的复合型日语人才”等字样。换句话说,日语专业不再是单一的辅助性、工具性专业,而是突出学科自身属性,即以日语语言、文学、文化为基本原则,回归其人文特色的专业传统。
这次大尺度的改革为日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在此推动下,各大高校踊跃推进“双一流”专业建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教学指南》和《新文科建设宣言》(2020)则明确将“国情概论”等列入专业核心课程。就课程设置的变化而言,不同高校突出自我特色,除了精读、语法、听力、口语、文学、翻译等通用课程外,另开设商务日语、跨文化交际、写作、旅游日语等特色课程。这一系列操作的核心,归结起来就是“跨文化、跨学科”。日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日语讲述日本,更应该学会用日语讲述中国、用日语解读世界、用日语表达自己。
这就对日语专业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从单一对象国——日本这一范围中解脱出来,必须将更科学的知识图谱呈现出来。比如,在精读课素材中有效地融入世界文学、世界文明等素养类知识,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语言类知识,需要补充必要的背景以丰富课堂。小语种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既侧重知识输入,也侧重语言输出。“新国标”出台后,尽管已经有零星教材有意识地增加了相关内容,但是尚缺乏系统,且仅限于蜻蜓点水地提供大纲式的要点,一则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二则也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此外,专业教材必须是配套的、容纳各门课程的。市面上大多是精读教材自成体系,而语法、文学、听力、会话、泛读等课程的教材都是另立门户。这样一来,就会出现知识的交叉与难易度的不同步。比如,同一个语法点,精读课多半已经覆盖了,语法课或口语课还会重复同样的内容,课程之间因为教材缺乏联系而出现交叉。对出版社来说,全方位配套教材的开发既是痛点,同时也是机遇。
教学模式的升级也对教材编排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兴起,教师讲授逐渐弱化,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主流,因此新式教材必须提供更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互动,必须有配套的音视频等多媒体功能,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可操作性强的课件服务。而这些都是传统教材所远不及的。
专业教材的开发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必须建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成果评价的基础上,必须有强大的用户数据作支撑,需要编辑在开发前期做好充足的调研,分学校、分地区、分等级有序展开。
2.借势高考日语红利,开发青少年日语图书
最近,高考日语异军突起,在广东、浙江、山东等地已初具规模。有分析认为,未来10年是高考日语的红利期。由于高考日语尚处于起步阶段,配套教材亟待完善,相信这一板块将会成为日语图书市场的新型增长点。因此出版社应该紧跟节奏,快速出击。
对高考日语考生来说,在三年内拿下高分是最直接的需求。这就要求出版社紧贴日语高考大纲的要求,为高中生量身定制适合其年龄段的专业教材及辅导资料。据调查,“标准日本语”(初级)依然占据高中教材的主流。这套中日合编的经典教材,以赴日留学及工作为主线,对话内容较为商务,文化知识则紧密围绕日本展开。这样的编排显然不适合高中日语学习及应试之需。
参考国外教材的编写思路,面向青少年的语言教材多以构建贴近生活的场景为理念,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借助举一反三的练习、图解、角色扮演等手段,巧妙营造日语习得语境,方便在紧张、有限的课堂中轻松展开教学。在编写高中日语教材时,需要充分借鉴这些经验。其实,高中日语课堂开设已久的我国台湾地区早有这方面的尝试。以商务印书馆引进的《日语轻松学》一书为例,该书的主人公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对话围绕高中课堂及校园生活展开,所有场景均以漫画形式烘托,练习为“句型植入嵌套”式,轻松易学。美中不足的是,该书为单行本编排,学习无法进阶,否则必将成为高中日语教材的热门首选。
除了常规教材外,讲解日语高考题型的考试类图书也同样不可或缺。因为日常课堂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课外刷题则对提高日语分数大有帮助。像听力、写作这些题型,必须进行一定的训练;而诸如词汇、阅读这些题型,也需要借助技巧快速掌握。目前市面上仅有一两个版本,其成效还有待市场验证。
3.公外及自学教材须量身定制
公外教材稀缺的现象更为突出。近几年,公外日语上课难的问题成了日语教师们的一大心病,这与所选教材不匹配、对教材开发的重视度不够是分不开的。据调查,大多数院校选用的是“标准日本语”(初中级),内容围绕日本留学生活展开,且从最基础的日语五十音开始,分初级和中级依次设置相应课程。对于那些已经跨过日语高考门槛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授课内容明显是过于小儿科了;对于没有赴日需求的学生来说,留学主题缺乏亲和力——他们所需要的是掌握日语知识,学会日常交际,为将来的工作提供便利。
除内容不适用之外,公外日语教材还存在信息量大,远超“二外”课时设置;侧重语法讲解,缺乏趣味性等问题。这些都是开发教材时需要规避的。
2021年最新推出的《日语新起点》,值得业界参考。该书以精心拆分小课时为突出特色,将基础的语法点和单词等巧妙地编入一两句短对话中,长对话的设置同样简短精悍,其场景又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在线聊天”等元素,让人学而不厌。语法注释则紧密结合上下文,系统梳理,定时总结,大大方便了教学。
另一方面,日语自学爱好者则需要以语言为工具,最终目的是打通学习、工作、生活、旅行中的语言障碍。市面上各种版本的“临时急需一句话”,所选内容较为笼统,选材依然是从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远远不能满足各类非专业人群的实际需求。就拿日企白领来说,语音和语法都不需要高精深,交际规则和邮件往来是最为看重的。赴日旅游人员需要的则是包括交通指南、点餐、购物、住宿在内的一份导游攻略。哪怕是一份日料菜单,只要标上拉丁注音和高清图片,配上音频,点餐时出示给服务员,就可以轻松解决出游者最迫切的需求。因此,出版社需要对日语自学爱好者这一庞大的群体做进一步的市场细分,结合他们的学习时间,在内容编排上有所取舍、侧重。比如,日本二次元文化爱好者,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日语基础,对打电话、问路等实用信息并不感兴趣,手边需要的是一部备查的高频词词典。2020年出版的《日语口语词典》恰恰满足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所以一经上市便好评如潮。
4.着力打造双语阅读图书
之所以强调开发双语阅读类图书,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有效的双语阅读,对养成语言思维很有好处,因此能够辅助外语教学;②丰富的阅读内容,可以拓宽学习者的视野,是文明互鉴的重要实践;③在对照阅读中,学习者更容易掌握翻译要领,体会翻译之美。
目前,双语阅读还未引起外语界的足够重视。比如提及双语阅读,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外国文学,这是传统认识的误区。因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外语学习者,不仅要阅读外国文学,更要阅读中国文学;不仅要具备文学素养,更要具备文化素养和交际素养。因此,双语阅读的内容,绝不能仅限于外国文学,那些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著作都可以作为素材。
此外,还有些人认为双语阅读完全是鸡肋:外语水平不够时,就读中文翻译版;等外语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读原版更有原汁原味。这就人为地限定了外语学习者的阅读领域,将语言视为阅读的障碍。单语阅读的弊端在于:仅读中文翻译版,整个阅读过程和结果都要仰仗译者的水平和风格;单纯读原版,也会遇到很多似懂非懂的地方,要么再另行检索,要么硬着头皮读下去,要么干脆望而却步终止阅读。其实,双语阅读恰恰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帮助读者带着兴趣、没有负担地完成阅读任务。可以说,双语阅读是外语编辑守正创新的有效发力点。
就日语类双语阅读图书而言,河南师范大学刘德润编写的“每天读一点日文”系列、《论语(中日文对照)》、《用日语讲的中国民间故事》都很有代表性。他的作品中,既有日汉对照,也有汉日对照;既有文学佳作,也有思想名篇。除了文本翻译,作者还考虑到读者的日语能力,适当加入知识备注,可谓独具匠心。而商务印书馆早些年曾经推出《日本学生优秀作文选》《日本学生获奖作文选》,一度被多所学校纳入写作课教材,但是因为缺乏中文对译,其内在的阅读价值难以发挥出来。
在策划双语阅读类选题时,选材范围要广,文学类、文化类、思想类都应纳入;选材国别要广,不仅涉及外国,更要立足本土;应该尽量选取已有定评的译本。随着“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纵深发展和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国好书在日本落地,这也为双语阅读类选题提供了良好的储备。
三、结语
随着日语使用人群的结构发生变化,日语图书品类及内容编排亟待调整。日语编辑需要在细分读者群体和划定具体需求的基础上策划和设计选题。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对圖书市场的准确把脉,更有对传统出版资源的科学整合,这些正是新时代编辑所必备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靖.浅谈图书的品牌化战略与编辑市场意识[J].出版广角,2015(7):72-73.
[2]张俏岩.打破桎梏,走出日语图书出版困境[J].中国出版,2014(19):62-63.
[3]王宜梅.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材出版刍议[J].出版广角,2020(2):63-65.
(作者单位系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