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中典型女性的人物形象分析
2022-04-27徐佳俐蒋心怡
徐佳俐 蒋心怡
内容摘要:《子夜》这部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该作场景描写壮观,人物塑造也十分具有特色,是一部全景观展现社会实貌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茅盾先生塑造了很多具有鲜明性格的女性,她们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展现着各具特色的生活。《子夜》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在作品中并不是作为主色调来描绘,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她补充和丰富作品中两性吸引与矛盾的轨迹。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内心孤独、渴望爱情的林佩瑶,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吴蕙芳,自由开放新女性代表张素素,纵欲人生、妩媚妖娆的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处于社会底层但却知道反抗的许多女工……她们都是文章中的鲜活的存在,通过了解她们,再现了30年代的女性特点。本文将着重对林佩瑶、吴蕙芳、张素素三位女性进行简析。
关键词:《子夜》 女性人物 人物形象分析
《子夜》原名《夕阳》,它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巨作,也是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明争暗斗、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这些人物中,就有许多女性角色被描写得深入人心,让读者记忆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其实读了茅盾先生的作品,你会发现他描写女性也是非常细腻而别具特色,尽管在《子夜》这么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中,文章中的女性仍然是非常吸引眼球的存在。
一.林佩瑶——光鲜亮丽后隐藏的孤独
1.林佩瑶的管理家业的能力
初读文章我们能够了解到,吴老太爷因为初到上海受到巨大心灵冲击突然地病逝,让整个家族陷入一团慌乱。有一段内容是关于林佩瑶对吴老太爷的丧事的叙写,原文是这样写到的,“老太爷看来是拖不过今天晚上的了。高升,你打电话给厂里的莫先生,叫他马上就来。应该报丧的亲戚朋友就得先开一个单子。花园里,各处,都派好了人去收拾一下。搁在四层屋顶下的木器也要搬出来。人手不够,就到杜姑老爷公馆里去叫。王妈,你带几个人去收拾三层楼的客房,各房里的窗纱,台布,沙发套子,都要换好。”[1]在老太爷奄奄一息、马上就要死去的前一刻,林佩瑶立刻吩咐仆人打理好后事的准备。第一就是把会来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列个单子,然后是准备和打理丧事的要求,最后是针对丧事的服务人员,如何来调配。尽管这段话并不长,我们却看到了一位非常有持家能力的能干的少妇形象。由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人丁十分兴旺的大家族中,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人很少很少,林佩瑶的丈夫吴荪甫一心扑在他的事业上,所以这个家庭内部很多事情就都由她这个女主人来操心与安排。因此,林佩瑶即吴少奶奶这个人物的重要性也就显示出来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章内容,看出林佩瑶她是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有着很强的管理家业的能力。
2.林佩瑶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林佩瑶是吴荪甫的妻子,也是吴家正儿八经的女主人,除了吴荪甫之外,她应该是吴家最重要的角色。本按照我们21世纪正常家庭的实际情况,身为女主人,应该较为随心所欲、手握家庭重权。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特殊性,使得林佩瑶在处理家庭内部的事务时,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显得十分繁杂且注意的事项极多。在这个大家族里,她要与各种不同的人交往盘旋,这个过程十分考验她的胆量和智慧。与自己家人相处时,她会努力去协调家人间的关系。“姑老爷要是高兴,就打一副;不比得荪甫,他说麻将是气闷的玩意儿;他要是赌,就爱的打宝摇摊!”这是她对姑老爷说的话,就是和我们现在相似的哄老人家开心的语气,来活跃家庭气氛。她对妹妹林佩珊与小姑子吴惠芳这两个女孩子非常理解、开明,她理解女生的恋爱观,不同于吴蓀甫的古板专制。当吴荪甫明确表示厌恶范博文且不愿意让林佩珊和他交往时,林佩瑶依旧选择尊重自己妹妹的意愿,所以当吴佩珊跑到她面前征求她的意见之时,她先问的是“那么你到底爱不爱他?”而没有直接的用丈夫的话去劝说妹妹。对于小姑惠芳的恋爱,她也是处于较为开明的立场和态度,用“嗳,这就奇了,有什么鬼混呀!你另外看得有合式的人么?你倒说出来是谁呢?”这样的话来为惠芳小姐争取主动和自由。对于吴荪甫,他是她的丈夫,所以在坚持自己的原则的情况下,林佩瑶尽量不和他产生矛盾。她也要在维护自己的原则的情况下,照顾到吴荪甫的情绪,所以在惠芳小姐出走丈夫大发脾气的情况下,她也会用“这么一点事何必动火哟!”用这样的态度和语气来缓和吴荪甫的情绪。由此看出,林佩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啊。
3.林佩瑶的虚无爱情
根据文中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林佩瑶是一个美丽又时髦的女子,走在时尚前端,紧跟时尚潮流,定是不缺追求者的。“一团蓬蓬松松的头发乱纷纷地披在白中带青的圆脸上,一对发光的滴溜溜转动的黑眼睛,下面是红得可怕的两片嘻开的嘴唇。”这样的林佩瑶嫁入了豪门贵族,也是所谓的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本来这样的日子应该是十分令人满意快乐、无忧无虑的,但林佩瑶不一样,她有自己的忧愁和心事儿。“小客厅里的一切是华丽的,投合着任何时髦女子的心理:壁上的大幅油画,架上的古玩,瓶里的鲜花,名贵的家具,还有,笼里的鹦鹉。然而吴少奶奶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似的。”[1]究竟少了点什么呢?我理解的是她向往的爱情。虽然她嫁入豪门贵族,但也就是因为是豪门贵族,她的丈夫吴荪甫只能投身于事业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专心搞事业”,吴荪甫对林佩瑶的关心和爱护也就没那么多,更别提浪漫了。但偏偏林佩瑶是一个浪漫的女子,她渴望轰轰烈烈又甜蜜的爱情。吴荪甫一次又一次让林佩瑶感到寒心,这时她的初恋——雷参谋出现之时,“现实”与“梦境”在她的意识重合,再一次撩拨开了她的爱情美梦。可是现实又是残酷的,她已经不再是少女。所以林佩瑶内心的纠结和痛苦也体现出来,只能在卧室里守着《少年维特之烦恼》,只能一次又一次去偷偷欣赏那朵夹在书里的干枯的白玫瑰,表现出“说不出的一种优怨和遐想”,可能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她内心一丝丝安慰,而丈夫吴荪甫并没有对她的异常有过多的注意,这更使得林佩瑶向往真真正正的爱情。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林佩瑶的爱情是虚幻的。[2]
二.吴蕙芳——封建礼教的荼毒
吴蕙芳是吴荪甫的四妹,是吴公馆中的四小姐,但是非常令人哀痛的是她一直深受吴老太爷的保守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她从小随吴老太爷管教,生活在与大城市隔绝的乡村,吴老太爷古板封建,吴蕙芳一直受到吴老太爷给她灌输的“金童玉女”封建伦理的说教,所以她平时的穿衣着装,满满的都透露乡村的风俗,显得格外“土”气。当她的二姐姐看到时,嘲笑吴蕙芳的穿衣打扮,吴蕙芳只能傻傻地说“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的很呢,只是父亲不许我……”,我们就可以明白封建礼教的毒害有多么强大深刻了,就连女人的穿着都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吴蕙芳是《子夜》中最能体现封建思想荼毒的人物,我们可以想象,当这样一个她从乡村来到上海这样一个大城市,这里的开明程度使得她与上海显得格格不入,那时她的内心有多么恐慌与迷茫,假如她没有从小接受封建的思想,她是否能摆脱这样的命运,变成一个像林佩瑶一样时髦潇洒的城市女性呢?那样的她能不能更快乐一点呢?说到底,都是封建思想以及封建礼教深入她心,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着吴蕙芳的一生。
四小姐长期生活在农村,那种闭塞的成长环境,让四小姐骨子里透露着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管束。来到上海好,虽然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对于四小姐来说,没有了礼教束缚的她,仍然处处小心,极力的想融入到周围人的生活圈子中,可始终也无法适应大城市的生活节奏。[3]从这里可以看出,吴蕙芳代表了旧文明和新文明的碰撞,从她一个人的身上就体现出不晓得冲突和对立性,也从吴蕙芳的一生中看出当时的女性在两种文明对冲的情况下表现出的悲哀和无助。
三.张素素——自由开放而又怯懦
张素素是新时代独立女性的一个代表人物,她与吴蕙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素素开朗活泼、年轻漂亮、时尚富有,有现代女性的先进思想,常常混迹于灯红酒绿的场所,但她其实也厌倦了这种枯燥又奢靡的生活。吴荪甫曾经这样评价过张素素:“阿素是落拓不羁,就像她的父亲。机灵精明,又像她已故的母亲。”她厌倦整日千篇一律的生活,她内心渴求刺激,她积极参与示威游行活动,渴望“狂风暴雨、火山爆发、大地震、宇宙混沌那样大刺激、大变动”。在刻画林素素这个人物时,最令人记忆深刻的,就是她在参加游行活动时的热情和激动。但是通过这一段游行的描写,也可以让读者看出张素素的另一面——她虽说是拥有新思想的新时代女性,但她在遭遇游行危险时的躲避退缩,还是让人很无语很失望,从这也可以看出,张素素的所谓的追求自由,可能还是有一点不够彻底,甚至可以说是冲动的结果。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看到她身上更积极的一面,她总体上还是一位解放自我的新时代女性。
张素素作为新时代的女性代表,与吴蕙芳正好相反,张素素代表了年轻时尚,代表了当时年轻女性自由、自主、独立的新文明,虽然在她的身上也能够看出矛盾性,但这种矛盾性正是提现每个时期女性的心里特征,她厌恶这种庸碌平凡的生活,但思想上的自由和开放,让张素素成为整部作品中非常典型的女性代表。[4]张素素的矛盾体现在她对女性自由的渴望是真实的,但不敢与社会抗衡也是真实的,如果说她在追求自由这条路上是冲动,那么也正是因为这种冲动,让张素素成为每一个女性都心向往之的生活态度,也正是因为人人都有了这种追求自由的态度,才会让社会女性进步的气息越来越强。在新旧思想的冲击下,一定会有人因为陈旧的、腐朽的思想而丧失自己,也会有人冲破传统风险思想,引领时代进步。
四.文学视角下女性人物形象的批判
1.理性下的女性形象塑造
在上述三个女性代表人物的塑造中,不难看出,茅盾在创作时的确是赋予了很多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是理性的,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描写存在了一定的矛盾性和局限性。女性形象的创作拥有严密的理性思维,这样就会让读者感觉缺乏了女性的柔软和厚度,以张素素为例,张素素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女性角色,她的爱情故事和革命故事牵动着整部作品的走向。[5]这样一个资产阶级的女性,追求革命的初衷和社会时代背景的推动缺少了完整的交代,面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变革,心理发展过程也比较单薄,可以说并没有完全站在女性视角深入人物内心,就使得女性悲剧色彩不够浓厚,只有下层人物形象来衬托经济斗争,对于宏大主题而言,稍显单一。
但是完全否定女性形象的塑造也不可,茅盾创作《子夜》的初衷,是站在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的视角来塑造的,女性角色的身份背景也是独有的风格。城市知识女性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乡下传统女性代表的是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形象。这两种女性形象虽然对比强烈,但同样拥有的是美貌和独立的性格,这就显示出作者创作时想表达的一种观点——女性是美好的,是上天恩賜的。但是相比男性资本斗争的精彩程度,女性的心理思想和生存体验都不够完整。
2.物化女性下的思辨
正如刘焕林的《封闭与开放——茅盾小说艺术论》中指出,茅盾《子夜》中的女性形象不排除物化的表现,虽然在角色创作中做了很多现实中的取舍,但仍然是男性视角下的一种美化想法,这与北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不谋而合,可以说是受到了其中的影响。[6]刘焕林学者提出的观点有据可循,无论是徐曼丽还是刘玉英,其虽然拥有美丽的容貌、独立的性格、诱惑的资本,但这正是金钱驱动下的本质思想。她们的美,是男性欣赏下的美,她们的金钱观念也是“自我实现”和“依附男性”的一种挣扎和妥协。
而在徐曼丽和刘玉英的视角下,经济独立和思想自由,虽然表面风光,但这是女性出卖灵魂和肉体下,与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相结合,这并不能代表女性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她们仍然在男性建立的资本世界中闯荡,在男性社会中拥有市场,同时也受市场的制约。茅盾认为的女性的美源自于自然形体,所以女性人物角色塑造中都会对形体、容貌有大量笔墨,这种女性美是站在男性审美角度体现出来的。当徐曼丽和刘玉英用美貌和性来交换金钱时,她们的人格和自尊都已经屈服于男性,无论再做任何挣扎,都是男性视角下金钱的交换品。
《子夜》这个作品名字,是黎明前的黑暗,它是社会黑暗的一种象征,也是作品中不同女性的处境的真实写照。她们拥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但却过着相同的不幸的生活,她们在黑暗中无法看见光明,所以逐渐迷失真实的自我。但是,子夜不久便是光明,所以熬过了子夜,便能迎来希望!即使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时光依旧只会慢慢溜走,希望始终会在悄无声息中降临。《子夜》是一部能够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阅读它,我们能看到同一时期、不同性格的女性过着怎样截然不同的生活。这些女性人物在文学历史中发挥着她们的魅力,闪闪生辉,在静默阅读间静静地向读者倾诉着她们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茅盾.子夜[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金怡蕾.《子夜》的女性形象塑造及其成就[J].名作欣赏,2015(27):53-54.
[3]巫桂英.在新旧观念碰撞下的都市女性们——浅析《子夜》中的女性形象[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3(05):60-63.
[4]吴莉斯.充满诱惑的尤物悲歌——对茅盾《子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04):58-60.
[5]赵变珍.新旧观念碰撞下的“时代女性”——评《子夜》中的女性形象[J].山海经,2016(01):29.
[6]刘焕林.《封闭与开放 茅盾小说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注:陈卫,于凡,参与本文撰写。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