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认同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2022-04-27青觉

红旗文稿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团结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青觉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一心抱在一起、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夠宛如家庭共成一体,在最深层次上源自文化认同提供的精神感召、价值体认和意义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涵,牢牢把握文化认同的重点方向,为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实现伟大祖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

充分认识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各族人民之所以互鉴融通、守望相助、和睦团结,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独具特色、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之提供深层次的认同基础。文化认同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

文化认同有助于传承精神血脉,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凝魂聚气。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源自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中华文化认同的凝魂聚气。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文化认同的道理,并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孕育并传承了以“天下”观和“大一统”为特色的精神文化基因,从而以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塑造出我国长期以来的多民族统一格局。因此,融汇于中华文明精神血脉之中的文化认同,对各族人民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精神源泉。

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战略定力,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强基固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暗流涌动。面对多重文化思潮的冲击与影响,文化认同成为巩固思想基础、凝聚价值共识、汇聚精神力量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软实力竞争特别是价值观和话语权竞争的态势,文化认同也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因此,身处大变局的时代洪流之中,保持文化清醒与自觉、坚定文化认同与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战略定力、抵御外部挑战的强基固本之举,是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精神支柱。

文化认同有助于推进复兴伟业,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凝心聚力。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以繁荣发展的精神文化为条件,需要以凝心聚力的文化认同为支撑。文化认同以其共同的理想信念感召、共同的精神价值激励、共同的思想道德滋养,广泛团聚各族人民、有效汇聚前行力量、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以凝心聚力、提质增效之势鼓足全民族的信心和干劲。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文化认同具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汇聚力量的重大价值,是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深刻领会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历时性的思维来看,各族群众所认同的中华文化既包括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内容共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认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和底色,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交往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智慧结晶。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一个绵延数千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文明所孕育的集各族文化之大成的中华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有崇仁爱、重民本、尚和合等思想信念,也有扶正扬善、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还有齐家治国、济世经邦、利济苍生等宽广胸怀。这些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既要坚守根本,又要与时俱进,把尊重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传承并发扬光大各族人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

文化认同是对革命文化的认同。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近代淬炼,是中华民族在反抗压迫、摆脱奴役的革命实践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文化气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创新。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患难相恤、爱国一家,共同凝结为团结一心、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党和各族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同甘共苦的经历与体验,饱含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价值信念,孕育了勇于担当、舍生取义等伟大人格品质,承载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等伟大精神作风。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继承弘扬具有凝聚力的伟大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

文化认同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时代凝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培育并总结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的先进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应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努力向现代化迈进,彰显出团结进步、向上向善的精神面貌。

牢牢把握文化认同的重点方向

以文化认同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要牢牢把握文化认同的重点方向,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为此,要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根主线,重点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核心价值引领、精神家园建设和道德风尚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知识生产,以正确理论内容丰富文化认同。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文化认同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科学系统的解决。要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作用,加强文化认同基础理论研究。在关系文化认同的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正本清源,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和丰富实践。与此同时,要重点加强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及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学术理论研究和知识生产普及,以丰富的文化内容拓宽文化认同的广度。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引领先进文化认同。以价值认同为核心的先进文化认同是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砥砺前行的旗帜和灯塔,也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共同思想基础。要牢固树立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向现代化邁进,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的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

努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精神体认培育文化认同。心灵归属是文化认同最重要的特征,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增强内心深处的归属感。语言文字是心灵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载体,语言相通才能带动精神交流,因而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认同中华文化与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悖,要推动各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积极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以道德感召滋养文化认同。道德风尚是最具感召力的文化认同,缺乏道德滋润和感召,文化认同就缺乏坚实的信仰基础和责任担当。要持续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以文育人、成风化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能永远团结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陈金霞

猜你喜欢

大团结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民族大团结 建设示范区 喜迎二十大”主题演讲比赛决赛在昆举行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海外姐妹大团结(外三首)——福建省海外妇女联谊会20周年赋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